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惠安女
發(fā)布時間:2014年08月25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黃恒日
標簽: 風(fēng)土人情 人文主題 惠安縣

惠安女服飾:“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h2>——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惠安女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tǒng)的服飾主要是: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為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統(tǒng)稱為:“封建頭、節(jié)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解放初流傳著一首打油詩:“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毙蜗蟮墓串嫵隽嘶莅才畟鹘y(tǒng)服裝的特征。
“封建”——惠安女的頭部被頭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
“民主”——腰、腹部衣服較短,展現(xiàn)新女性美。
“浪費”——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
“節(jié)約”——上衣短得連露出肚臍。
于是,所謂思想的“封建”與“民主”,衣料的“節(jié)約”與“浪費”,在惠安女的身上有機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表達了一種內(nèi)涵豐富、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和諧審美觀。

惠安女特殊的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凈峰兩個類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后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后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shù)膬蓚?cè),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fā)還留有劉海。

惠安女頭戴的斗笠涂上黃漆,具有防日曬和雨淋的作用?;^巾為四方形,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fēng)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fā)型等作用?;莅才律泶┑难澴?,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褲式腰圍小、臀圍大,既美觀又便于勞動。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cè)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xí)俗,現(xiàn)已不再盛行。

追溯獨特的“惠安女”文化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fēng)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擺,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

到1949年之后,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據(jù)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鳥壇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fēng)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xué)習(xí)其它地區(qū)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fēng)景線。時刻不離身的斗笠里,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

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刮起海風(fēng)特別冷,然而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這其中的究竟,可從越來越被暴露出來的未婚女人腰間的彩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看出些端倪。據(jù)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jié)婚聘禮,它能展示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jié)約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臍的原因吧。

20世紀50年代后,惠安女的結(jié)婚頭飾不再是沉重的金屬飾品和黑布,而是用綢布制作的紅繡球,美觀又輕巧。在不同的時代,她們的結(jié)婚服飾也不盡相同。

惠安縣
惠安縣,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與臺灣隔海相望,是閩南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半月灣、青山灣等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把我的作品拿出來給大家點評,請點這里投稿
選擇點評項
- 讀后感言
- 可圈可點
- 提升空間
- 背景知識
- 有點爭議
-
010-14 14:32 回復(f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