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于自然
走進哈盆
發(fā)布時間:2013年01月07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張萌

行前準備10

在臺灣“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以下簡稱LNT)元老級人物鄭廷斌老師(我們習慣稱他為“斌哥”)近3個月的積極溝通和耐心細致的安排下,這樣一次非常令人期待的旅程得以成行。大家都很興奮。
2012年11月11日下午,隊員陸陸續(xù)續(xù)抵達達臺北,在臺灣大學(xué)的內(nèi)部賓館“鹿鳴雅舍”落下腳。隊員大部分來自北京,還有一位伙伴來自上海,一位來自山東。大家按照自然之友一貫的規(guī)矩,互相親切地稱呼自然名。
晚上七點,本次旅程的向?qū)Ъ胬蠋熑缂s而至,斌哥和雅云、來自美國的Ben,還有一位是體育大學(xué)的教授吳冠璋老師,另外還有一位原住民阿雄。
4位老師將12位隊員分為三組,開始個人裝備檢查和行前分發(fā)食品的環(huán)節(jié)。這一刻,大家受到了震撼,領(lǐng)略了什么叫做細致入微。雖然大家都有不少戶外經(jīng)驗,以為檢查裝備只是個例行過程,可沒想到,幾位老師要求所有人都將自己的物品拿出來,跟單子一一對照,多余的內(nèi)容,NO!防潮不夠的,NO!化學(xué)的洗漱化妝品,NO!……很多學(xué)員的裝備都被壓縮,重新打包了一番。

食物的分配更是夸張,無論是每組需要的煮食,還是個人需要的行動糧,都有嚴格的食譜,計算到克,既保證營養(yǎng)需求,也考慮到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負重,之后再由各個組自行分裝。幾位老師在包裝減量時更是不怕麻煩,非常認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們的良苦用心。

次日清晨,舟車勞頓了近一個小時,全隊人馬來到了臺灣宜蘭縣大同鄉(xiāng)的侖埤村,在原住民阿雄家開始了第一課。與想象中不同,作為少數(shù)民族泰雅人,阿雄家的布置并沒有太多與漢人的不同,只有墻上的山羊皮和頭骨依稀可辨泰雅獵人的身份。
課程開場的氣氛很溫馨,每個人挑選一張卡片來描述心情,訴說對旅程的期待。之后由冠璋老師播放PPT介紹LNT,大家又一次溫習了這個上世紀60年代起源于美國的環(huán)保理念。
“無痕山林”的第一條原則:如何進行行前準備,是有大學(xué)問的。幾位老師通過一個小情景游戲,巧妙地介紹了這個原則。Ben扮演的旅行“菜鳥”與有經(jīng)驗的“戶外達人”冠璋老師和雅云相遇了,當Ben將自己帶的夸張的巨型打火機、手電筒、一次性雨衣等等拿出來的時候,下面?zhèn)鱽砹岁囮囆β?。而在冠璋老師和雅云對Ben的溫和糾正之后,大家非常感同身受地理解了“行前準備”的精髓。(攝影/張萌)
進山 敬山

中午時分,大家跟隨阿雄進山。經(jīng)過一段景色優(yōu)美的小路,大家在一個三岔路口停下來,一起跟隨阿雄以泰雅古語完成了敬山儀式,以示我們在踏足前對這片山林的敬畏。
之后斌哥做了講解,希望我們來到哈盆山區(qū),不僅僅是更深入地了解“無痕山林”的理念,更要體會西方文化與在地的古老文化的碰撞,并且去和自然與人進行連結(jié)。斌哥一再強調(diào),敬山儀式并非僅僅是一種古老儀式的模仿,更多的是要喚醒面對自然時,內(nèi)心的那份謙卑。


敬山儀式之后,我們正式踏上了哈盆地區(qū)的山路,開始了未知的旅行。沿途的風景使我們新奇而興奮,豐沛的雨水使山林植物特別茂盛,而各種叫不出來名字的蕨類更是形態(tài)各異。追隨獵人阿雄和他的獵犬納魯和小黃的腳步,我們在崎嶇的道路上前行。這時候,我們深深體會了行前裝備一再落實的好處,無論是腳下的雨靴,還是盡量輕裝的背包,此時的感受,在之前無論如何也設(shè)想不到。因為大部分隊員是第一次行走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因此行進速度比較緩慢,而每一次的休息過程中,阿雄都會越來越放松地給我們介紹身邊的風景和歷史。


