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坊巷的福州近代知識精英

福州城中,被現(xiàn)代化建筑所包圍的三坊七巷顯得有些孤寂與寥落。自唐末以來,三坊七巷就是福州首屈一指的高尚社區(qū)。近現(xiàn)代以來,在這些古老的坊巷間走出了幾代重要的福州知識精英。這里的每一塊磚石都留下了福州先賢的手澤。
抵制:將外國人拒之城外

位于三坊七巷大光里的陳衍故居。陳衍一生不愿做官,致力于詩,他著有《石遺室詩話》等著作,在晚清和民國初年的詩壇上影響巨大,是同光體詩歌的主要倡導者。1908年,陳衍在北京出詩人榜,未設第一名,有人認為,陳衍不設第一,是因為他是以天下第一自居的。晚清詩壇上曾經流行許多詩派,但還是以同光體詩人成就最高。連南社詩人領袖柳亞子都承認,同光體是當時詩壇的正統(tǒng)。

幽深綿長的安民巷。三坊七巷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遺留下來傳統(tǒng)民居。石巷,土墻,木屋。門墻通常很簡樸,頂多在兩側牌堵上做些灰塑彩繪,正如福州人沉著內斂的性格。走在窄窄的石板巷道上,粉墻黛瓦,曲線山墻,坊門跨巷而立,仿佛舊日時光重現(xiàn)。
說起來有點奇怪,福州人對于西方文化的接受,是從最堅決的抵制開始的。鴉片戰(zhàn)爭失敗,五口通商,福州人比任何城市的居民都要悲痛。林則徐的好友、江蘇巡撫梁章鉅(1775—1849)是在回故鄉(xiāng)福州的途中聽到這消息的,驚愕的他立即給當時的福建巡撫寫了一封信,請他盡力阻止。他認為,英國人要福州,為的是武夷山的茶葉而已。
林則徐(1785—1850)是近代史上的偉人,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如何看待“夷人”來到他的老家呢?1849年,他還在云南,寫信給一位劉姓同鄉(xiāng)傾吐心懷:“福州既有他族逼處,弟若與之同壤,猶恐招惹事端。”他不認為自己能與外國人在同一城市和平共處。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