最后的岜沙
發(fā)布時間:2013年03月11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曠惠民

1989年秋天,我第一次去岜沙。
在以后的17年里,我11次重返那里,用自己的人生和相機一起記錄了這個著名苗寨的變遷。


部落的今天
2000年,岜沙被列為貴州重點開發(fā)的旅游景區(qū)。從此以后,每到節(jié)日這里便車來車往,如今已經(jīng)是旅游勝地。

中英文的游覽指示圖,讓岜沙先輩數(shù)百年精心構(gòu)筑、充滿神秘色彩的堡壘一覽無余,寨子里還組織起一支蘆笙長槍表演隊,以前只有在節(jié)日期間才能見到的儀式,現(xiàn)在是岜沙人創(chuàng)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最初的苗寨
如今,岜沙再也不是那個被大山隔絕的貧窮落后的村寨了,而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時的樣子:清晨,長途班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車外一個個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梯田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金光。

岜沙苗寨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位于貴州凱里月亮山腹地、都柳江邊,海拔550米,村寨就分布在公路兩邊,面積有18平方公里。古樸的吊腳樓斜倚在山坡上,房前屋后古樹參天,蟬鳴鳥叫。
寨子距凱里從江縣城7.5公里,由老寨、宰革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莊寨5個自然村寨組成,共2100余人。


岜沙苗寨被稱為“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究其原因,苗族是一個多難的民族,他們?yōu)榱说钟瞳F來襲和攻擊,槍不離手。
幾百年過去了,槍雖然失去了打獵和自保的意義,但是卻成為他們的一種圖騰。

舊時生活
當太陽從云霧中緩緩升起,岜沙人便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平靜生活。

每天一早,人們便上山耕作,遠處層層疊疊的梯田散發(fā)著陣陣稻香。
這里人多地少,80%的水田里種的是高產(chǎn)的雜交水稻。而糯米飯是他們在節(jié)日或重大活動里的主食,糯米營養(yǎng)成分高,耐消化,非常適合他們在田里干活、山上打獵或外出遠行時用來充饑。

我經(jīng)常去岜沙攝影,盡管對那里很熟悉,但每次看見山坡上木房飄出的炊煙,都覺得十分愜意。
山坡上還有一些低矮的棚屋,那是岜沙人用于喂養(yǎng)家禽的地方。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常年住在這里守護著,當?shù)厝税堰@種生活叫護棚。

岜沙人性格耿直,好酒,他們處事謹慎、熱情好客,把尊重他們習俗的人待為貴賓。米酒更是岜沙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苗家米酒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需品,以前是自家釀制,如今都是去村里商店購買。每斤米酒也就1.5元,這樣既方便又節(jié)約時間。

苗寨吊腳樓
岜沙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依附在傾斜的山坡上,分上下兩層。二樓是由中間的堂屋、兩間正房、一間橫屋組成。

岜沙人家堂屋里都會有一個常年不滅的火塘,這是人們舉行議事、社交、聚會、就餐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苗寨有滾、易、賈、王、吳等10個姓氏,滾姓、易姓與其他八姓互可通婚,滾、易兩姓之間和賈、王、吳等八姓之間禁止通婚。
岜沙人農(nóng)耕、婚嫁、葬禮等都是同姓族人一起操辦,修建新房也是,一般都是同姓兄弟一起幫忙。大家齊心協(xié)力砍樹、下料、挖地基。

1989年時,很多家庭三代同居老屋里,修建一棟木房要飼養(yǎng)3頭牛,賣牛的錢買回一些材料,然后再用3、5年的時間建好。
那時岜沙也沒通電,建房需要的木板需要手工拉鋸加工出來。

立體的曬場
“禾晾”是這里的一種“立體曬場”。兩個粗大圓木豎起4、5米高,中間用活動木棍構(gòu)成樓梯結(jié)構(gòu)。為了防止底部圓木被雨水侵蝕,岜沙人將圓木底座開出凹槽嵌放在立起的青石板上,與地面相隔一定距離。
寨里的禾晾使用時間最長的已有175年歷史。它克服了地勢限制,是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

糯谷熟了,男人們手持禾刀在田里收割,女人們在后頭捆綁好,整整齊齊碼成堆,孩子們在收割完的田地中拾撿遺漏的谷穗。

紡織女子
以前,寨子里的女子都不上學(xué),也聽不懂漢語。她們沒有離開過山寨,繡花、織布、生育等都來自母親的傳授。
而人們穿的衣服,也都是她們親手紡織、染色而成。

