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野豬長牙:親媽喂奶被咬想逃開
發(fā)布時間:2014年07月15日 文章出自: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7月14日電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臺北市動物園今天(14日)說,園內(nèi)4只2個多月大的野豬寶寶牙齒都已長齊,媽媽喂奶時常常被咬痛,忍不住把它們推開逃跑。
動物園表示,臺灣野豬寶寶出生后身上會有特殊的保護條紋,到出生1個半月就會漸漸褪去。5月3日出生的4只臺灣野豬寶寶“恒山”、“華山”、“山茶”及“山櫻”,已2個多月大,身上的條紋正快速消失,游客可把握時間,到臺灣動物區(qū)看看可愛的野豬寶寶。
動物園說,這4只臺灣野豬寶寶的牙齒長齊,早已改吃固體食物,不過偶爾還是會找媽媽要奶喝。牙齒越來越有力的小豬們,吸奶時很容易咬痛媽媽,因此常會看到4只小豬輪流被媽媽趕走,不時上演“吸奶攻防戰(zhàn)”。
動物園說,吃飯時間
保育員總是先讓媽媽吃飽,讓它保持體力,好照顧豬寶寶。跟在媽媽身旁的小豬,看到美食當前也會搶著吃,不過立馬就被媽媽的大鼻子拱開。
也有不識相的豬寶寶,在媽媽吃飯時就想討奶喝,但只有等媽媽放松的躺下來休息時,長了牙的小豬才有機會喝到奶。
動物園表示,臺灣野豬成豬為黑色,身體遍布剛毛,小豬為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成年公豬和母豬都有獠牙。由于山區(qū)養(yǎng)豬戶以放養(yǎng)方式讓家豬在外自由活動,增加了家豬與臺灣野豬自由交配的機會,山區(qū)早已出現(xiàn)大量毛色、耳型等特征都和臺灣野豬不同的雜種野豬。
臺灣山豬雖然不是保育類動物,但為延續(xù)純種臺灣野豬命脈,動物園與臺灣大學動物系合作,共同執(zhí)行“臺灣野豬保種計劃”,將純種臺灣野豬引進動物園繁殖,目前已成功繁殖9只。
動物園說,臺灣野豬和其他豬種最大的不同,是潛藏著兇悍野性,幸好通過動物訓練,動物園內(nèi)的臺灣野豬跟保育員成了好朋友。但如果民眾在野外遇見臺灣野豬,尤其是有獠牙的公豬或正在育幼的豬媽媽,最好是保持距離,盡速安靜離開,以確保安全。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