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深處
發(fā)布時間:2013年02月0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李國平
標(biāo)簽: 日喀則地區(qū) 山南地區(qū) 林芝地區(qū) 高原 山地 雪山 戶外天空

圓夢之旅
這次的線路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由東向西行進,曾到達我國與不丹、尼泊爾以及印控克什米爾交界地帶。這些地方游人罕至,路途頗為艱辛,但我也領(lǐng)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美景。








跑單幫
幾年前我就有走一趟喜馬拉雅山脈北側(cè)的念頭,一直處于準(zhǔn)備之中。朋友聽說我的這個想法后,建議我找個同伴,可我此行是單車行進,若出了危險也是對同伴不負責(zé)任,所以最終決定還是“跑單幫”。

雅拉香波雪山

帶著希望和夢想,出發(fā)了。我先去昌都見了一個朋友,然后經(jīng)林芝到達山南地區(qū)。從乃東縣向南行,向喜馬拉雅山脈靠近,過了亞堆鄉(xiāng)不久,就來到了雅拉香波的腳下。

雅拉香波是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一座孤立的大山,海拔6636.8米。這座雪山所在的河谷是一片農(nóng)耕區(qū),也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

雅拉香波山上的冰雪融化成了雅礱河,最后匯入雅魯藏布江。
樂活的藏族人

過了雪山后,繼續(xù)向南到了隆子縣,稍作停留我便下到村鎮(zhèn)中去了,常規(guī)線路很少有人會南下,更不大會有人走到鄉(xiāng)村中,而我覺得真正的風(fēng)景和樂趣,正是在鄉(xiāng)村。

這是隆子縣的一個普通村鎮(zhèn),當(dāng)?shù)夭孛翊蟛糠忠讯ň樱贿^生活仍以放牧為主。在羊圈中,女主人家正忙著擠奶。羊兒排成一隊一隊,頗有秩序。

在羊圈邊上,一個男子在忙著織線,雖然語言上交流并不順暢,不過每個人都對我這個外來人笑臉相迎。藏族人給我的感覺總是有種樂天精神,艱難的生活條件對他們來說似乎都不是苦痛。

離開村子的路上,遇到牧羊人歸來,一老一小帶著上百頭羊,在夕陽的映襯下,留下一道幸福的剪影。藏族人快樂的原因,也許就是他們與自然能更好相處,對生活的要求更為簡單。
卡久寺

離開隆子縣后,經(jīng)過錯那、措美,到了洛扎縣。洛扎縣與不丹交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兩邊氣候的差異也比較大。
在到達洛扎縣城前,我先去了卡久寺。藏族人的快樂和宗教也不無關(guān)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寺廟,即使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也會有寺廟的身影。

卡久寺位于隱秘在洛扎縣拉康鎮(zhèn)背后的森林之中,海拔有3600多米。
站在喜馬拉雅山脊上,遠看山下的卡久寺被印度洋暖濕氣流的云霧包裹著,或隱或現(xiàn),讓人感覺置身在仙境之中。當(dāng)天我獨自在喜馬拉雅的山頂上過夜,萬籟俱寂。

卡久寺四周群山環(huán)抱,有森林、瀑布、峽谷,峽谷中的風(fēng)光頗有黃山的風(fēng)姿。
色喀古托寺

從卡久寺前往色喀古托寺的路程并不是很長,但是景色開始變換,東南部綠意盎然的景象逐漸減少,被半干旱的高原風(fēng)貌所取代。
這種變化正是喜馬拉雅山脈的魅力所在,即使一個人開車,我也不會覺得困頓,眼前的景色總在給我一次又一次不同的體驗。

色喀古托寺是洛扎縣我探訪的另一所寺廟。這座寺廟距離洛扎縣城大約有50公里,風(fēng)景與卡久寺已有很大不同。這座寺廟的規(guī)模較大,外側(cè)有圍墻,東西長98米,南北寬48米。

色喀古托寺內(nèi)有一座九層高的碉樓,寺內(nèi)還珍藏了大量吐蕃時期手寫經(jīng)書。不過可惜的是,我到達時寺廟正在維修中,一些壁畫未曾得見。
別樣的湖水

在洛扎連著幾天看寺觀山,向北行了一段,就是一連串湖水,普莫雍錯與羊湖。
浪卡子縣的普莫雍錯,這面湖是一個大的淡水湖,比鄰沼澤地。普莫雍錯的水源來自雪山化水,出水則是東流進入羊卓雍錯。

