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萬倉的天空下
發(fā)布時間:2013年01月29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孫靜文

人和人遇見需要契機,與某個地方相遇大概也需要。
我第一次知道阿萬倉是在網上無意間搜索到的,然后就開車去找,卻遇大雪封了道路,根本進不去。待到第二年夏天,我們終于相見了。

黃河首曲
在甘、青、川三省交界處的甘肅省瑪曲縣,有一個即使熱愛甘南風情的人也很少留意到的地方——阿萬倉。
阿萬倉是一個有 6000多人的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在曲麥灑桑。在一條并不長的土道上,兩旁排列著商鋪,道路上不時有穿著藏袍、騎著馬的鄉(xiāng)民,和車輛一起混行于街上,讓我恍惚間覺得正置身于上世紀的西北邊陲。

就是這樣一個并不起眼的地方,迎接了九曲黃河的第一彎。黃河從巴顏喀拉山一路浩浩蕩蕩東下,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形成了433公里的“九曲黃河第一彎”,成就了阿萬倉。



因為偏遠,美麗的阿萬倉少有人知道,也少有人打擾。從瑪曲縣城出發(fā)去阿萬倉的路很不好走,要翻好幾座山,50多公里的山路要顛簸3個多小時,這兩年雖然路修得好些了,但也要看你跟它有沒有緣分。
這注定是個神奇的地方,有著最自然優(yōu)質的牧場、最安靜的河流和濕地,它們在廣袤的大地上隨意安家。夏天,這里是黃河的蓄水池;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時,阿萬倉就與外界隔絕了。

濕潤的阿萬倉
黃河在阿萬倉形成了多如牛毛的小河流,阿萬倉因此顯得非常濕潤。曾有人寫過一首描寫阿萬倉的詩,“這里,草,牦牛,和幾匹陷入冥想中的馬,都像被一雙潮濕的大手剛剛撫摸過”。
阿萬倉的美離不開貢賽爾喀木道。貢賽爾喀木道位于阿萬倉以南,是以西北的貢曲、賽爾曲、東面的道吉曲匯合處為中心的盆形草原區(qū),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這三條發(fā)源于雪山的河流平靜地匯聚到一起,給這片土地添加了更多優(yōu)美的線條。


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tài)濕地,是黃河上游“若爾蓋——喬科”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周山嶺環(huán)繞,河岸較低、河水較慢,形成很多湖泊和沼澤,牧草豐美,有北方的陽剛也有江南的清柔。
雖然是草原濕地,海拔也有3000多米,所以來這里旅游的人千萬別掉以輕心。我屬于比較壯實的人,有時候都會有些許不適。

歷史上,貢賽爾喀木道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的生態(tài)意義,還在于它險要的地勢。拉日瑪峰和沃特峰隔河對峙,像貢賽爾喀木道的南北門戶,谷深狹長,是通往隴南、川西和青海的咽喉要道,也成了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也因此,這里很久之前就有“欲得河曲,先占貢賽”的說法。





撒龍達
在一座小山上,一個男子在撒龍達。撒龍達的場面在這里很常見。龍達是藏傳佛教祭祀各種神靈的主要內容之一,通常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吉祥如意,或是祭祀親人。
和漢族人沿途撒紙錢類似,他們一般會在埡口等地方撒龍達。還有一種說法是,龍達必須由男人來撒,他們要趁清晨登上高山,邊拋邊高呼:“龍達、龍達、龍達……”
那場面真是壯觀,使人不由地心生敬意,肅穆觀看。拋撒龍達時各色方紙在空中翻騰,被晨風帶著飛向遠方,仿佛真能帶去一些東西。
龍達有紙制和布做的兩種,紙薄薄的,兩寸見方,顏色為白色或較暗的紅、黃、綠色。上面印有圖案和經文,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一匹馱著摩尼寶珠的駿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龍、鷹、虎、獅四種動物。
在藏族文化中,圖案上的動物都有各自的象征意義:龍象征繁榮,鷹象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虎象征身體,獅象征彪悍英武的精神,馬象征靈魂。

貢華一家人
一天下午,我們走進牧民貢華家里。他的家里有三個孩子,大家圍坐在一起,臉上滿是微笑。貢華家在這里住了很多年,如今有100多頭牦牛、10匹牧馬,4只兇悍的藏獒在四個方向守護著他們的家園。

主人貢華帶我們去附近看看。一來到貢曲河,孩子們便跳進河里嬉戲,他們則在岸上微笑地看著。
但凡是牧民,對這里感情都很深。貢華撫摸著腳下的草說:“這是草原上最好的草,沒一根雜草?!?/p>

還有牧民在濕地中采集藥材。草原上藥用植物很多,有冬蟲夏草、水母雪蓮、紅景天、列香杜鵑等20多種。
牧民們在這里安家,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比如肥美的牧草和純凈的雪水,當然,還有藍天和大地。