每年春節(jié)農(nóng)閑時,婦女們將幾十股20多米長的麻線用梳子整理成上下兩層,根根相隔,線線間距一致,年長者用木絞車將其整理成捆,便于織布。

夏天,岜沙房前屋后、水溪旁到處是用木桶或地坑浸泡著的靛藍植物葉梗,這便是染料。因為靛藍植物浸泡數(shù)天后,水就會變成藍色,加入石灰就可染布了。
秋收后,女人們?nèi)褰Y(jié)對在收割后的梯田里搭灶、燒水、印染土布。

染布有很多道程序。先將織成的白布蒸一次,然后五染、五洗、五曬,還要用鴨蛋清上兩次光。染好后,再把布放在石板上捶平,通常做一件衣服的布就要捶上一天。
秋去冬來,岜沙婦女便開始制作蘆笙節(jié)家里人穿的新衣。

岜沙男女頭飾、服飾中的圖案有很多歷史痕跡和故事。傳說苗族祖先蚩尤與黃帝在逐鹿中原作戰(zhàn)時經(jīng)常遇到大霧,部隊行軍作戰(zhàn)全靠天上北斗星引路,后人為感恩便描下星圖以此為紀念。
對于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這些服飾圖案就是一種特殊文字。

蘆笙節(jié)
農(nóng)歷11月19日是岜沙一年一度的蘆笙節(jié),也是青年人互訴衷腸、勾通心靈的浪漫時節(jié)。
正式活動要在下午2點以后舉行。身穿苗家民族服裝的男人肩抗獵槍或手拿蘆笙聚集在廣場上。女人們帶著自己的孩子緊跟其后,每一個寨子都會組成一支由蘆笙王帶領(lǐng)的隊伍。

蘆笙節(jié)是岜沙孩子和男人的節(jié)日。孩子們可以破天荒得到家人給的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零食。男孩子都愛買各種玩具槍,還在空閑時學(xué)著大人模樣吹著蘆笙快樂玩耍。男人們則聚在一起喝酒談天,一起吹奏蘆笙。

生命輪回?成人
有一年,我正好趕上岜沙人的成人禮。岜沙人認為,人的生死是一個輪回。他們生命中每個重要的階段,都有一個隆重的儀式。

生命輪回?成人
岜沙男孩16歲時,要接受一次成人禮,寨里的巫師要用鐮刀將他們從小留起的一頭長發(fā)剃去,僅僅保留中央的一撮。
這是在中國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男性發(fā)式“戶棍”,也是岜沙男人除了火槍以外最重要的標志。

生命輪回?結(jié)婚
岜沙男女婚戀自由,婚禮也比較簡樸,男女青年一般通過吃新節(jié)、蘆笙節(jié)、秋千節(jié)等社交活動相識、交往,然后告知各自父母,如父母不反對,這門親事就算定了。
比較特別的是,婚后新郎要送新娘回娘家生活。男女偶爾相聚,直到女方有了身孕才正式到男方家生活。

生命輪回?去世
岜沙人的喪事極為簡樸,死后當天埋葬,親友只是送幾把糯禾。
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認為,人的出生是祖先魂靈以肉體形式來到世界;去世意味著靈魂回到遠祖中去,生與死是靈魂與肉體的交替。
于是,每當寨里誕生一個孩子,他們就種下一棵樹,并讓這棵樹陪伴孩子成長;當一個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樹,搭起他魂歸故土的橋梁。同時,在死者的墓上種下一棵樹,生命便以另一種形式重新開始。

春去春又回
1999年,岜沙年輕人開始出外打工,他們向往時尚、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經(jīng)常聚在村頭一起談?wù)撛谕獯蚬さ慕?jīng)歷和故事。

在從江縣城的一些電話亭里,很多岜沙女孩在聯(lián)系朋友,尋找出外打工的機會。她們希望能夠靠打工改變貧窮的生活。

2004年10月,村里一下子有40多人去海南民族文化村當表演隊員。蕩秋千、鐮刀剃頭、蘆笙舞、團結(jié)舞是主要的表演節(jié)目。他們還排練了很多新節(jié)目,模仿遠古時代戰(zhàn)爭場面,旅游旺季一天要表演20多場。

岜沙成為旅游景區(qū)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年輕人不再選擇外出打工,而是留在自己的家園創(chuàng)收致富。
經(jīng)歷了出去又回歸,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得有失:隨著旅游的發(fā)展,每年寨里都會建起新居,接待游客??墒?,為了解決不斷增加的游客的吃住,他們不得不砍伐更多樹木來解決能源和住宿問題。


歲月變遷中的岜沙人
1989年,吳格丟才30歲,他已經(jīng)是3個孩子的父親。那時全家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
2007年,他家有3個孩子在外打工,已經(jīng)建造了兩棟木房。全家一年收入有一萬元。


