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的智慧 海岸帶漁具
標簽: 基礎地理

照片中漁人們所用的是江蘇南通地區(qū)特有的漁具——文蛤刨。文蛤刨由竹柄鐵刨、竹柄三爪叉和網袋幾部分組成。漁人們會在退潮后用繩索或皮帶將文蛤刨掛套在腰間,把2米多長的竹柄上端扛在肩上,一手握住竹柄下部,把另一端的鐵刨壓入沙中。然后身體后傾,依靠繩索或皮帶牽引著鐵刨在沙中移動,當鐵刨遇到藏身在泥沙中的文蛤時就會觸發(fā)輕微的振動以及聲響。這時,漁人就會用另一只手中所持的三爪叉,撥開沙泥,把文蛤鉤起送入網袋中。攝影/宋麗萍 地點:江蘇南通 工具:文蛤刨 魚獲:文蛤
在我老家有俗語道:“世間三樣苦,討海、打鐵、磨豆腐?!庇懞U剂耸孜弧K^的討海,是指漁民從海上討生活,一個討字,足見其中的不易。討海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先民們試探著從陸地走向大海,向大海討尋食物時,一定是從海岸帶上開始的。最初的漁業(yè)活動,則是淺海灘涂漁業(yè)。正如農具在農業(yè)生產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樣,海濱之民在長期的勞作中,也發(fā)明了充滿智慧的漁具。那些專門用在淺海灘涂上捕捉海產的漁具,小巧、靈活、別具特色,可以把它們統(tǒng)稱為海岸帶漁具。從古到今,海岸帶漁具不斷改進演化,有許多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網具和耙刺類漁具,使用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簡單,在我國沿海幾乎隨處可見
提起漁具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漁網。根據(jù)文物和文獻記載,漁網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原始的網的形態(tài),從甲骨文中的網字中可以略見端倪——兩根桁木作為支架,中間敷設網衣。到現(xiàn)在,類似形制的網依舊在被漁民們廣泛使用,如圖中的推網,主要用于捕撈生活在灣岙及河流入海處淺水區(qū)的毛蝦(攝影/姚振海)。地點:遼寧營口 工具:推網 漁獲:毛蝦
提起漁具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漁網。根據(jù)文物和文獻記載,漁網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原始的網的形態(tài),從甲骨文中的網字中可以略見端倪——兩根桁木作為支架,中間敷設網衣。到現(xiàn)在,類似形制的網依舊在被漁民們廣泛使用,如圖中的推網,主要用于捕撈生活在灣岙及河流入海處淺水區(qū)的毛蝦(攝影/姚振海)。地點:遼寧營口 工具:推網 漁獲:毛蝦

耙刺類漁具也是一類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漁具,是利用銳利的鉤耙箭叉等物直接刺捕魚類或鏟捕貝類。在我國沿海耙刺類漁具種類繁多,還有著各種變體,圖中一側有著密集利齒的網筐,名叫耙網,可以視為耙子和網的結合體。使用時在灘涂上拖動耙網,蛤蜊和泥沙一起進入網筐中,經過淘洗,泥沙濾除,蛤蜊就會留下(攝影/范海波)。
勺、鏟、耙,沙里淘“蛤”
灘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是人們最先也是最易接近大海的地方。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