普莫雍錯的濕地和高原草甸是眾多鳥兒的安樂窩,各種鳥兒會在這里繁殖,或是把這里作為重要的遷徙驛站。

羊卓雍錯這次也給了我不同的體驗,前往羊湖的人大多是從北側(cè)進入,而我這里則是反其道而行,在南側(cè)看到了羊湖的另一番風(fēng)貌。這一側(cè)的羊湖景色秀麗,給人的感覺更為嫻靜。
江孜

從羊湖北上終于走到“正途”,到了江孜。白居寺是江孜最有代表性的寺廟,這座著名的寺廟是典型的藏傳佛教寺廟,塔中有寺,寺中有塔,是典型的藏區(qū)寺院建筑。
很多人從不同角度拍攝過,這次我爬上了山頂,終于拍全了白居寺的全景。云影、藍天、綠地映照下的白居寺,讓我駐足良久。


江孜宗山城堡是著名的抗英英雄紀(jì)念地,在這里藏族軍隊曾經(jīng)與英軍對陣數(shù)天,用土槍與英軍的大炮對陣。
最后山上被斷水,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英軍加緊攻擊,藏軍仍堅持戰(zhàn)斗。經(jīng)過三天的苦戰(zhàn),一部分突圍成功,另外一部分來不及突圍的戰(zhàn)士,全部跳崖殉國。


離開江孜繼續(xù)南下,向亞東前行,這段路況還算不錯,車窗外景色也漸漸變幻。路過多慶錯時天色暗了下來,不過仍可見遠處雪山,而湖水則是一片丹翠。若是在白天,定能夠看到一幅白云、湖水、羊群與雪山交相輝映的畫面。
亞東

亞東縣位于西藏南部,與印度交界。亞東縣的整個地形是個山溝,以帕里為界,形成南北截然不同的兩種氣候,北部海拔在4300米以上,南部的平均海拔只有2800米,氣候宜人。

亞東縣南部的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富,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稱。

亞東地處中印邊界,邊貿(mào)往來比較頻繁,在亞東鄉(xiāng)的仁青崗邊貿(mào)市場能看到很多印度人往來買賣。
每天中午印度人會到邊貿(mào)集市上來,這里有很多的印度土特產(chǎn),香料、頭巾、咖喱都有的賣,還有很多印度人也會到亞東來采購生活用品。
崗巴

從亞東繼續(xù)向西,就到了崗巴縣,這里是喜馬拉雅中段北麓,緊靠珠穆朗瑪峰。崗巴在地貌上是屬于喜馬拉雅高地,境內(nèi)植被稀少,大多是高遠丘陵。

崗巴在氣候和地貌上似乎很符合人們對西藏的感覺,其實這里并不是荒涼的代名詞。崗巴物產(chǎn)也很豐富,“崗巴羊”在西藏久負盛名,據(jù)說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而且沒有膻味,可惜我在崗巴的時間有點倉促,沒能吃到這個美味。

逐漸向西,海拔開始下降,眼前的景色也綠意漸濃,行車到一個鄉(xiāng)村河邊,幾個孩子光著身子玩耍的情形,讓人以為是在南方的鄉(xiāng)村。
靠近希夏邦馬

從崗巴我到了定日,去了珠峰,又轉(zhuǎn)戰(zhàn)到希夏邦馬。希峰是喜馬拉雅山脈雪山中我特別喜歡的一座,曾拍攝過多次,這次去的時候天氣不錯,拍下不少希峰靚影。



我將車開到了海拔大約在5300-5400米的地方,車行走在貌似火星表面的亂石上,有位當(dāng)?shù)啬撩窨吹筋H為吃驚,估計是很少看到有人能將車開到這樣的地方。
綠意吉隆溝

翻越希夏邦馬西側(cè)5500米的米拉山繼續(xù)往前行駛100多公里,終于到了傳說中的吉隆溝。
吉隆溝是我的一位朋友推薦前往的,開往吉隆溝的路上,有種尋找世外桃源的感覺。在遼闊的荒漠背后隱藏著一個花紅葉綠的地方,這不是世外桃源,又是哪里呢?