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到達了獵人阿雄的獵寮,開始安營扎寨,而阿雄和自己的助手,開始忙碌為大家準備晚餐。大家也不肯閑著,爭著動手制作竹筒飯。之后就是圍著篝火,放松自己雙腳的時間,大家一邊開心地說笑,一邊檢查有誰貢獻給螞蝗第一口血,來自上海的愛水第一個中招,但是因為看到螞蝗小小的身軀,反而解除了大家想象中的恐懼。當熱騰騰的竹筒飯和混合各種肉、菜的湯上來時,大家都感覺從來沒有品嘗過如此的美味。晚間,伴隨著獵人們的小聲交談和此起彼伏的鼾聲,大家在獵寮里安然度過了第一個山中夜晚。(上圖 攝影/黃海瓊)
第一堂課

都說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最厲害,在隊伍中,老鷹(胡德強)便是這個英雄。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獵寮的時候,我們圍成一圈開始“第一堂課”。自然之友經(jīng)驗豐富的植物組領(lǐng)隊老鷹選擇了一個LNT七原則之外的題目:地方性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樹種,這似乎更像一個思考題,大家很期待他的分享。
老鷹用一個抓手指的游戲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開始了對當?shù)刂参锷鷳B(tài)變化的觀察和思考。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大家都很興奮,每一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表達了對老鷹豐富的植物知識的贊佩,幾位老師也給予了非常熱忱的鼓勵。
尊重野生動植物

第一堂課結(jié)束后,大家重新上路。之后,每到達一塊平整的地方,便有一個課程分享。比如十點十一(趙宏)講述關(guān)于LNT原則六“尊重野生動植物”,她通過提問引發(fā)大家思考,并分享自己與野生動物接觸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還分享了著名野生動物學(xué)家珍?古道爾博士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黑猩猩時心靈所受到的震撼。在文明世界里,我們見到最多的是人,卻看不到太多真正的生命;當置身荒野之中,當彼此平等相見時,才忽然發(fā)現(xiàn)它們?yōu)榱松娴倪M化過程是多么的神奇和偉大。人類在整個自然界中應(yīng)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生命的倫理次序又該如何排定?也許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思考,我們才能在這個星球上得以安身立命。
特殊戶外運動中的LNT

橙子(黃海瓊)的分享方式很有一套。在出發(fā)前一天晚上她才確定主題,是自己很少了解的“關(guān)于特殊戶外運動中的LNT”,感覺毫無頭緒。第二天出發(fā)后在車上,她便和幾位隊員探討起這個主題,聊到之前在班夫山地電影節(jié)上看過的那些電影,或許極限運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它們的特殊性,但都不會偏離LNT的大原則,那就是如何將對環(huán)境的沖擊降到最小。
于是她以班夫山地電影節(jié)的觀感作為引子,請大家思考如何“將對環(huán)境的沖擊降到最小”,并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的包里裝著一大堆垃圾,重量不輕,或許正是因此,山才容許我們平安脫身”,最后,她以《極度冰峰》中主人公在劫后重生時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束,意猶未盡。
處理垃圾、學(xué)會生火

第二天,大家明顯有了經(jīng)驗,甚至開始用情景劇表演來進行分享,比如演示如何用絲襪處理食物殘渣。風信子(杜建)分享了LNT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適當維護環(huán)境,處理垃圾。大家用游戲的方式,傳送一袋前一天的垃圾,并且挑選其中一個,思考應(yīng)該如何處理。他那句“如果愛,請深愛”,讓大家印象深刻。
山狼(賈黎平)選擇分享的是第五條原則“讓火的使用及對環(huán)境的沖擊減至最低”。此時,斌哥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你們講的LNT原則中,用火取材不要超過小臂的粗細,而且要用撿拾的,不可以砍樹。可是你看到這里的獵人,不僅砍樹,而且燒的木柴都很粗,你們怎么想?”于是,泰雅獵人阿雄介紹了獵人們的傳統(tǒng)方式,雖然是砍樹,但是根據(jù)當?shù)貥浞N的特點會留下齊胸以下的一截,夠用就好,這樣樹照樣可以生長,而且他們每砍六棵會重新種上二十棵樹,因此長期以來,環(huán)境并未遭到破壞。斌哥意味深長地說:“沒有一個原則是教條的,如果你們沒有經(jīng)過思考,去傳播的理念和原則不適合在地的情況,也是起不到保護作用的?!?/p>
營地搭建


最守時的要數(shù)蚊子(劉文澤)同學(xué)了,他完全按照老師要求的15分鐘,完成了營地選擇部分的分享。他讓大家找一塊地方作為過夜的營地,并說明選擇標準,即安全、對自然帶來最少的沖擊。(右上圖 攝影/黃海瓊)
為特殊人群的LNT

