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探秘:尋訪林間的動物
發(fā)布時間:2016年07月22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張語克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正好是青藏高原往四川盆地過渡的中間地帶 ——迅速的海拔變化造就了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也孕育了許多種類的野生動物。

走進這里的森林、草甸、高山和海子,去尋訪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斑羚、雉鶉……,記錄它們的蹤跡和生境,防止人為的干擾,就是我們這些保護區(qū)野保人員常年開展的工作。

陽光穿透林冠,在厚厚的苔蘚層上照出一塊塊亮斑,氣溫開始上升,我們的手腳也開始有了暖意。盡管已經(jīng)進入六月,海拔兩千多米的森林還是有些寒氣。我和同事肖哥一早出發(fā),今天要走最遠的動物監(jiān)測路線。照例,我們背著干糧和羅盤、GPS、表格等工具,一路觀察林子里各種動物留下的蛛絲馬跡,隨時記錄發(fā)現(xiàn)的大中型獸類。這不,路邊的地上就有一堆橄欖形的糞便,每顆約兩厘米長,“哈哈,上周有豪豬經(jīng)過,糞便已經(jīng)干了”,我說。肖哥又在周圍找到了一個東西,長長的,兩頭尖,白底黑斑,正是豪豬身上掉下來的刺。做完記錄,我們繼續(xù)前進。
忽然,小路(實際上是野生動物慣常行走形成的獸徑)上的一坨動物糞便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就在它前面幾米的地方還有一坨同樣的東西。畢竟是“粑粑專家”,山里常見獸類的糞便長什么樣,我們都了然于胸,可這個糞便卻不常見。它帶著青草色,既沒有食肉動物糞便那樣尖尖的尾巴,也沒有??苿游锏幕ㄉ谞?,而是算珠狀的幾顆連在一起。近看,上面還有黏液。很明顯這種動物就在今天早上經(jīng)過這里,而且不止一只。循著這條小路我們繼續(xù)往前走,一路還有掉落在地上的樹枝,散落的枝葉和斷了的松蘿。正當我們仔細辨認斷枝上的痕跡時,遠處傳來了鬧哄哄的叫聲,像一群遭到驚擾的雞類,又似乎夾雜著幾聲狗的吠叫。于是我們相互示意保持安靜,然后慢慢向聲音的方向靠近。突然,就在前頭不遠的一棵樹上出現(xiàn)了一只金絲猴,它身著漂亮的金黃色長毛,坐在枝干上,頭朝一邊望著。緊接著,猴群唰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大大小小的金絲猴,相互打鬧著,歡叫著。我們也高興極了,這是我們保護區(qū)多年來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觀測到金絲猴啊。

因為要深入原始森林,我們一行四人昨天就背著帳篷睡袋和食物,來到這個山谷中地形略為開闊的草地,在離河邊不遠的地方扎營。
河漫灘上有不少之前被大水沖下來的木頭,已經(jīng)曬得很干燥,成了我們最方便的柴火。我到林子里去找了些樺樹皮和松脂來點火,肖哥和另外兩個同事就去劈柴、淘米和洗菜。為了給肉保鮮,肖哥想了個好辦法——吃不完的肉先用塑料袋包起來,然后用繩子捆好放到冰冷的溪流里,再用大石頭壓住。繩子的另一頭就綁在岸邊的樹上,這樣肉就不會被沖走。炊煙升起的那會兒,炒菜的香味也飄起來了。心情一下子從白天的忙碌緊張中放松了下來。月亮爬上山頭,給寂靜的山谷灑下一片銀光。
我們吃了飯,圍坐一起,望著跳動的篝火,開始講故事。從小在這里長大的肖哥,是當?shù)氐牟刈迦?,以往過著農(nóng)牧生活,夏天他們把牦牛趕到高山草地上去吃草,冬天他們把牦牛趕回家。這一個來回,就伴隨著四季的更替,伴隨著草木鳥獸的生長繁殖和遷徙。山里的生活充滿動植物的故事,甚至當?shù)厝嗽趥鹘y(tǒng)春耕的時候跳唱的鍋莊里,還描繪了動物的習性和四季的物候,歌頌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邂逅野生動物的機會并不少,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驚喜。因為這里是大熊貓保護區(qū),我們需要對大熊貓99%的主食——箭竹,進行監(jiān)測。

