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峰林峰叢學說第一人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1年第10期
我面前有一本《徐霞客游記》摘抄筆記,是朱學穩(wěn)先生一筆一畫寫就的,這本摘抄與眾不同,因為所摘內容都按“峰林峰叢”、“洞穴”、“天坑”、“天窗”、“地下河”……分了類。當寫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學術論文之后,朱學穩(wěn)先生把精力轉向了《徐霞客游記》:“這是我今后的重點,我要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學的貢獻?!?/div>

20世紀50年代,我對徐霞客的喀斯特調查成就十分敬仰,于是進入了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喀斯特研究小組。作為一個對喀斯特學和洞穴學尚未入門的青年來說,我當時對徐霞客成就的認識是浮淺而朦朧的:“奇人奇書”是主要印象。50多年過去了,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我逐漸地“懂得”了《徐霞客游記》。這里確實存在一個374年后的我們(徐霞客最精彩的喀斯特記述是1637年完成的)在喀斯特科學理念上(尤其峰林與峰叢喀斯特)向374年前的徐霞客逐漸接近的過程。
徐霞客西南之行的最大科學成就,是創(chuàng)立石山學和洞穴學,尤其是對全球喀斯特類型中最為顯赫的峰林與峰叢喀斯特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
- 暫無評論
我要評論
熱度
時間
加載更多評論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