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低地——艾丁湖
發(fā)布時間:2013年02月2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戶縣閑人

月光艾丁

在維吾爾語中,艾丁湖意為月光湖。要在大白天特別是炎炎烈日中找到月光,確實不容易,我們在路上幾度迷路。

艾丁湖形成于2.49億年前喜瑪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卻與喜瑪拉雅山的高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最低點的高程如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程一樣,是重要的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吸引著眾多科考人員,而且被社會廣泛關(guān)注,并屢屢進入小學課本。
與其巨大的名氣相比,吐魯番當?shù)厝酥袇s也極少有去過艾丁湖的。這也難怪,作為新疆最有名的旅游城市,交河古城、高昌古城、葡萄溝、坎兒井、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景點已經(jīng)讓人們目不暇接,實在是沒有了艾丁湖的位置。

因為根本不是一個旅游點,所以也沒有柏油公路。打聽了不少人,才知道吐魯番東邊火焰山附近,有一條向南的土路,可以通到艾丁湖心。這也不是為旅游用的,而是聽說湖心有一個芒硝廠,所以有一條簡易公路。頂著炎炎烈日,我們七拐八繞,終于看到幾排房子,像是一個簡易的工廠。
穿過重重芒硝堆,我們就看到了茫茫鹽澤。一望無際,天地茫茫,熱氣蒸籠,鹽晶亮亮。其實,月亮湖之名,正是因此湖大部分是皺褶如波的干涸湖底,觸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jié)晶體,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酷似寒夜晴空的月光,故有“艾丁”之名。
干涸的湖

遠在千萬年以前,艾丁湖還是一個面積比現(xiàn)在的湖水面積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據(jù)歷史記載,艾丁湖曾經(jīng)是一個水波浩淼、約有50000平方公里的內(nèi)陸海,由于湖區(qū)氣候極端干旱,千百年來的蒸發(fā),使湖面漸漸萎縮,從內(nèi)陸海到內(nèi)陸咸水湖再到沼澤最后形成現(xiàn)在的洼地,如今已呈零星片狀水洼。
目前湖盆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約為22平方公里。而在上世紀40年代時,湖面曾達到152平方公里,不到70年的時間,萎縮了7倍。

今日艾丁湖,除西南部還殘存很淺的湖水外,大部分是皺褶如波的干涸湖底,觸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jié)晶體和鹽殼。
在我眼前的,應該說并非是一個湖泊,而是一個鹽澤。


據(jù)我遇到的化工廠的人說,這是一個基本上干涸的湖泊,僅僅只是一片季節(jié)性或臨時性的積水。年均積水期僅有3個月(12月至次年2月份),且積水時多時少,湖水面時大時小。 在其它時間(3月至11月份),艾丁湖及其四周是大片龜裂的地殼,灰白色干裂地殼上有大量晶瑩潔白的鹽晶。而艾丁湖積水量的多少基本上取決于吐魯番盆地河流和地下水補給以及人為用水量的多少。


但是,千萬別被湖面干涸的假象迷惑,有很多人因此往往陷入泥淖。
化工廠的工人說,經(jīng)常有來這里的車輛,以為湖底很硬而貿(mào)然開進去,沒走幾米,就深陷其中,挖車很麻煩,卻是常有的事?!斑@里的地殼下即是灰黑色的稠泥漿,陷進去很難弄出來,要費老鼻子勁了?!?/p>

從地質(zhì)上看,艾丁湖由三部分組成,周圍一圈是湖積平原,寬約0.5-1公里,這一圈含有大量鹽類,由于強烈的蒸發(fā),使地表形成堅硬的鹽地。中間一圈是鹽沼澤,下面是淤泥。湖心是晶瑩潔白的鹽晶。艾丁湖蘊藏著豐富的鹽和芒硝,儲量約三億噸以上,是取之不盡的化工原料基地。
幸運的話,在夏天的艾丁湖邊,還可以看見“海市蜃樓”。這里四周望不見游魚飛鳥,唯有不時掠過的成群小飛蟲和偶爾在腳下竄過的野兔、小鼠。
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狀況和典型的荒漠景觀,中外到此游覽、攝影、探奇者絡(luò)繹不絕。
艾丁湖行箋

【路 線】
吐魯番市→艾丁湖
【交 通】
艾丁湖位于新疆吐魯番市東南30公里處,驅(qū)車約半小時到達。
由于旅游的開發(fā),現(xiàn)通往艾丁湖的路已經(jīng)全部被鋪成了柏油路,但即使是這樣,也鮮有人到這里來。這樣的條件,比多年前坐著驢車、晃悠一天時間可強得太多了。
【攝影師簡介】

李舒巖,《環(huán)球時報》駐西班牙特約記者,留學西班牙,現(xiàn)在馬德里。主修旅游,兼修傳媒 攝影,專攻拉美研究。著有《燃情西班牙——一個留學生的視覺筆記》。
【攝影師手記】
吐魯番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是我們新疆旅行的第一站。誘人的瓜果,炎熱的天氣,將一切的一切都變得非常有趣。
有人說,如果建立一個參照系,吐魯番低比珠峰,熱比南極,這都是極端的對比,卻相當有趣。珠峰的海拔為8844.43米,而吐魯番的最低處卻低于海平面154.31米,前者是世界最高,后者是世界第二洼地,是地球神仙的一個肚臍眼。珠峰如同南極,終年冰雪覆蓋,是世界的冷極,而吐魯番被稱為火洲,是世界的熱極。
然而艾丁湖,就是吐魯番的最低處,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地方,這里不僅是中國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洼地之一。艾丁湖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神秘。
據(jù)吐魯番的老人回憶,1949年時,艾丁湖還是一個相當大的湖泊,那時候的艾丁湖,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總面積達到152平方公里。但1958年的艾丁湖,長只剩下區(qū)區(qū)的8公里,寬不超過3公里,這是艾丁湖死亡的前兆。
人們只知道開發(fā)和索取,不知道保護和節(jié)制,沒有過多久,艾丁湖就會像一片綠葉,因為漸漸失去水源而枯萎了。當上世紀80年代,艾丁湖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湖水,月光也隨之消失了。這些只是能讀到的干巴巴的數(shù)據(jù),因為真正的艾丁湖,早已經(jīng)在湖水干涸的那一刻消失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只不過是另一片被人破壞的資源而已。
責任編輯 / 戴綺文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zjsxj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