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橋
一部橋梁史,半部云龍史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源頭的鳳羽古鎮(zhèn)里,有一座供奉著孔子、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的三圣廟。小廟的后面有一條寂寞的石板路,在空曠的山里延伸。小路久無行人,只有石面上那些年代久遠的馬蹄印,透漏著它的過往。路邊,我與幾位老者聊天,這條石板鋪就的小路曾是他們謀生的通途——趕著馬,翻過蒼山到大理的云龍縣,在云龍的鹽井馱了鹽,渡過瀾滄江、翻越怒山,再渡過怒江、翻越高黎貢山,一路往西到達騰沖。老人們撿了塊小石子,在泥地上勾畫了一幅簡要的路線圖,告訴我他們途中的每一個驛站。

青云橋
這座橋是個微縮的“寺廟”,至今香火不斷
青云橋俗稱鏈子橋,位于云龍縣南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已有192的歷史。這座橋由時任陜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飏出資建造。云龍各族人民視萬物皆有靈,山有山神,水有龍王,土地有土地神,橋梁也有橋神。村民在西橋亭塑有觀音像,將其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
這座橋是個微縮的“寺廟”,至今香火不斷
青云橋俗稱鏈子橋,位于云龍縣南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已有192的歷史。這座橋由時任陜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飏出資建造。云龍各族人民視萬物皆有靈,山有山神,水有龍王,土地有土地神,橋梁也有橋神。村民在西橋亭塑有觀音像,將其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
后來,機緣巧合我來到了古道的另一端——隔著兩條大江和兩條巨大山脈的騰沖市,在那里,我看到了典籍上的這條路。清代修撰的《騰越廳志》記載:“自城北界頭過馬面關高黎貢山雪山,渡上江,通云龍五井?!兵P羽鎮(zhèn)的老馬幫說的是從東到西,《騰越廳志》講的是從西往東,這條古道的一個中間交點便是產鹽的云龍縣?!霸讫埼寰闭f的是云龍縣最負盛名的諾鄧、石門、寶豐、大耳、大井五個鹽井。運鹽必須先修路、架橋,因了鹽井的存在,鹽商在云龍縣境的河流上架起一座座橋梁。在滇西群山間縝密而完備的交通網絡中,橋梁成為一個個重要的結點,也讓云龍這個彈丸之地,成了被民間記憶和歷史典籍刻意強調的地方。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