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閩道之源

在南平市九峰山向下俯瞰,閩江的三大支流建溪、沙溪、富屯溪流至南平市區(qū)延福門碼頭附近后,匯合成福建最長的河流閩江。江中這座名叫“雙劍化龍”的雕塑,是閩江0公里的標志,南平以上為閩江上游。這雕塑已成為南平市標。這一帶附近,也是鷹廈鐵路、橫福鐵路兩大福建出省鐵路的交會處。
公元905年,在大唐滅亡的前兩年,時年65歲的大唐忠臣、陜西西安人韓偓,懷揣一腔孤臣孽子的悲憤挈家入閩,投奔偏安海隅的閩王王審知。沒人清楚韓偓當年入閩的詳細路徑,可以肯定的是韓偓完全體驗到閩江水系行路之險。在詩中,他記錄下他的感受:“長貪山水羨漁樵,自笑揚鞭趁早朝。今日建溪驚恐后,李將軍畫也須燒?!彼?jīng)過的是閩江上游三大支流中的兩條:沙溪與富屯溪。詩中所指“建溪”,當是泛指“福建的河流”,并非專指閩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建溪。詩人顯然被閩江水系的急流險灘嚇得不輕,以至于連山水畫都不敢欣賞了。
畢竟是長住于平原上的陜西人,韓偓可能不知道,對于古代閩人而言,閩江水系的水陸交通雖然艱險,卻已是古代福建交通中最通暢的一路。這方面,大清顯得更通情達理。清廷規(guī)定,由于閩地山水交錯,“水路則風信不時,渡涉維艱,陸路則崇山峻嶺,登陟不易”,所以,即使是最緊要的軍機處公文,“一入福建之界,無論限行三百里、六百里”,“每晝夜概行三百里”。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