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場到涅瓦河,追尋俄羅斯的文明之聲
發(fā)布時間:2014年11月01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葉雨其
標簽: 海外照片 城區(qū) 城市建筑 再讀經(jīng)典 往事隨風 俄羅斯 環(huán)游世界
紅場
當雙腳剛踏入紅場的地面時,一股難以名狀的感情便瞬間涌入心頭。左側(cè),紀念二戰(zhàn)無名烈士的無名火終年不息地燃燒著;右側(cè),充滿了現(xiàn)代感的四季酒店正在拔地而起。湛藍的天空往這片土地上投下柔和的視線,灼目的陽光卻堅決地將這一層溫潤的屏障刺破。

克里姆林宮
每天的十二點整,當克里姆林宮的鐘聲一響,整個莫斯科便像被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一般,陷入另一個時空。這座始建于1156年的俄國歷代帝皇的宮殿,至今仍在延續(xù)著它的古老功能,為政府效勞著。
一句俄羅斯諺語這樣形容雄偉莊嚴的克里姆林宮:
“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里姆林宮高聳,克里姆林宮上,唯見遙遙蒼穹?!?/span>
幾百年來,它屹立在莫斯科城市的中心,見證了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大公國發(fā)展至今日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國家的全部歷史。
閉眼聆聽著克里姆林宮的鐘聲,你仿佛能看到這個國家歷代帝皇們的崛起與示威,當代執(zhí)政者們的指點江山與揮斥方遒,以及東正教徒們的虔誠與卑微。是的,不論是宮內(nèi)那雄偉的炮王還是殘破的鐘王,都在向我們展示著這個國家深厚的歷史,而宮墻內(nèi)外戒備森嚴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獨霸一方的大國,它的當代領(lǐng)袖,也正是在這里,作出了一個個威震全球的決策。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作為俄羅斯的“國教”東正教的至高教堂,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也理所應當?shù)睾蛧业臋?quán)力中心并排站立在這里,接受著人民的崇拜與敬仰。每天每日,它那彩色的穹頂都在太陽的照射下綻放光芒,直指云霄。
俄羅斯從來就不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民族。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定東正教為國教,是俄羅斯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點。自那以后,不光是俄羅斯的宗教價值標準產(chǎn)生了轉(zhuǎn)變,整個國度的文明也迎來了一場宏大的重構(gòu)——因為對于古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而言,對信仰的選擇和認識并不僅僅是個人宗教上的需要,更是一種政治上的需求。于是,千年之后的今天,不論是在莫斯科還是圣彼得堡,主要的干道上幾乎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東正教教堂。
在這個國度里,時代的發(fā)展并沒有松動信仰的古老根基,權(quán)力的更替并沒有稀釋教徒們哪怕半點的虔誠,反倒使宗教文化更加的長盛不衰,使東正教深深地滲透進這泱泱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內(nèi),扎根于俄羅斯人民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之中。于是,在后來的許多綺麗的俄羅斯文學瑰寶里,我們都能和東正教義中或神圣或邪惡的影像相遇。無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圣徒般的梅什金公爵和索尼婭,還是《狄康卡近鄉(xiāng)夜話》中的魔鬼形象,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實在告訴我們:東正教和俄羅斯文學,是一對孿生。

莫斯科城
九月的夜晚,莫斯科河流淌著彩色的霞光。她安詳?shù)卮┬杏谡鞘械闹醒?,串?lián)起一個個文化政治中心,直達遠方的伏爾加。


這條莫斯科市的母親河用她兩岸精美絕倫的建筑震撼著你的心,而當你在傍晚踩著霞光沿河而下,那培養(yǎng)了諸多杰出人才、建于1755年的古老高?!箍拼髮W靜靜地矗立在河畔,一列輕軌轟鳴著從河面上掠過,此時,整個俄羅斯歷史上璀璨的科技與文化都會在這條古老又充滿了人文氣息的河流的召喚下,于你心中一齊回響。

俄羅斯文學
僅用了兩百年就追上歐洲其他地區(qū)一千多年成就的俄羅斯文學必然是輝煌的。在俄羅斯文學歷史的長河之中,無數(shù)偉大的作家閃耀有如燦燦星辰。在這其中,有兩位巨匠不可不提,一是托爾斯泰,一是普希金。在莫斯科以及周邊逗留期間,造訪托爾斯泰莊園對我們文學人而言是一次刻骨銘心的尋根之旅。

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如今,全世界的人們往往都會這樣介紹這顆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璀璨的星辰。
托爾斯泰出生于貴族家庭,接受著典型的貴族式家庭教育,卻對平民滿懷憐憫,對農(nóng)奴充滿同情。托爾斯泰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呆在自己廣闊的莊園里,他在書本中探索著改變當時俄國落后社會現(xiàn)實的途徑,在莊園里施行著改善農(nóng)奴地位的政策,并為之傾盡一生的心血。就這樣一直到他年逾古稀,直到他從一位氣度不凡的貴族少年變成一位衣著樸素、經(jīng)常與鋤頭為伴的瘦小老人,直到那一大把胡子成為他全身上下唯一的裝飾。

《安娜·卡列尼娜》記錄著他“阿爾扎馬斯的恐怖”,《懺悔錄》承載著他對土地私有制的強烈否定,《復活》彰顯著他對人性的關(guān)注與考量,對宗法制下的農(nóng)民的同情……沒有什么是應該,而且能夠?qū)儆谒麄€人的,晚年的托爾斯泰甚至決定把所有的土地和財產(chǎn)分發(fā)給農(nóng)奴。直到一次讓整個世界為之嘆惋的離家出走,這位聞名世界的大文豪才在一間狹小的車站中永遠地停止了為農(nóng)奴以及底層人民奮斗的步伐。

在距莫斯科市一百九五公里的圖拉郊外,占地338公頃的托爾斯泰莊園中,于郁郁蔥蔥的森林之間安葬著托爾斯泰的遺體。這位為世界人類創(chuàng)造出巨大精神財富的作家,在他的墳墓上,卻什么也沒有。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的景物再也沒有比列夫·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眾W地利作家茨威格說,“這是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鼻皝砜赐娜藗兡卦谒哪骨胺派匣ㄊ?、黯然離去,遠處暗綠色的湖水和翠綠的樹林靜靜地注視著絡繹不絕的悼念者,風輕輕地吹著,于是,我們懷著滿腔的景仰,向這座樸素到極致的墓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Nicholas Romanov Ⅷ-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