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遷臺 從廟堂之高到天涯之遠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23年第04期
標簽: 文物故事 歷史拾遺 文化遺產 文化符號 發(fā)明與技術
去臺灣旅行,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定是必去之地。臺北和故宮兩個本該毫無關聯(lián)的名詞,卻被聯(lián)結在一起。這名字的背后,有著一段以故宮文物為主的國寶南遷的血淚歷史。兩岸本是一脈,文化也沒有海峽,今天再鉤沉這段歷史,是想通過更多的細節(jié),了解那一串長長的國寶清單,聆聽一個個賡續(xù)文明的護航人的故事。

朝天宮下 守護南遷文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侵華野心暴露無遺。一些學者提出了轉移故宮文物的計劃。兩年后,隨著侵華日軍進入山海關,北平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等機構的大批文物開始南遷上海。193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朝天宮之側修筑了一座庫房,這些文物又運抵南京保存。圖為朝天宮航拍圖,左側四四方方的灰色建筑,就是文物庫房。1948年底,保存于此的部分南遷文物,再度被遷運到了臺灣。
攝影/賈喆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侵華野心暴露無遺。一些學者提出了轉移故宮文物的計劃。兩年后,隨著侵華日軍進入山海關,北平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等機構的大批文物開始南遷上海。193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朝天宮之側修筑了一座庫房,這些文物又運抵南京保存。圖為朝天宮航拍圖,左側四四方方的灰色建筑,就是文物庫房。1948年底,保存于此的部分南遷文物,再度被遷運到了臺灣。
攝影/賈喆翔
為何是臺灣?
1948年12月21日,在南京的下關江面,國民黨海軍的“中鼎號”運輸艦悄然駛入。岸上,有一人正焦急等待,他就是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杭立武,此時他還另有一個身份——負責故宮博物院等五個部門的國寶文物轉移臺灣的工作。
責任編輯 / 吳西羽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