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真人高清实拍女处被破的视频

黔東南“二月二”祭橋煮紅蛋


發(fā)布時間:2015年04月28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陳世權(quán) 

標(biāo)簽: 秘境傳奇   風(fēng)土人情   鄉(xiāng)村印象   世事雜談   

在中國農(nóng)歷中,二月初二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說它特殊,是因為相比于春節(jié)、清明、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者二十四節(jié)氣,它算不上一個重要的、或者說是人們所熟知的節(jié)日,但在中國的民間卻是一個影響范圍甚廣的祭祀日子。在北方,民間傳說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以在北方把二月二叫做“龍?zhí)ь^節(jié)”,祭龍就成了北方民間最普遍的祭祀活動。但在南方,二月二這天的活動卻要豐富得多,有花朝節(jié)、踏青節(jié)、挑菜節(jié)、等等。而在我們黔東南地區(qū),二月二這天最重要的習(xí)俗則是祭橋和煮紅蛋。

為何黔東南地區(qū)的人民對橋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黔東南地處云貴高原深處,苗嶺山脈橫貫全境,這里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為了便于拓荒造地、開田墾土,更為了走出大山、取得與外界的聯(lián)系,修橋筑路就成了先人們不自覺的行為。最初是一人、一家,然后是一個家族、一個村寨,從簡單的就地伐木為橋,到后來的吊橋、石橋、拱橋,我似乎看到了先輩們的勇氣和愚公移山似的執(zhí)著。隨著環(huán)境的逐步改善和時間的推移,修橋筑路的初衷變得不再那么古樸和單純了,而是帶有了更多的封建迷信和功利色彩。


這些遺落在山中的橋種類繁多,象這種石拱橋曾經(jīng)算得上是“高大上”了,不過由于歷史的變遷,如今它只能靜靜的橫臥在山野之間了

中國人自古講究兒孫滿堂,更把“無后”(其實是“無子”)視為最大的不孝,所以那些婚后不育、兒女不全的人家就會選擇一個地方架橋,以求上天顯靈降兒送女;有的做了惡事后幡然悔悟,為了痛改前非也會選擇造橋修路來證明自己;有的女人無兒無女、“克夫克子”,在人前抬不起頭來,自認為是前世“作惡”太多,也會找一處行人多的溝坎之地架上簡易之“橋”,通過讓千人踩萬人踏來洗清自己的“罪惡”(這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到廟里捐一條門檻來供人踩踏異曲同工);有的人家時來運轉(zhuǎn),或升官,或發(fā)財,認為這是祖先積德和上天幫助的結(jié)果,為了還愿,他們也會建一座橋來方便族民們的出行。這些都被視為“修陰功”的積善積德之舉,雖然出發(fā)點不同,但在客觀上都造成了建橋的事實,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實際需要。所以在黔東南地區(qū),各種各樣的藏身于山野間的橋就成了當(dāng)?shù)剞r(nóng)村最多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了:有一根或幾根木頭組成的獨木橋、小木橋,有就地取材用一塊石板鋪就的石板橋和一個個大石頭串結(jié)起的石墩“橋”,有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石拱橋,有凝結(jié)了少數(shù)民族智慧和美麗傳說的風(fēng)雨橋,等等。這一座座的橋,或平鋪在田野,或飛跨在山澗,或橫臥在溪上,造型獨特,風(fēng)格各異,不僅體現(xiàn)了黔東南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也是黔東南人民展現(xiàn)給世人最獨特、最亮麗的風(fēng)景之一。

其實大部分的橋都是這種一塊石板鋪就的,一般都是一戶所有,它雖然不起眼,但由于鋪在田間地頭和村寨周邊,非常方便人們的出行。
二月初二這天,人們紛紛來到野外,來到祖先留下的橋上祭奠祖先的功德。

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今天,各種各樣的鋼筋混凝土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如雨后春筍般橫臥在黔東大地,串起了這里的山山水水,基本上改變了“地?zé)o三尺平”的窘境,以個人和家族式的建橋已變得不再有那么的迫切和需要,但人們愛橋的傳統(tǒng)卻是亙古不變的,它已經(jīng)扎根于人們的心底,匯成殷殷血脈,從古到今,直到永遠。只不過這種愛已從“建”更多的轉(zhuǎn)為了“敬”和“祭”, 祖先留下的橋成了今天的人們緬懷先輩、感知歷史的圣物,即使這些橋大多已經(jīng)廢棄不用,有的甚至成了凄美的“斷橋”、殘橋。

