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里的戰(zhàn)爭:這家小小的煙紙店,就是上海特有的弄堂里便利小店的再現(xiàn),它們因所賣的日用小百貨里香煙、草紙的需求量最多而得名。
類似這樣小店的在售物品,反映了國貨與洋貨爭奪市場的過程:1862年《上海新報》的廣告中,顯示售賣的洋貨有“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罷(白)蘭地、小面鏡子、東洋竹籃仔”等等,雖然西洋器物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越性,但此時的國貨和洋貨仍然處于相互抗衡的階段;但到1870年以后,民間日用已經(jīng)無一不是洋貨。對于洋貨的侵襲,有人說,“它沒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卻比思想更廣泛地走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