吉隆溝距離縣城有70多公里,海拔卻相差兩千多米,氣候和景色與縣城卻有極大差別。這里山高林密、溝谷幽深,景色宜人,觸目所見都是綠色。
在歷史上,吉隆溝是通向印度和尼泊爾的重要通道。相傳蓮花生大師入藏的時候就曾經(jīng)過這里,在這里留宿一晚,看到這里山青水秀,不勝感慨,就將這里命名為“吉隆”,于是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吉隆溝?達馬人


吉隆溝生活著一個特別的族群——達馬人。
據(jù)說,他們是在清朝時進入西藏吉隆溝的,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在長期與藏族人接觸的過程中,已經(jīng)接受了藏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吃糌粑、說藏語,已經(jīng)與藏族無異。
吉隆溝?壞車

吉隆溝這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得以很好保存,也與進入這里的路有關(guān)。公路兩旁全是峭壁,頗為驚險,有司機曾說,這條路危險系數(shù)比川藏線要高。
我的車也在這里出了故障,好在不是大故障,可以自己搞定,不然我也要被留在世外桃源了。
東噶壁畫

從吉隆溝出來后,經(jīng)過仲巴到達扎達,扎達擁有豐富的藏文化寶藏,古格王朝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次我探訪的是東嘎洞窟,東嘎洞窟和皮央洞窟是西藏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處佛教石窟遺址。

東嘎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距離古格王國遺址約有40公里,著名的東嘎石窟就位于這個村子背后的半山腰上。


東嘎石窟內(nèi)的壁畫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保存比較完好。壁畫色彩十分艷麗、造型也很獨特,畫中有許多看似異國的人物、圖案。
壁畫本身是采用礦物顏料繪制的,所以經(jīng)久彌新。不過洞窟本身的形成和年代,在西藏的歷史、宗教中并無記載,東嘎壁畫還是一個有待破解的謎題。
尋找印度河出口

離開扎達,我向普蘭進發(fā),去尋找印度河出口,這也是此行前,受一位攝影朋友囑托。印度河的上源就是獅泉河,獅泉河在扎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相匯合轉(zhuǎn)向西北,流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

之前曾有人勸告不要前往,因為那里靠近邊境地帶,可是不找到印度河出口,似乎這次喜馬拉雅之行就沒有一個句號。

按圖索驥,終于來到了扎西崗附近,根據(jù)地形判斷了下,已接近邊境,就沒有再向前行進。返回的路上,受到了嚴(yán)格的邊境查詢,邊防兵說再向前走一點就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就這樣,在最后的“小驚險”中,我尋找到印度河出口,圓了喜馬拉雅之夢。
這次旅程帶給我內(nèi)心前所未有的滿足,無論再過多少年,我都會懷念2010年的那個夏天。
【喜馬拉雅行箋】
線路
我這次的線路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從東向西行進,多次深入邊境地區(qū),路線如下:乃東縣——隆子縣——錯那縣——措美縣——洛扎縣——江孜——亞東縣——崗巴縣——定結(jié)縣——定日縣——吉隆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

