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真人高清实拍女处被破的视频

文殊山 媲美敦煌的“小西天”


發(fā)布時間:2024年09月04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增刊 作者: 王雎 

標簽:

連綿的祁連山里,至今保存著50多處古代石窟遺址,堪稱中國的“石窟殿堂”。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xiāng)的文殊山石窟,東接馬蹄寺石窟群、天梯山石窟,西鄰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榆林窟、昌馬石窟等。然而,在星光閃耀之下,文殊山石窟并未失其光芒,反而以一種獨特的滄桑之美,驚艷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游客。

文殊山的寺廟宮觀和石窟,始建于1600余年前的北涼時期,經(jīng)過歷代不斷增修,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落。后雖經(jīng)歲月風化和歷史動蕩,仍不減其雄渾的氣勢,現(xiàn)有石窟遺跡131座,寺院遺址20余處。登山步道邊,隨處可見古寺的地基遺跡;石砌的斷墻邊,散落著千百年來廢棄的磚石和陶瓷殘片;大大小小的石窟,在路邊的崖壁上高低錯落。游人漫步其間,不能不遙想文殊山當年的勝景:樓閣錦繡、高僧聚集、梵音繚繞。此地古稱“小西天”,可謂名副其實。文殊山的看點,讓我們一一探訪。

攝影/銀守年
北涼?前山千佛洞飛天壁畫
文殊山石窟內(nèi),現(xiàn)存古代壁畫約370平方米。其中最珍貴的,應屬前山千佛洞中的北涼時期飛天壁畫遺存。飛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香神乾達婆和樂神緊那羅,佛教傳入中國后,飛天也被賦予了中國化的形象,而這種改變,就始于河西走廊。
這幅壁畫即為這個演化過程中的標志性作品:其身形較大,繪于窟頂,和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飛天壁畫如出一轍;其面部用粗線條暈染,眼大且長,眉如彎弓,是典型的西域畫法。但相比西域飛天高鼻深目的裸身雙性形象,文殊山飛天轉向了男性或中性,有的上身著衣;其身姿也不似印度和西域飛天那樣側平飛、身形豐滿,而是開始變得修長,身形彎折如V字,更富動感。
石窟
歷史上曾開鑿有“三百禪室”的文殊山,現(xiàn)存石窟131座,根據(jù)形制、功能,可分為中心柱窟、禪窟、僧房窟、佛殿窟等類型。禪窟起源于古印度,顧名思義,是僧人的禪觀修行之所。文殊山的禪窟,極具代表性,有的禪窟是一窟一室,有的大型禪窟內(nèi)則鑿有多個禪室,但這些禪室也高不過1.2米左右,僅能容一人打坐修行。在佛教經(jīng)典《禪秘要法經(jīng)》中,佛陀曾囑咐弟子,若要修禪定法門,應尋找“若塚間,若林樹下,若阿練若(山林、荒野)處”之類的僻靜之地,這樣才能專心觀想。文殊山峰巒迤邐幽深,崖谷聳峻清幽,正是理想的禪修之所。這些看似簡陋的小禪窟,每一個都曾寄托了千百年前苦修者解脫開悟的理想。攝影/黃小黃
西夏?前山萬佛洞《彌勒上生經(jīng)變》壁畫
來到文殊山,不能不看前山萬佛洞的《彌勒上生經(jīng)變》。這幅壁畫高2.3米,寬3.05米,每一個來訪者都會為它宏大瑰麗的氣勢所驚艷。畫面極為復雜,繪制了宮殿樓閣12座,大小人物239人,還有草木、云氣等,但構圖嚴謹,井然有序,曾有敦煌學專家將其與宋畫《清明上河圖》相提并論。
畫面中心,彌勒菩薩身著藏式服飾,為諸天和眾生說法。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菩薩倡導慈悲、平等,而且將在未來下生人間成佛,因而廣受信眾歡迎。西夏建國前后,與遼、宋、吐蕃等長期交戰(zhàn),民眾生活苦不堪言。也是在這些周邊民族的影響下,西夏日益崇佛,尤其崇奉彌勒菩薩。壁畫中美妙的彌勒凈土,正是西夏人精神信仰的真實體現(xiàn),這幅壁畫因而也成為研究西夏文化和繪畫藝術的寶貴材料。

責任編輯 / 陳偉峰  圖片編輯 / 吳西羽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