祭橋緬懷祖先的功德

“二月二”的風(fēng)俗發(fā)源于漢民族,卻在少數(shù)民族中得到了傳承和光大。至于為何要在二月二這天祭橋,如今已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但不管怎么說,到了二月二這天,只要到苗族聚居的村寨周邊去走一走,隨處可見提著盛有香、紙、燭、糖果、臘肉、糯米飯、紅蛋等祭品的男女老少們行走在田埂上、小河邊或山坡上,他們要循著祖先的足跡,去祭奠祖先不逝的靈魂。

祭橋時要在橋上貼上用紅、黃、綠等彩紙剪成的紙符,以此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紅蛋、臘肉、糯米飯是祭橋時必備的三樣供品。
祭橋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儀式簡單,這是一位婦女背著孫子來到橋上燒香燒紙后便開心地回家了。

祭橋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進行的,所祭的對象是特定的,那就是本家或本族祖先留下的橋,不能更不會隨意去祭。祭橋的的儀式簡單又不失隆重。簡單的,在橋上擺上酒、臘肉、糯米飯、紅蛋等供品,在橋上填上些用紅、黃、綠彩紙剪成的紙錢,燒些香紙燭就算結(jié)束;隆重的,是整個家族陸續(xù)達祭祀點并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完成祭祀后,還要把各家送來的祭品集中起來,就地圍在一起喝酒吃飯,共同在喜慶的氣氛中緬懷祖先的功德。這樣的喜慶場面在二月二這天的原野上隨處可見,走近他們,你會深切感受到苗族同胞的那份熱情、那份快樂和那份對生活的熱愛。你看,現(xiàn)在很少見到的劃拳場面在他們與她們之間依然表現(xiàn)得那么的隨心所欲,老人們開心的酒歌旋律流行得讓你無法相信:“鐵路修過苗家寨”和“美酒加咖啡”。

這是以家族為單位進行的祭祀,大家把帶來的供品一起放到橋上祭奠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功德。
女人們還在祭祀,男人們就迫不及待地圍在一起開始喝酒了。

祖先的功德值得傳頌,祖先的善舉更需要發(fā)揚。所以“二月二”的祭橋不是單純的“祭”,還需要祖先留下的東西保護好、整理好、甚至重建好。所以有的地方把祭橋也叫做“禳橋”,禳本身具有修和補的意思。但是禳橋的地點是有講究的,那就是只能在祖先留下的橋的原址進行。似乎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并認可了“某某橋是某某家的”,沒有人會去打破即成的事實?,F(xiàn)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另辟蹊徑新建一座橋了,一般都是把祖先留下的橋修補一下即可,如清理一下橋周邊的野草,用泥土或石頭加固一下毀損的橋身。當(dāng)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為了適應(yīng)交通工具的變化,那些處于交通要道的橋不得不進行適時更新改造,因此經(jīng)??梢钥吹皆谕坏攸c會出現(xiàn)不同的、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的橋的情況。近年來雖然國家為改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交通狀況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橋筑路,但一些主要用于人行且不再是交通要道上的老橋的改造資金仍然是以自籌為主,由橋所屬的家族成員間共同出資。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加入了國家的公用資金,這橋的歸屬就改變了,今后就不能成為本族成員獨享的祭供對象了。

這座楊家橋由于位于交通要道,隨著歷史的變遷會已經(jīng)在原地改造了三次,為了記住祖先后人們會在原址上立碑紀(jì)念

與這些古老的橋相生相伴的,還有那一塊塊立于路邊的指路碑。這些指路碑俗稱“將軍箭”,大多是石質(zhì)的,長方形,一般在0.3-0.5平米大小之間,上面刻有立碑人,簡單的弓箭圖案和“上下左右”的方向提示,千百年來指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走向心中的目的地。它們應(yīng)該算是黔東南地區(qū)最古樸的交通指示牌了,其產(chǎn)生的動機與建橋大體相同,大多被置于曾經(jīng)的“交通要道”岔口上,更多的就依附在橋的周圍。與那些古老的橋一樣,隨著歲月的變遷,那一塊塊的指路碑如今也默默地隱藏于草叢中。雖然其功用在降低,但畢竟也是祖先的善舉,同樣值得后人們的尊敬與懷念。所以在二月二祭橋的同時,指路碑也成為苗族人祭祀的對象。