最有趣的主題恐怕要數(shù)冬青的“Leave No Trace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她聲音不大,但是有豐富的戶外教學(xué)經(jīng)驗,她讓大家分組分配角色,進行戲劇表演,讓大家感同身受地理解了LNT如何在老人、問題青年、肢體殘障者和盲人等人群中運用。而在表演過程中,蓮花(趙鐵柱)扮演的媽媽更是獲得滿堂彩。大家在愉快的氣氛下,思考和探索平時很難接觸到或者想象的領(lǐng)域。
與阿雄告別

第四日,我們遇到了難得的“好天氣”。哈盆山區(qū)潮濕、降雨量多,但是前幾天幾乎都是晚上下雨,白天只飄灑些毛毛細雨,而這一天卻一直在下大雨, Ben很開心地說:“太好了,你們應(yīng)該碰到不同的天氣,多一些體驗。”
一路上,“溯溪”幾乎成了游泳,特別驚險刺激。老師們站成人墻,保護大家過河,令人感動。到達露營地后,大家齊心合力搭建臨時獵寮,輪到最后一位隊員分享時,天已經(jīng)黑盡了。
我被迫“壓軸”,主題是“受影響環(huán)境的恢復(fù)(Impacted site rehabilitation)”。在大家筋疲力盡的最后時段,如何能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呢?我設(shè)計了三個題目,大家分成5個小組,去采訪5位老師,關(guān)于他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或者見到過的受影響環(huán)境恢復(fù)的經(jīng)驗、例子和思考。短短的15分鐘內(nèi),大家如饑似渴地交流、記錄著,之后五個不同角度的經(jīng)驗都特別精彩。這個雨落的夜晚,讓我頗為受益。


接近了國家森林公園的越嶺道,垃圾和樹上的指引飄帶多了起來。Ben一路走,一路撿拾垃圾,摘除布條,這些行動深深打動了阿雄。他說,一個外國人,如此熱愛我的國家、我的土地,以后自己要為家鄉(xiāng)做更多的努力。
阿雄即將告別我們。臨別時,斌哥讓我們撿起石塊,它們屬于哈盆,曾經(jīng)陪伴了我們,讓我們和這塊土地發(fā)生了連結(jié)。做了莊重的出山儀式后,大家正式和阿雄告別,每個人心里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謙卑于自然

告別了阿雄,我們一行人穿過了最后一道溪流,道路越來越好走,在一處開闊的平地,大家坐下來做幾天來的一個總分享。雨后的陽光特別明媚,每一個人都訴說著收獲的豐厚,和對未來的期許。也許正如冬青所說:這里并不是一個結(jié)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一種為夢想努力卻先要建立自己生活方式的開始。
一天的趕路,在這之后變成了一個人的Solo Hiking(獨自行走),這個設(shè)計出來給大家與大自然、與自己獨處的環(huán)節(jié)非常受歡迎,橙子描寫當時的感受說:“我慢慢地行走在小路上,感受透過樹隙照過來的陽光,聽見林中傳來溪水的聲音以及各種鳥鳴,看到蔥郁的植物在恣意地生長,我提著登山杖走,因為此時任何人聲似乎都顯得多余?!?/p>
不知道此時每個人心中,是否已經(jīng)有了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自然,是否更加懂得謙卑地走進自然。(攝影/黃海瓊)
臺灣哈盆行箋

