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影子”——十八梯
發(fā)布時間:2014年08月25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區(qū) 作者: 自然人-孔
標簽: 渝中區(qū) 城市中國 人文照片 紀實照片 往事隨風
十八梯的底色是灰暗的,從解放碑可以看見的較場口處,一下十八梯,就從明亮的都市到了灰暗的老街,是從現(xiàn)代的大重慶步入了記憶里的六七十年代的老重慶了,可以說是一條絕對典型的重慶式老街。

當你走進十八梯就會眼前一亮,還以為是某位藝術家精心打造的生活杰作。這條路全部用石階鋪成,陡陡的,彎彎的,共有十八級,活像一架搭在懸崖邊上的巨型梯子,把山頂?shù)姆比A商業(yè)區(qū)和山下江邊的老城區(qū)連起來,名字叫得非常傳神。十八梯的路口很隱蔽,常年被賣燒餅的,賣烤紅薯的小販和他們的顧客擋住。站在路口低頭看,只見無數(shù)臺階一路向下,年深日久,石階表面都被磨得凹陷不平了。路兩旁是一間又一間的火鍋店、發(fā)廊、雜貨鋪、裁縫店、錄象廳、串串香,密密排開;掏耳朵的,擦皮鞋的,做木工活的,還有山城絕對少不了的棒棒軍,散布在各處。
從上數(shù)下來剛好是十八個平臺,于是得名“十八梯”?!跋绿荨本婉R上感受到上、下半城的文化差別。視覺里將出現(xiàn)另一道風景線——天上亂七豎八著黑壓壓的天線,樹上亂七八掛著剛洗好的被子衣服,四處是亂搭橫放的雨棚,路角橫亂堆著些垃圾,雜貨鋪里放著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錄像廳里放著打打殺殺的港片,時而飄來陣陣嗆人的煤煙味,時而又飄來陣陣飯館里豆花與炒菜的肉香,飄來純正的老火鍋的牛油香,也許是回收油才有的那香味……飯館里鍋鍬的翻炒聲,小攤販的吆喝聲,路人的閑談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動質(zhì)樸的老重慶生活畫卷。






那里生活簡陋清貧,15元一晚的旅館,1元一位的錄像,3.5元一碗的雞湯鋪蓋面,鮮香可口;3元還能剪個頭,街角的那家路天剪頭店生意十分興旺,一面鐵跡斑斑的大銅鏡,幾把破舊的剃頭椅,墻上的木架上掛了一排老式的剃頭刀,正在剃頭的老大爺臉上布滿的泡沫,散發(fā)著淡淡的老式肥皂的清香。每次去還能看見一位三四十歲的女人在那幫人修腳,生意很好。這里能讓人細細的品味一番老重慶的味道,是老重慶窮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據(jù)息,十八梯轄區(qū)內(nèi)居民有6千多人,人均居住面積幾平方米。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歸,平凡地生活著,淡然地面對一切,有著城市人少有的一份樂觀豁達。





因為拆遷,這老街——這“藝術品”就要消失了。我必須常常去紀實歷史,見證十八梯的細節(jié)。我每次都要到18梯的110號屋前,那里的老人們,常常坐在那里聊天曬太陽……是畫,是我們的記憶,是這個時代的符號。就在這一年里,畫面中的婆婆又走了幾位,我與她們聊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讓人深思呀!她不是在渴望著幸福的新房子嗎?!生命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在自己的軌跡中品讀時間。也許她們是人生很自然的寫照,沒有矯情,沒有大福大貴,沒有飛揚跋扈;而且有世俗的小肚雞腸;但她們是自然形態(tài)的生命,他們的幸福在于完成了自己的壽終正寢。







如果說“十八梯”是藝術品,代表了重慶的某種文化,那么這種文化從十八梯輻射到這個城市每一個角落。如果說這種文化是值得慶幸保留的,然而在重慶人眼里,十八梯的內(nèi)涵不僅僅代表一個地理位置,還與貧窮落后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是一條絕對典型的老重慶貧窮落后的老街——重慶人嘴里常常說的平民窟。十八梯的人們,何時才能住進山頂上諸如得意商廈、合景聚融和即將落成的萬豪國際金融中心這樣的摩天大樓呢?我發(fā)上一組一年多來拍攝的紀實片,也是我記憶里的老影子——今日的重慶十八梯。
把我的作品拿出來給大家點評,請點這里投稿
選擇點評項
- 讀后感言
- 可圈可點
- 提升空間
- 背景知識
- 有點爭議
-
009-22 08:42 回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