交通要道上的一株大樹下安放了許多的指路碑,平時是人們休息尋路的場所,今天成了人們祭供的對象。
更多的指路碑在那些鄉(xiāng)村小道旁,許多都掩映在草叢中,祭祀時需要耐心的尋找和整理。

在黔東南地區(qū),苗家人的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這在二月二這天同樣會得到印證。祭橋時,凡過往的路人都會被邀請喝上一杯酒、吃上一片肉、送上一坨糯米飯、一二個紅蛋或幾粒糖果,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參加他們的歡慶活動。對他們送來的東西最好不要拒絕,因為在他們的眼里,有人從祖先留下的橋上經(jīng)過,表明祖先的善舉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發(fā)揮了應(yīng)有的作用,他們會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接受了他們盛情,也就是對他們祖先的尊重,他們會感到由衷的高興。特別是新建的橋,主人會把第一個從橋上經(jīng)過的人視為貴人,會給予最熱情的款待。今年的二月二,為了補拍一些祭橋的圖片,我連續(xù)跑了五、六個點,雖然我不喝酒,但每一次的“舔一舔”也讓醇香的米酒搞得我暈頭轉(zhuǎn)向,也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多少香噴噴的臘肉和糯米飯,整個下午都是嘴上油膩膩的,肚子鼓脹脹的,攝影包裝得滿滿的,心情更是愉悅的。

煮紅蛋祝福孩子們茁壯成長

如果說祭橋主要是在苗族人民中進行的話,煮紅蛋則是苗漢人們在二月二這天共同的民俗活動。在黔東南地區(qū)的黃平縣有句諺語,叫做“二月二,煮紅蛋”。二月初二這天,凡有小孩的人家都要煮紅蛋送給小孩,目的祝福孩子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有如初升的紅日般茁壯成長。我不知道煮紅蛋的習(xí)俗起源于何因和何時,但從老人們的講述和自己的回憶中,我相信它的歷史已經(jīng)不短,說它是我們這里最早的兒童節(jié)一點也不為過。

鮮紅的紅蛋,清純的眼神,民俗的傳承總會生生不息。

初春的二月,乍暖還寒。每當(dāng)二月初二快要來臨的時候,有小孩的人家就開始準(zhǔn)備煮紅蛋的相關(guān)事宜了。其實準(zhǔn)備的東西主要就是三樣,一是蛋,二是顏料,三是蛋套。蛋主要是鴨蛋、雞蛋和鵝蛋,農(nóng)村人家一般是平時慢慢累積下來的,大都是產(chǎn)自于自家養(yǎng)的家禽,城里人家當(dāng)然就得到市場上去買了。顏料大都是礦物的朱砂,紅色的,這必須得到市場上去買,漢族人家一般都用這種顏料;苗族人家主要用的是植物染料,一般是自制的,顏色要豐富一些,除了紅色外,還有綠色和黃色。裝紅蛋的蛋套一般是用稻草最上端的部分(人們把它叫做米芯)編的,現(xiàn)在基本上都改為毛線或尼龍線之類的了。到了二月二這天,大人們在天還沒亮就起床,一邊升火將蛋煮熟,一邊把顏料倒在土碗里,加上酒攪勻,趁熱把煮熟的蛋放進碗里滾動染上色,這樣染出來的蛋才不易掉色。然后把煮好的紅蛋一個個裝進蛋套里,再一個一個地串連起來形成一串串的紅蛋掛,等小孩們起床后就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一天,不論是在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到處都可以看到胸前掛著紅蛋的孩子們那開心和幸福的笑臉。不過這些漂亮的紅蛋起初都是舍不得吃的,女孩子們用它來當(dāng)裝飾品掛在胸前前不肯放下來,調(diào)皮的男孩子們則用它當(dāng)成玩耍的道具,互相用來蛋碰蛋、蛋打蛋,看誰的蛋經(jīng)得住碰而不破破碎,只有經(jīng)過一番較量碰碎了蛋殼的才會極不舍得地吃掉。稍有不同的是,漢族人家煮的紅蛋全部是用來給小孩子們的,苗族人家煮的紅蛋還有另外一個用處,那就是用來祭橋。

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玩的內(nèi)容和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但二月二煮紅蛋的習(xí)俗這里卻一直流傳了下來。今天,當(dāng)我走在鄉(xiāng)間,看到那些拿著紅蛋的孩子們那開心的笑容,我也仿佛回到了我的孩提時代,真誠、開心、無憂又無慮。祝福今天的孩子們,他們生活在一個富裕、安定、祥和的美好時代,小小的紅蛋預(yù)示著他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