榭 點綴山水的眉目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22年第10期 作者: 朱勛
標簽: 文化遺產(chǎn) 歷史拾遺 文物故事 發(fā)明與技術(shù)
初唐宰相詩人李嶠,與當(dāng)世的崔融、蘇味道、杜審言并稱“文章四友”?!拔恼滤挠选苯?jīng)常在一起詩詞唱和、游山玩水。李嶠在王屋山有一座別院,別院臨水建了一座“蘭榭”。在一個春光迤邐的假日,李嶠和幾個詩友坐在榭中賞景。近觀遠望,有魚鱗片片,有驚鴻點點;有山花飄落,有野樹低垂;有旭日初曉,有霓虹掛天。“桂亭依絕巘,蘭榭俯回溪”,“榭”這種獨特的園林建筑,總是與詩情畫意的美景聯(lián)系在一起。

山亭水榭秋方半 鳳幃寂寞無人伴
圖為蘇州望山榭晚景。憑欄遠眺,沉沉暮色與山水盡收眼底。抬頭仰望,或許還有一輪明月,灑下粼粼波光。水榭通常位于池面開闊處,四面開敞,起到觀景和點景的作用。端坐水榭中,清風(fēng)與美景俯拾仰取,讓人超然忘俗。
攝影/陸啟中
圖為蘇州望山榭晚景。憑欄遠眺,沉沉暮色與山水盡收眼底。抬頭仰望,或許還有一輪明月,灑下粼粼波光。水榭通常位于池面開闊處,四面開敞,起到觀景和點景的作用。端坐水榭中,清風(fēng)與美景俯拾仰取,讓人超然忘俗。
攝影/陸啟中

走下高臺 榭變得活潑靈動
漢代,榭擺脫了對臺的依賴,演化為水邊的輕盈建筑。圖為漢代的綠釉三層陶水榭(攝影/陳占伍)。高聳的榭矗立在方盤水池中,魚鱉在水池中嬉戲,奴仆和衛(wèi)士則在水池邊巡邏。
漢代,榭擺脫了對臺的依賴,演化為水邊的輕盈建筑。圖為漢代的綠釉三層陶水榭(攝影/陳占伍)。高聳的榭矗立在方盤水池中,魚鱉在水池中嬉戲,奴仆和衛(wèi)士則在水池邊巡邏。

圖為山東省滕州市漢畫像石館藏的水榭垂釣圖(攝影/張慶民)。人們走樓梯登上水榭,在平臺上垂釣魚鱉。一根立柱將水榭高高托起,龐大的水榭,整體造型凌空欲飛,富于動感。

圖為南京中山陵風(fēng)景區(qū)的流徽榭(攝影/王建寧),敞開無墻的單體建筑,是絕佳的觀景平臺。
從臺榭到水榭
《說文解字》這樣來解釋“榭”:“臺有屋也?!遍渴墙ㄔ诟吲_上的屋子。人們堆土作臺,起初是為了離天更近一些,方便上觀天象,通達神明。當(dāng)人們的目光從仰視轉(zhuǎn)為俯瞰時,臺又是登臨送目、俯瞰四方的好去處。人們便在臺上修筑華屋,將“榭”點綴在臺的最高點。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