1992年,老寨滾道響的成人儀式是由寨老主持,他頭頂周圍的頭發(fā)都被剃掉,只留下頂部一小撮挽成發(fā)髻。
1997年后,他就沒有保留這個發(fā)型,他的孩子也沒有。他在家門口開了一個小桌球室,2007年全家收入有5000元,是1989年的10倍。


1992年,吳葉格才6歲,沒有上學(xué),也不會說漢語。
2004年,她從海南打工回來,是第一位穿上時尚服飾的女子。2005年,她到縣里參加文化補習班。


1996年在王家寨玩耍的孩子,當時他們還上小學(xué)二年級,從來沒有去過從江縣城。
2007年,他們已經(jīng)20多歲,都到外地打過工?,F(xiàn)在家里都安裝了衛(wèi)星電視,每天可以了解各地新聞。


1992年.岜沙小學(xué)只有幾十名學(xué)生。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讓孩子讀書,孩子們也習慣了自由的山地生活,很少人出外打工。
1999年,年輕人開始去廣州、珠海等地打工,村里有500多人在外地工作過。

苗寨的未來
2007年9月,這里遭受了毀滅性的火災(zāi),全寨很多房屋和財產(chǎn)化為灰燼。寒冬來臨,大家只有靠政府發(fā)放的救濟糧和募捐來的衣服過冬。
沒有蘆笙和傳統(tǒng)服裝,人們圍在火旁,不愿意去參加蘆笙節(jié)活動。

這是一個身穿節(jié)日盛裝的男孩,他那大大的眼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想,他們是岜沙未來的希望。
我不禁回想這些年和岜沙一路走過的時光。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些活動場景,仿佛看到了蚩尤時代遠征將士的身影,感覺到了岜沙先人們在千年遷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他們是戰(zhàn)士,永遠不會被打倒。
行箋

交通
從江縣城距貴陽約394公里,自駕可以走210國道或者貴新高速到都勻市,然后再走321國道到達從江。
乘車去往岜沙可以從貴陽新體育館乘貴陽至從江的長途臥鋪客車,票價70元左右,每天上午9點左右發(fā)車,每天只有一班。貴州凱里、黎平、榕江和廣西三江、融水、環(huán)江縣每天也有幾趟長途車直達從江。
岜沙距離從江縣城僅7.5公里。原來的榕從公路從岜沙穿過,比較方便。不過新修的榕從公路不從岜沙經(jīng)過,所以去岜沙就得在從江大橋橋北乘機動三輪車或農(nóng)用車前往。包機動三輪車到岜沙需10元,搭農(nóng)用車只需3元,也可選擇出租車,不過相對較貴,旅游旺季單程開價30元/車。
住宿
從江住宿條件一般,鹽業(yè)賓館稍好,政府招待所次之。可以在苗寨里吃住,也可自帶臥具,如不習慣苗族食品,可自帶干糧。
從江縣城里主要的招待所有:縣政府招待所,30元/人,農(nóng)家樂10元/人。另外還有縣農(nóng)業(yè)局招待所(0855—6412342);縣糧食局招待所(0855—6412460);縣水利電力局招待所(0855—6412473)。
如果想近距離體驗苗寨,可以住在寨子里,淡季時,寨里客棧不用預(yù)定。我曾在“槍手部落”住過,一般20元/晚,老板娘的廚藝不錯,可以試試。岜沙祥和苗莊客棧木樓比較新,舒適度還行,雙人間40元/間,單人間30元/間。
娛樂
岜沙苗寨門票20元,游客可以欣賞他們傳統(tǒng)的演出節(jié)目:凝重肅穆的祭樹禮、豪放熱烈的蘆笙舞、馳名天下的鐮刀剃頭、從容灑脫的槍手演示,還有斗牛、蕩秋千、集體圍獵等等。
餐飲
岜沙的食物純天然,不用醬油,白斬雞用的醬是用半熟的雞血和蔥蒜攪拌而成,非常鮮美。這里的酸湯非常有名,他們把糯米放在一個有水的陶罐里,把陶罐放在火堆旁邊,長年放置后就漸漸變酸,加上這里氣候特殊,就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酸湯。
攝影師簡介

曠惠民,2005年獲“中國十佳青年攝影師”稱號,作品集有《礦工寫真》、《吉木成佛》、《毛澤東故鄉(xiāng)人》等,《岜沙二十年變遷》獲中國第23屆攝影藝術(shù)展紀實類優(yōu)秀獎。
責任編輯 / 呂穎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