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紅巖
發(fā)布時間:2013年02月22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袁蓉蓀

小學歷史書中的元謀人,讓元謀這個地方聲名鵲起。這里不僅文明悠久,更有著全世界最美、最典型的土林群落。
2009年夏天,我懷著許久的好奇與盼望來到元謀,放棄了早已名揚海外的物茂土林景區(qū),取道新華鄉(xiāng)浪巴鋪村,去看看尚且原始隱秘的新華土林的壯美景觀。
浪巴鋪土林

土林是一種土狀堆積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狀地形,一般出現(xiàn)在盆地或谷地內,富有造型感的地貌形態(tài)就像一本古地理發(fā)育和變遷的教科書。在全世界,元謀土林是土林地貌中最典型的“教科書”,它發(fā)育完整、景色壯麗,張藝謀的電影《千里走單騎》和陳凱歌的《無極》也在這里取景拍攝,更為它增添了明星般的色彩。
新華浪巴鋪土林位于元謀縣城西33公里處的新華鄉(xiāng)境內,因而得名新華土林。浪巴鋪土林核心景觀區(qū)占地面積1.9平方公里,是元謀縣十余座土林群落中景點最集中、造型最奇特、色彩最豐富、最具震撼力的一處。

置身土林中,左顧右盼,一幅幅抽象畫卷徐徐展開,仿佛走進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宮殿里。
這些土林形成于300萬年前,第四紀湖河積淀下來的沙子和粘土中含有少量的鈣質膠結物,它們夾雜一些鐵質結合體,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吸水、膨脹、失水、收縮,致使地面龜裂,再經(jīng)過雨水沖刷,裂縫逐漸加深、擴寬,土柱逐漸顯露增高,最終形成土林。
雨水在這里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不僅溶解土狀中的鈣質成分,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碳酸鈣又將沙土膠結起來,使土林能夠長期保存下來。而砂土中含有的多種礦物質,給土林渲染出姹紫嫣紅的絢麗色彩。


深入土林深處,拔地而起的土柱好像圣地的圖騰柱,令人敬畏。當?shù)叵驅Ц嬖V我,這里的圓錐狀土林發(fā)育非常好,通高在3至20余米,最高達40多米,高度居元謀土林之首,而且類型齊全。
土林不僅是一個造型藝術的寶庫,它更是一個自然的調色盤。有的土柱頂部呈現(xiàn)著優(yōu)雅的紫紅色,中部則漸變成灰白色,下部則以黃色為主調,間雜著褐紅、棕黃;有的土林則呈飽和的朱褐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嬌艷似火。
土林人家

170萬年前,遠古先民元謀人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最初的人類文明。如今,在土林腳下,“元謀人”仍舊在這里繁衍生息。
離開土林,我來到旁邊的浪巴鋪村,錯落有致的村舍讓人感到寧靜安詳,土黃色的墻壁更讓人感受到與周遭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浪巴鋪村不大,生活著幾百戶人家,多以勞作為生。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守著天賜的美景,但這里尚未落入旅游商業(yè)的俗套中,村民們仍保持著淳樸的民風。

站在高地向下眺望,一汪湖水出現(xiàn)在遠處的視野里,當?shù)厝烁嬖V我,這是浪巴鋪水庫,它維系著浪巴鋪人的生活,也澆灌著這里的農(nóng)田。
四季青山、一汪碧水、萬古紅巖……多少的福緣才能修來這等天賜美地。
攻略


【交通】
火車:從昆明出發(fā),前往成都的火車會經(jīng)過元謀,每日共有三趟,快車4個小時,慢車約6個小時。發(fā)車時間分別是7:43、12:38和18:22,到達元謀的時間分別是15:13、16:25、22:04(具體時間以最新全國列車時刻表為準)。
汽車:筆者推薦乘坐汽車,時間寬裕容易安排接下來的行程。昆明西北部汽車客運站有前往元謀縣的公共汽車,早8點到晚5點,平均一小時一班。從元謀縣汽車客運站乘坐到新華土林的班車,行程大約1個多小時。
自駕車:
1、昆明——富民——武定上高速——元謀——土林出口下高速,前行1公里后右轉,至苴林——平田,走完28公里到新華中學大門口后左轉,經(jīng)過河外土林、小村橋之后到達浪巴鋪土林?! ?/p>
【景區(qū)】
在筆者探訪后的第二年,新華浪巴鋪土林已被開辟為旅游景區(qū)。門票:70元/人,網(wǎng)上訂票是50元/人。電話:0878-8310055。
【食宿】
當?shù)刂饕酝炼?、農(nóng)家菜為主,蕎粑粑、蕎飯、羊湯鍋和烤茶是當?shù)氐奶厣?/p>
楚雄州元謀縣縣城有很多二星級賓館和普通的酒店。我們下榻的元謀賓館還不錯,離元謀土林景區(qū)很近,賓館門口有專車前往。價格:90元/間,聯(lián)系電話:0878-8212929,手機:15912925289。
浪巴鋪村有價格低廉的農(nóng)家旅館,有簡易的衛(wèi)生設施,提供餐飲,一般30至50元/天。有兩家不錯,一家叫“驢子飛客棧”,每人平均費用為60元/天(包食宿),手機:15987244539;另一家是“黑紹武攝影之家”,每人平均費用為50至60元/天(包食宿),手機:13987079626。

攝影師簡介:袁蓉蓀,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從影20余年,拍攝過大量中國西部地區(qū)的風光風情及人文民俗,近年來專注于石窟文化的拍攝。
責任編輯 / 宋歌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