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苕溪和錢塘江之間東亞的“兩河流域”
發(fā)布時間:2024年01月02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增刊 作者: 趙弘中
標簽:
五六千年前,地處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誕生了著名的兩河流域文明,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搖籃。鮮為人知的是,幾乎同一時期的東亞杭州,也出現(xiàn)一個“兩河流域”。其東邊的錢塘江人盡皆知,而在市中心西北方向,東苕溪蜿蜒東北行。杭州城便在兩條河流中、下游之間的區(qū)域發(fā)展而來,首先就孕育了改寫中國文明史開端的良渚文明。

夾岸多苕花 飄散水上,如飛雪然
五六千年前,幾乎和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文明同時,東亞杭州,也出現(xiàn)了一個“兩河流域”
源出杭州市臨安區(qū)東天目山的南苕溪,流淌至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時,接納了同樣發(fā)源自天目山脈的中苕溪、北苕溪,匯成東苕溪,最終在湖州與西苕溪匯合并注入太湖。由于夾岸多苕花,每逢秋風,便飄散水上,如同飛雪,苕溪因而得名。東苕溪左傍群山,右接平原,四季不涸,既提供了生活、灌溉用水,也是運輸水道。左頁圖為在瓶窯鎮(zhèn)向北航拍東苕溪蜿蜒而行的景象,兩岸良田屋舍排布,阡陌縱橫。攝影/潘勁草
五六千年前,幾乎和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文明同時,東亞杭州,也出現(xiàn)了一個“兩河流域”
源出杭州市臨安區(qū)東天目山的南苕溪,流淌至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時,接納了同樣發(fā)源自天目山脈的中苕溪、北苕溪,匯成東苕溪,最終在湖州與西苕溪匯合并注入太湖。由于夾岸多苕花,每逢秋風,便飄散水上,如同飛雪,苕溪因而得名。東苕溪左傍群山,右接平原,四季不涸,既提供了生活、灌溉用水,也是運輸水道。左頁圖為在瓶窯鎮(zhèn)向北航拍東苕溪蜿蜒而行的景象,兩岸良田屋舍排布,阡陌縱橫。攝影/潘勁草
東亞“兩河流域”孕育良渚文明
發(fā)源于浙西天目山系的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等河流,在杭州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匯聚成東苕溪,左傍群山,右接平原,向東北流去,在湖州注入太湖。南宋杭州地方志書《咸淳臨安志》載,河道“夾岸多苕花,每秋風,飄散水上,如飛雪然”,因此有了苕溪這個詩意的名稱。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