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琺瑯 從西方來,到西方去

廣琺瑯求新求變
畫琺瑯,又稱琺瑯畫,制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的弗朗德斯地區(qū)(位于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處)。到17世紀初,法國工匠發(fā)明了畫琺瑯的新方法,猶以里摩日的畫琺瑯工藝品最為著名。它將琺瑯料繪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畫般的色澤和立體效果。清代的廣東工匠是中國最先接觸和懂得西方畫琺瑯工藝的人,時至今日,畫琺瑯依然是廣琺瑯中最主要的工藝。圖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清銅胎畫琺瑯藍綠釉鑲金雙環(huán)尊,象生的表現手法和模仿古銅器的色調,體現了廣琺瑯求新求變的特色,在一眾琺瑯器中脫穎而出。
畫琺瑯,又稱琺瑯畫,制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的弗朗德斯地區(qū)(位于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處)。到17世紀初,法國工匠發(fā)明了畫琺瑯的新方法,猶以里摩日的畫琺瑯工藝品最為著名。它將琺瑯料繪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畫般的色澤和立體效果。清代的廣東工匠是中國最先接觸和懂得西方畫琺瑯工藝的人,時至今日,畫琺瑯依然是廣琺瑯中最主要的工藝。圖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清銅胎畫琺瑯藍綠釉鑲金雙環(huán)尊,象生的表現手法和模仿古銅器的色調,體現了廣琺瑯求新求變的特色,在一眾琺瑯器中脫穎而出。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清銅胎畫琺瑯藍綠釉鑲金雙環(huán)尊(圖為其局部)
皇家定制廣琺瑯
1728年,郎中海望上奏雍正帝,稱市面上有黃色琺瑯鼻煙壺、翎管流出,懷疑是宮中有人偷出售賣,經查明乃廣客所販,出自廣州太平門外的長壽寺。鼻煙壺、翎管,是皇帝賞賜大臣的重要物品,其制作必然精美嚴謹,而由廣客販賣的廣東產品,居然能在顏色和做工上魚目混珠,說明當地的琺瑯技藝已經相當嫻熟。
受地理位置和海外貿易的影響,17、18世紀的廣東,近水樓臺地出現了一批熟悉西洋畫琺瑯工藝的工匠,不僅能獨立燒制琺瑯器,還能創(chuàng)新琺瑯料。這些人在清宮琺瑯作初創(chuàng)時被引薦入宮。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伯達先生曾經做過統計,僅18世紀在養(yǎng)心殿造辦處工作的廣東琺瑯匠,就有20人,其中,康熙朝2人,雍正朝3人,乾隆朝15人。他們參與宮廷制琺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張琦、鄺麗南、林朝楷畫琺瑯;吳大友燒煉琺瑯料;潘淳能制桃紅色的金子攙紅銅料;龍洪健等人會制潔白光亮的白料和鮮明的紅料……這些匠人技藝高超,常受皇帝的優(yōu)待。林朝楷在雍正朝做了宮廷畫師郎世寧的學生,后因癆病告假回廣,臨行前,怡親王允祥還特意叮囑廣東總督:“今造辦處畫琺瑯人林朝楷系有用之人,因身病告假回廣養(yǎng)病,將伊送回廣東……俟伊病好,照舊著人將伊送上京來……”
責任編輯 / 郭婷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