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蘇北平原
幾度起落,再現(xiàn)繁華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8年第02期
標簽: 揚州市 河流 水文地理 農業(yè)地理 氣候地理 江蘇 平原

蘇北灌溉總渠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第二級樞紐工程。作用是在確保京杭運河正常航運的前提下,同時滿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運西地區(qū)排澇要求。攝影/繆宜江
蘇北水網錄
跟很多地方一樣,蘇北的繁榮,乃因水而興。它的一度蕭條,亦是由于黃河奪淮所致。很自然地,每每向朋友介紹蘇北,我總會提到幾條河流,它們經過人工的興鑿修裁,串起了湖蕩河汊、村莊集鎮(zhèn),是歷史留在這片土地上最深刻的記憶。

蘇北平原糧食產量明細圖
資料提供/屈寶香 李郎平
蘇北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倉”和“魚米之鄉(xiāng)”,蘇北平原以僅占江蘇省(10.26萬平方公里)及全國陸地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56.53%和0.6%的5.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地域,2005年產出糧食1735.01萬噸,占江蘇省(2834.59萬噸)及全國(48402萬噸)糧食總產量的61.84%與3.62%;2006年出產水產品273.14萬噸,占江蘇?。?88.65萬噸)及全國(5105.42萬噸)水產品總產量的70.28%與5.35%。
資料提供/屈寶香 李郎平
蘇北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倉”和“魚米之鄉(xiāng)”,蘇北平原以僅占江蘇省(10.26萬平方公里)及全國陸地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56.53%和0.6%的5.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地域,2005年產出糧食1735.01萬噸,占江蘇省(2834.59萬噸)及全國(48402萬噸)糧食總產量的61.84%與3.62%;2006年出產水產品273.14萬噸,占江蘇?。?88.65萬噸)及全國(5105.42萬噸)水產品總產量的70.28%與5.35%。
在東西方向上,年代最久遠的一條人工河道是通揚運河。它始建于西漢,當時的吳王劉濞西望長安,想法頗多,于是在其封地招募亡命,煮海制鹽,并且出于向內地輸鹽、積聚財富的目的,主持開鑿了這條航道。以他為首的“七王之亂”平息之后,鹽業(yè)作為經濟命脈的重要性得到了完全的確認,之后再沒有煮鹽操于地方諸侯的記述,此一宗商品,自此由國家完全掌控。到宋代,隨著阻擋海潮的范公堤之修建,蘇北大地上,一條南北向的人工河流——串場河也逐漸成形,所謂“串場”,就是指這條河串通了沿海諸鹽場,如此一來,更利于運輸、課稅等等。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