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的三張臉
青關山臺地是繼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之后的最大發(fā)現
2014年3月的一個上午,我經過三星堆博物館大門口,一群群穿著校服的小學生蹦蹦跳跳走出大門,詭譎、神秘的三星堆,直到今天依舊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再往前,越野車拐進鴨子河畔的一條小路,便再也看不到游客了,這里是三星堆遺址區(qū),也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三星堆。

鼓腹陶罐
寶墩
距今約4500—3700年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也是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繼1995年寶墩古城發(fā)現以來,幾座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陸續(xù)在成都平原被發(fā)現: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由此命名為“寶墩文化”。寶墩文化的出土發(fā)現,證實了巴蜀地區(qū)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輝映,進而說明長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樣性。攝影/李緒成
寶墩
距今約4500—3700年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也是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繼1995年寶墩古城發(fā)現以來,幾座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陸續(xù)在成都平原被發(fā)現: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由此命名為“寶墩文化”。寶墩文化的出土發(fā)現,證實了巴蜀地區(qū)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輝映,進而說明長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樣性。攝影/李緒成

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 距今約3700—商代末年
1986年,廣漢鴨子河畔發(fā)現了兩個祭祀坑,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陸離的器物: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金杖……它們開啟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另一扇大門,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還沒看到哪個民族有類似的青銅造型,這就是三星堆文化。在2013到2014年的數次發(fā)掘中,古老的宗廟與疑似碼頭遺址浮出水面,讓我們對三星堆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認識與解讀。攝影/李升
三星堆 距今約3700—商代末年
1986年,廣漢鴨子河畔發(fā)現了兩個祭祀坑,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陸離的器物: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金杖……它們開啟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另一扇大門,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還沒看到哪個民族有類似的青銅造型,這就是三星堆文化。在2013到2014年的數次發(fā)掘中,古老的宗廟與疑似碼頭遺址浮出水面,讓我們對三星堆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認識與解讀。攝影/李升

金面具
金沙
商代末年—春秋
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隨同出土的象牙、玉器、金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多達6000余件,這些文物無論形制還是圖案,都能輕易找到三星堆的影子。一個西周時期遠離中原的瑰麗王朝出現于西南一隅,再次證明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一樣,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李緒成
金沙
商代末年—春秋
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隨同出土的象牙、玉器、金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多達6000余件,這些文物無論形制還是圖案,都能輕易找到三星堆的影子。一個西周時期遠離中原的瑰麗王朝出現于西南一隅,再次證明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一樣,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李緒成
人們通常說的“三星堆”是指三星堆博物館,其實,三星堆遺址的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更多的秘密尚隱藏在沃野田疇之下,等待著發(fā)掘與探索。我跨過水渠,走過田壟來到青關山。青關山北瀕鴨子河,南臨馬牧河,是三星堆位置最高的風水寶地,站在這里,整個古城盡收眼底。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