記得有一次,我們隨身帶了幾個梨,口渴了就咬一口,然后繼續(xù)測量箭竹的高度、基徑等生長指標。這時,那些平時東藏西躲的“江湖朋友”就悄悄地出來打劫。有一只松鼠在悄悄地靠近我們的梨,看它那精明的樣子,似乎心里在笑著:“哈哈,你們兩個笨蛋,還在那里傻傻地量什么竹子,瓜西西(地方俗語,意思是笨)的,看我不把你們的梨子給吃了。”然后它一邊盯著我們一邊吃起來。



冬天的時候,森林里萬籟俱寂。大雪封山,沒到膝蓋,腳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時而有鳥撲騰撲騰地從枝頭上飛起來,上面的雪花就簌簌地飄落到雪地上。

不過,冬日的森林一點都不枯燥??炜囱┑乩?,動物們的腳印一條一條地在林子里穿梭,彼此交織在一起。

血雉的腳印清晰可辨,偶爾還留下一根帶著紅色邊緣的羽毛;藍馬雞則是成群結(jié)隊地掃蕩過去,用腳爪把雪刨開,尋找下面的食物, 它們粗啞的叫聲遠遠的就能聽到;毛冠鹿留下輕輕的兩行小足跡;鬣羚則是相對粗大的腳印,根據(jù)糞便的大小、形狀以及糞堆的分布就很容易區(qū)分它們;豹貓則喜歡沿著小路走,不管是動物們走出來的還是夏天人們走出來的,它們都喜歡,那慢慢悠悠的梅花印不知要一直走到哪里。
正當我專心記錄著這些動物的行蹤時,耳邊傳來一陣詭異的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頓時警覺起來。我想不起來什么動物的叫聲竟然是這樣的,莫非真的有鬼?這么想著,地上那兩列寬大的腳印 還真有點像是什么怪獸的。忽然,又是“哈哈哈”地一陣大笑。我循聲過去,發(fā)現(xiàn)林子不遠處出現(xiàn)了湖面,一群綠頭鴨正在水里嬉戲,有的在飛落到湖面之后,竟然凌波微步起來,一邊優(yōu)雅地著落水面,一邊得意地“哈哈哈哈哈”地叫著。原來是它們啊,我這才恍然大悟,心想著:“太棒啦!”

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動物的分布和習性,掌握物種動態(tài)的科學數(shù)據(jù),近幾年很多保護區(qū)開始大范圍使用紅外相機。顧名思義,紅外相機,就是安置在野外特定的地點,利用恒溫動物的紅外輻射觸發(fā)開關(guān),自動拍下野生動物活動照片和視頻的工具。有了這個得力的助手,我們見到野生動物真面貌的機會就多了。




在岷山山系,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大熊貓了。盡管早已聲名遠揚,野外的大熊貓卻極難讓人一睹尊容。大熊貓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旗艦種和傘護種,讓保護工作能夠惠及同一區(qū)域的其他野生動植物,因而大熊貓保護的意義不僅僅只是保護一個物種這么簡單,其背后不乏科學的規(guī)劃和決策。
于是,大熊貓的粑粑順理成章成了野保工作者長期“夢寐以求”的寶貝。每隔十年,國家林業(yè)局要組織一次大規(guī)模的大熊貓調(diào)查,來自各個大熊貓保護區(qū)的野保工作者們就會聚到一起組成調(diào)查隊,深入高山峽谷,爬山涉水,尋找和記錄見到的每一處大熊貓痕跡。

第一次發(fā)現(xiàn)大熊貓足跡的情景依然記憶深刻。那天我在雪地的竹林里調(diào)查,不斷地用雙手去撥開竹叢,勉強才能前進幾米。手上的雪融化了凍得手指連相機的按鍵都按不進去。突然,前面的雪地上出現(xiàn)幾只渾圓的腳掌?。▓D18)。哇,這極有可能是大熊貓哦!我一下子麻利起來,循著腳印四處尋找。

啊哈,找到了!兩團熱乎乎的大熊貓糞便!再一找,周圍還有很多呢。一只成年大熊貓每天可以拉100團糞便,這點數(shù)量不過是小意思,應(yīng)該是同一只大熊貓的。不過大熊貓行動比人敏捷,又怕人,早就跑遠了,看不到。

這些大自然的精靈給我們艱苦的野外工作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欣喜。與野生動物的邂逅,成為我們這些野保工作者最可驕傲的福利。而它們也在用最真實的生命場景,向我們昭示著大自然的波瀾壯闊和萬物共生共榮的智慧。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