交通
我這次的交通方式是單車單人,從安全角度考慮,不建議單人單車,最好能有幾輛車同行,保證安全同時互相提供補給。
我駕駛的是一輛柴油車,比較省油,續(xù)航能力比較強。油箱是70L,通常可以跑700-800公里。基本上每個縣城都可以加油,不過因為要深入鄉(xiāng)村,最好有備用油。我準(zhǔn)備了2個25L的油箱,以備不時之需。不過要根據(jù)車輛自身的排量和耗油程度來計劃,如果耗油量大,需要多帶一些備用油。
沿途修車的地方很少,即使有修車的,水平也有限,因此一定要帶全修車工具。到達縣城的公路路況都不錯,深入到鄉(xiāng)村的路面土路較多,有些地區(qū)仍在修路,比如吉隆縣,我前往的時候正在修路,相信過一段時間那里就將告別土路。
如果不是自駕,可以搭乘公交車,縣城基本上都有公交,但一些偏遠的鄉(xiāng)村就需要搭車或者是包車前往。
住宿
這次行程基本沒有住過賓館酒店,都是住在車?yán)锘蛘叽顜づ?,主要是為了方便不同地點拍照,同時也能節(jié)約成本。縣城的住宿條件都還可以,有賓館、招待所,不過不能要求過高,可以自己攜帶簡單的睡袋,防寒同時也保證衛(wèi)生。
如果要住帳篷,一定要攜帶防風(fēng)性能好的,還要帶上羽絨睡袋、防潮墊,因為沿途海拔起伏較大,有的地方海拔高,溫度會很低。
飲食
飲食上,我主要以干糧為主,有時會到飯店補充下。這一路上的飯店,大多以川味為主,口味上大部分人都能夠接受。
干糧方面我則是到了每個縣城買下一些風(fēng)干牛肉、鍋盔、大餅等,干糧盡量在縣城中補給足夠,因為邊境的村子很少有商店。
飲水則是攜帶了大的桶裝水,到了水質(zhì)較好的地方就補充。另外還帶了燒水和保溫的裝備,在氣溫低的情況下,熱水是必不可少的。
工具
除了補胎、打氣等基本的修車工具,我還帶上了4個木墩子和6塊木板(木板長度為1.2米,8公分厚,15公分寬),木墩子和木板在陷車時會發(fā)揮很大作用。木墩用于墊起千斤頂,而木板則用于鋪平地面,這兩樣工具一路上充分發(fā)揮了作用。
另外我還攜帶了鐵鍬、鐵鏟、鋼圈,有些時候路過不了,需要自己修路,牽引繩一定要帶。還有就是防止氣溫過低,汽車無法發(fā)動,最好攜帶噴燈。在出發(fā)前,我還將車頂加固了一下,并重新裝了頂架,這樣可以將重量稍輕的物品都放到車頂。車頂上還要配備網(wǎng)罩和防雨布,避免物品跌落和受損。
證件
由于這次走的線路很多是邊境鄉(xiāng)村,沿途都有邊防檢查。前往當(dāng)?shù)厍?,一定要辦理好邊防證,所有要前往的鄉(xiāng)村都要注明,如果僅是寫明縣級地區(qū),就無法前往下屬鄉(xiāng)村。
辦理邊防證的方式有兩種,可以在拉薩辦理,也可以在戶口所在地辦理。拉薩辦理使用時間相對要短一些,大概在1—3個月。我是在成都申請的,當(dāng)時說明了自己旅程較長,因此獲得了一年的時間,這是最長的期限。
去辦理邊防證的時候建議事先準(zhǔn)備好相關(guān)材料,說明前往的理由,辦理起來就會很順暢。在戶口所在地辦理邊防證不收取費用,在拉薩辦理要收取一定的辦證費用和押金。
藥品
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不同,要攜帶相應(yīng)的藥物。這次旅程中有很多地方是在高海拔地區(qū),因為要防止高反。個人推薦肌苷口服液、紅景天,如果反應(yīng)嚴(yán)重需要帶上散利痛。高反有時是心理因素影響,過幾天就會適應(yīng),但若反應(yīng)強烈就需要立即下撤到低海拔地區(qū)。
還要攜帶風(fēng)油精這類防蚊蟲的藥品,因為亞東等地屬于低海拔地區(qū),會有蚊子、跳蚤、螞蟥。另外,路上飲食不規(guī)律,要帶上防痢疾的藥品。
衣物
由于旅程時間較長,若條件允許可以多帶幾件。抓絨、沖鋒衣、速干衣都要攜帶,特別是快干的衣服要攜帶,因為氣溫變化較大,快干衣物方便換洗。
西藏的日照強烈,一定要帶上墨鏡。行程長的時候要帶上一副備用。推薦漸變眼鏡,這樣比較方便同時看儀表盤和遠方景物。
最佳季節(jié)
如果走這條路線,最好的季節(jié)是4月至6月、9月至11月,這兩段時間景色較好,沒有太多云霧。夏天時,由于天氣原因,很多雪山都看不到,不利于拍攝。
【攝影師簡介】

李國平,攝影師、旅行者,足跡遍布西部各地,曾參加“南水北調(diào)西線工程生態(tài)考察”、“為中國找水”以及“徒步雅魯藏布大峽谷”等活動。
【攝影師手記】
攝影師張超音原本計劃與我一同完成這次旅程,可是后來有別的事不能前往,我只能孤身獨行。
在張超音的幫助下,我確定了喜馬拉雅山脈的考察線路,他說很多地方他也沒有去過,考慮到安全原因,建議我找一位同伴。但是單車進入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危險程度很高,這樣的危險最好獨自去面對和承擔(dān),所以我?guī)еM蛪粝胍粋€人出發(fā)了。
這次喜馬拉雅之行頗為艱險,聽完我此行的一些故事,著名環(huán)境生態(tài)學(xué)家徐鳳翔曾調(diào)侃:“在高原上有后援的考察人員是‘家養(yǎng)動物’,而李國平則無疑是‘野獸’級動物。”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卻很準(zhǔn)確地概括了我的性格。在高原上行走,我感覺無比自在,仿佛找到了心靈的歸屬。
責(zé)任編輯 / 王麗晶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