這片濕地養(yǎng)育了河曲馬。河曲馬亦稱喬科馬,與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同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這也是一個古老的馬種,歷史上曾稱之為吐谷渾馬。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養(yǎng)了一方馬。漢朝時,朝廷為改良中原地區(qū)的馬種,曾引西域的優(yōu)良馬種在青海一帶放養(yǎng),這些馬的后代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汗馬功勞;蒙古大軍南征大理時,忽必烈也在水草豐美的河曲地帶大量放養(yǎng)軍馬。
太陽正好,孩子們騎在馬背上,動作利落、嫻熟。牛、馬就在不遠處的草地上悠閑地吃著草。貢華指指四周和親人,說,這就是我的日子。




山坡“巨石陣”
唐蕃時期,連接拉薩至長安(今西安)的“唐蕃駿馬之道”和“茶馬古道”都從瑪曲經過,所以這里有很多因藏漢文化交流撞擊而出的遺跡、寺廟,它們遍布瑪曲草原。
在瑪曲縣城正北方4公里處,有一處吐蕃大臣噶?伊希達吉遺城,就在半山腰,規(guī)模很大,很有“巨石陣”的氣勢。站在更高處,還能看見山下的整個瑪曲縣城。
約公元815年到836年,噶?伊希達吉被派往多彌衛(wèi)(衛(wèi)府設在河曲)收稅,一度逗留瑪曲。然后,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個小型城堡居住,遂留下遺跡。

濕地中的寺院
再往山上走,便是瑪曲境內建造最早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察干外香寺,又稱卓格尼瑪外香寺。
這座寺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拉卜楞寺院108座屬寺之一,1790年后遷到這里。就在這樣不起眼的寺院里,竟珍藏著金汁書寫的《甘珠爾》大藏經一部,墨汁書寫的《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五部,還有《嘛呢全集》等佛經著作千余卷。


柔和的陽光鋪滿草甸,僧人的誦經聲悠長、潔凈,讓人心安。




在黃河岸邊,還有一座金頂紅墻的寧瑪寺院,在草原上格外耀眼。
寧瑪寺的喇嘛們與黃河相依為命,他們在河邊洗衣、誦經,守護家園一般守護著阿萬倉的濕地、瑪曲的草原。在阿萬倉的天空下,星星點點都是難以割舍的生活。
【攝影師簡介】

孫靜文,《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2005年完成自駕西藏之行,從此校正了人生坐標,端起相機開始神州之旅。
【攝影師手記】
我一共去過兩次阿萬倉,最怕的就是當?shù)氐牟亻帷S幸淮?,四條藏獒同時圍攻我,我狼狽地逃回車里,剛關上車門,藏獒就撲到窗戶上了,多虧車窗是自動升降的。即使這樣,還是把同行的兩位女作家嚇得一陣驚呼。藏獒們還不死心,沒咬著我,就對著車的輪胎一陣猛咬。
后來,遇到有藏獒的牧民家,向導就不讓我們下車。他說:“我也怕這里的藏獒,小時候我?guī)缀趺磕甓紩凰鼈円a生了心理陰影?!庇袝r候我下車拍照,他就躲在車里不出來。
而對牧民來說,這些兇悍的動物卻是家里的一份子,有它們在,生活就會比較踏實。能讓人踏實就是好,他們的想法很簡單。
【行箋】

交通
阿萬倉鄉(xiāng)位于瑪曲縣西部,平均海拔3501米,鄉(xiāng)政府駐曲麥灑桑,距瑪曲縣城54公里?,斍h城去往阿萬倉的班車每天只有一班,時間也不是很固定,所以去阿萬倉最好自駕,一路會方便些。自駕可以走縣城至阿萬倉的s313,以前是土路,現(xiàn)在路況有所改善。
去往各個地方最好可以結伴而行,因為甘南很多地方人跡罕至。有些景區(qū)實行淡季免門票政策,比如黃河第一彎(旺季門票20元),比較劃算。
食宿
好一點的食宿條件還是在瑪曲縣城里。縣城里賓館、酒店較多,比如甘南香巴拉大酒店,設施和交通都不錯,一般價格在200到300元一晚。便宜點的還有吉祥旅館,20元/床位,首曲賓館、瑪曲賓館等,最便宜的36元/床位。黃河村旅社也比較便宜,而且還有玻璃房子,冬天還可以坐在里面盡情享受陽光。
如果在當?shù)啬撩窦依镒骺?,最好可以帶些小禮物。夏季在草原上宿營時,一定要燃篝火。
甘南的藏包子很有名,相傳最早的藏包子是以當?shù)靥禺a青稞面為皮、牛羊肉為餡蒸制而成;現(xiàn)在則以白面為皮、以羊肉為主餡,加適量羊板油,調以蔥花、醬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蒸制而成。
節(jié)慶
夏季,瑪曲有一些傳統(tǒng)慶典和體育活動會在草原上舉行,比如四月十五的娘乃節(jié)、六月六的蓮花山花兒會、六月十五的插箭節(jié)等。節(jié)慶期間,牧民們還會舉辦賽馬會、大象拔河、賽牦牛等民族活動,非常熱鬧。
注意
去甘南旅游的最佳時間是7月底,那時甘南格?;〞_遍草原、公路邊、梯田上。而且,7月的瑪曲早晚涼爽,中午雖然暴曬,但不悶熱。
出發(fā)時最好準備一些緩解高原反應的藥物。甘南氣候多變,注意攝影器材的防雨、防塵。
責任編輯 / 呂穎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