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被全面發(fā)現(xiàn)的明朝京師北防線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第07期 作者: 常文鵬 李丹
京師在古代指的是一國都城,在明清時期特指北京城。明朝的北京是中國古都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因為它就位于邊界地帶。出于防衛(wèi)考慮,一國都城往往都需要有廣闊的縱深防御地帶,所以距離邊界都是較遠的。如果都城緊鄰邊界,而邊界另一側還有王朝的主要軍事威脅,那就必須要修建軍事屏障來拱衛(wèi)都城。明朝就在北京北部修筑了大量的軍事防御工事(少部分位于北京西南方),因此被稱為京師北防線。在歷史上,京師北防線發(fā)揮過它應有的作用,但是隨著戰(zhàn)事的遠去,其漸漸喪失了軍事功能。時至今日,京師北防線上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歷史遺存?它的湮沒又折射出了民族關系怎樣的轉變?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道防線?這些都等待著人們去全面地發(fā)現(xiàn)與認知。

長城邊墻、軍堡、關隘、烽燧、軍驛都是京師北防線的組成部分
明朝遷都北京前,曾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天壇等眾多皇家宮苑,2020年紫禁城、天壇等都將迎來建成600周年紀念,北京也將迎來建都史上的重要紀念年份。其實,在明朝遷都北京前后,還曾在北京以北修筑了漫長的防線,用以阻擋蒙古部族南下,拱衛(wèi)京師。這其中既有常見的長城邊墻,也有眾多散落在邊墻附近的軍堡、關隘、烽燧、軍驛等,它們共同構筑起了拱衛(wèi)國都的京師北防線。圖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雞鳴山下的雞鳴驛,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前朝基礎上修筑,距今整整600年,其既是負責傳遞軍情的軍驛,又是來往商旅休整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還是一座具備軍事防衛(wèi)功能的軍堡。雞鳴驛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代軍驛,也是京師北防線中的重要節(jié)點。
明朝遷都北京前,曾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天壇等眾多皇家宮苑,2020年紫禁城、天壇等都將迎來建成600周年紀念,北京也將迎來建都史上的重要紀念年份。其實,在明朝遷都北京前后,還曾在北京以北修筑了漫長的防線,用以阻擋蒙古部族南下,拱衛(wèi)京師。這其中既有常見的長城邊墻,也有眾多散落在邊墻附近的軍堡、關隘、烽燧、軍驛等,它們共同構筑起了拱衛(wèi)國都的京師北防線。圖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雞鳴山下的雞鳴驛,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前朝基礎上修筑,距今整整600年,其既是負責傳遞軍情的軍驛,又是來往商旅休整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還是一座具備軍事防衛(wèi)功能的軍堡。雞鳴驛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代軍驛,也是京師北防線中的重要節(jié)點。
以邊墻為鏈條,以軍堡為節(jié)點:兩道長城構筑起了京師北防線
元朝滅亡后,元順帝逃至漠北,但其軍事實力尚存,蒙古部族時刻都想重主中原。明朝初期,對蒙采取了主動出擊的政策,徐達、常遇春等曾多次率兵深入漠北,打擊蒙古。朱元璋還曾在北京東邊、北邊,在前朝長城的遺跡上修建了三十二關,用來阻擋蒙古部族南下。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修筑的這部分長城會成為后世子孫拱衛(wèi)國都的屏障。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