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湟魚

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它是個嚴重的“三高患者”——高寒、高鹽、高堿,因此湖中能存活的生物寥寥無幾,其中青海湖裸鯉最為特別。我們常見的魚身上都長有鱗片,而青海湖裸鯉卻是“裸”著的,渾身光滑細膩,當?shù)厝艘卜Q其為湟魚。攝影/吳立新
青海的湟魚有個更為正式的名字:青海湖裸鯉。這個名字,一是點出了它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的特產,二是說明了它在魚類中的科屬地位——鯉科裸鯉屬,而令人饒有興趣的還是這個“裸”字。之所以叫裸鯉,是因為它作為鯉科的一個類群,卻和我們司空見慣的鯉魚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我們常見的鯉魚,身上長滿了鱗片,鱗片密集有序地包裹在每一條鯉魚的身上,而湟魚,卻是“裸”的。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中便有“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的記載。湟魚渾身光滑,它在適應青海湖高鹽、高堿環(huán)境的過程中為順暢地排出體內的鹽分鱗片不斷退化,只有鰓蓋與肩帶銜接處和臀鰭兩側還有稀疏的特化鱗片。
湟魚是青海湖唯一的大型經濟魚類,它生活在咸水中,悠然自在,卻要到淡水河中產卵繁衍。每年4—7月進入產卵季節(jié),環(huán)湖草原上那些流入青海湖的大小淡水河流中,便出現(xiàn)了浩蕩的魚群,它們擁擠在河流中,逆流而上,為的就是把自己的魚卵產在河流中,在淡水中孵化、長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順流進入青海湖。有關這一壯觀景象,在民間有許多形象的描述,例如“半河清水半河魚”、“騎馬過河踩死魚”等等。的確,如果在這個季節(jié)來到青海湖畔,河中密密麻麻在逆流中奮力游動的魚群,能讓人感受到在生命延續(xù)中所蘊含的那種無私和犧牲精神。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