【路線】
我們的路線如下:
從臺北出發(fā),包車到達宜蘭縣的侖埤村,從侖埤走日治時期的警備道,到達哈盆(原泰雅族聚居地),之后從烏來的福山(新北市)出來,再坐車返回臺北。
注:哈盆核心區(qū)屬于保護區(qū),我們是在泰雅族獵人學(xué)校的帶領(lǐng)下進入的,所以請勿私自進入。不過烏來的福山有很多步道,景色也不錯,適合徒步。
【提示】
交通:
飛機往返臺北,直飛淡季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在香港轉(zhuǎn)機會便宜一些。
從臺北去哈盆的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建議參加當?shù)氐幕顒踊虬嚒?/p>
證件:
僅以開放自由行地區(qū)的自由行為例
1、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簽注和辦理港澳通行證及簽注的流程基本一致,到出入境管理處去辦理,15個工作日,不到100元。
2、辦理《入臺證》,這個必須委托臺灣那邊認可的旅行社辦理,需要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財力證明,戶口本,行程等等,手續(xù)比較繁瑣,需要時間和精力,費用在600元??梢匀ヌ詫毶纤岩幌?,有正規(guī)大旅行社的淘寶店,很詳細,而且價格只需一半。
3、其次帶好護照,入臺之后基本上就用護照了。如果租車,一般抵押身份證也可以。
匯率:
1人民幣元=4.6701臺幣
可以在國內(nèi)先換一些臺幣帶著,那邊也有很多帶有銀聯(lián)標志的ATM,可以在那邊取現(xiàn),個人認為比去店里換上算(僅參考,請核實自己銀行卡的相關(guān)規(guī)定)。
注意事項:
1、請不要私自前往哈盆自然保區(qū)。
2、盡量做好防雨準備,惡劣天氣下請勿前往。
3、在哈盆山區(qū)徒步最適合穿雨鞋(防螞蝗)。
【推薦】
哈盆:
這里指的是原泰雅人聚居的地方,當然很早以前就全都遷移出去了。令人稱奇的是曾經(jīng)近千人聚居的地方,并且開墾有田地,今天卻一點看不出人居住過的痕跡。我想除了南方地區(qū)氣候濕潤,最重要的還是泰雅人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以及因此而來的生活方式。雖然搭建獵寮他們會砍樹,但是砍取的高度和樹種都有講究,不但被砍的樹不會死,砍下來的樹枝,也能夠成長為一棵新苗。
來到這里,請不要放棄和自然親近的機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試試睡在簡易獵寮里的感受!那么豐富的動植物,也一定要慢慢走,留心觀察,但是不要帶走??!
哈盆自然保留區(qū):
成立于1986年,范圍主要在臺北縣烏來鄉(xiāng)和宜蘭縣員山鄉(xiāng),哈盆在泰雅語中是“胃”的意思,地勢比較平坦,適合居住,原是泰雅族聚居的地方,屬于“生番禁地”,外人當時是不能隨意進入的。
哈盆屬溫暖重濕型亞熱帶氣候,年均溫約18.4℃,降雨很多,相對濕度約88%。海拔在500到1000米左右,盆地地形。此地動植物資源十分的豐富,大部分地區(qū)為未經(jīng)破壞的原始天然闊葉樹林,地被草木以廣葉鋸齒雙蓋蕨為主。
泰雅人的文化:
一個地方之所以不同,除了環(huán)境,還有當?shù)氐奈幕?。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泰雅族的故事。傳統(tǒng)的泰雅族獵人是以打獵為生的,但是他們尊崇自然,進山前都會誠心誠意地舉行進山儀式,而且在打獵過程中一直都要遵守“夠用就好”、“得不到的就不去獵取”、“不要浪費”等原則。
在森林里,跟著獵人是最安全的,不會迷路,也不怕遇見兇猛的動物。而且獵人對當?shù)氐膭又参锓浅5牧私猓莻€非常優(yōu)秀的“講解員”。
日治時期警備道:
在日治時期,為了更“好”地管理生番,日本人征集原住民修筑了一條深入原住民腹地的警備道。據(jù)說當初這條路能走拉炮的馬車,為了鞏固路基,當年還種了很多樹?,F(xiàn)在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很多地方已經(jīng)變得很窄了,我們此次基本都是在順著這條路走。沿途還能看見很多廢棄的炮臺,有一些是二戰(zhàn)時期攻擊盟軍飛機的。
征服與反抗,這里發(fā)生了太多的故事。
【關(guān)于“無痕山林”】
無痕山林,英文為“Leave No Trace”,簡稱LNT,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戶外運動方式,旨在提醒人們在自然中活動時,身體力行地保護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2007年,臺灣林務(wù)局將無痕山林戶外倫理中心的課程引入臺灣。2011年,自然之友將這一理念引入中國大陸。
“無痕山林”七大原則:
一、事先充分的規(guī)劃與準備
二、在能承受的地點旅游及宿營
三、適當?shù)奶幚砝?/p>
四、勿取走自然中的任何資源與物件
五、降低營火對自然的影響
六、尊重野外生物
七、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quán)益
攝影師簡介:

杜健,無痕山林高階講師。2005年成為自然之友志愿者,開始參與環(huán)?;顒樱温氂谇嗄陸?yīng)對氣候變化行動網(wǎng)絡(luò)(CYCAN),組織并參與了生態(tài)中國體驗行、國際青年環(huán)境交流、2011國際環(huán)境行動日、川藏公路垃圾狀況調(diào)查等環(huán)?;顒?。
攝影師手記:
Ben對LNT生活態(tài)度的堅持讓我對LNT Master有了明確的期待和榜樣:LNT不僅僅是一門技術(shù),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斌哥對于LNT的深入思考讓我受益匪淺,人、土地、社會的復(fù)雜關(guān)系確實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他說過這么一個“1—99”原則,如果能做到99當然很好,但即使只做到“1”,也該為他鼓鼓掌,只有這樣才能將環(huán)保理念更多地推廣出去。記得阿雄曾經(jīng)說,因為斌哥對哈盆地區(qū)環(huán)境的尊重和不懈的表率作用,自己也慢慢不亂丟煙蒂,并且嘗試垃圾分類。最后,我想以臺灣交流會時周圣心女士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如果人可以以更謙卑的心走進自然,就會生出更大的智慧”。
責任編輯 / 宋歌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