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如刀削,形似板薄 尋找中國的墻狀山
地球陸地表面起伏的山岳,被自然的力量塑造成各種模樣,有的如神圣殿堂的金字塔,有的如尖峭突兀的方尖碑,還有的如空中樓臺的桌狀山……在這些山形中,有一種壁立如擋板、山薄似刀刃、蜿蜒像長城的墻狀山,也值得人們去關注。各種形態(tài)石峰山巒的形成,都可以看成是整體的巖層或巖體被侵蝕切割分離的結果。這些石峰山巒究竟呈現何種形態(tài),既和切割分離的過程中所依循的巖層、巖體中裂隙(地質學稱為層理或節(jié)理)的空間形態(tài)有關,也和切割分離過程中不同的侵蝕發(fā)展階段有關。巖層、巖體被切割分解,最容易沿著垂直方向的裂隙進行。一方面,大氣降水和地表流水,容易沿著垂直裂隙滲透、沖刷;另一方面,巖石也很容易受重力作用沿此發(fā)生崩解。當某一走向的垂直裂隙特別發(fā)育時,就會把巖層或巖體切割成墻狀山嶺。巖層、巖體在被侵蝕的過程中,會由較完整的山原逐漸過渡到城堡狀的方山,進而發(fā)展成墻狀山,最后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殘丘,呈現不同侵蝕程度的地貌景觀組合。因此,墻狀山往往不會單獨存在,它常常是侵蝕地貌組合的一部分。除了受巖層、巖體中的裂隙控制形成的墻狀山外,豎立的沉積巖層中有特別堅硬的巖層,或者花崗巖等巖漿侵入巖中有特殊的巖墻,都可以因抗風化能力較強而突出地表,形成墻狀山。墻狀山的中文命名方式,可與桌狀山類比,也有學者將墻狀山稱為峰墻,其命名方式類似于峰叢、峰林。墻狀山這一名詞適用于尺度較大的墻狀山嶺、山峰,它們的相對高度多在數十米或幾百米,巖體傾角近90°,兩壁垂直,山體上下近乎等厚,厚度只是高度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沿一定方向延伸且走向穩(wěn)定,如果高度僅數米或十余米,則不能稱“山”,可以稱“石墻”,這是地貌尺度上的差別。

阿切斯、宰恩、布萊斯峽谷:美國西部國家公園中的紅層墻狀山
說起典型的墻狀山,可能很多去過美國西部的人都能記起這里色彩紅艷的墻狀山體。的確,美國西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雖然干旱而荒涼,但卻是奇景迭出之地。在猶他州的阿切斯(拱門)、峽谷地、宰恩(錫安山)、布萊斯峽谷等國家公園,以及科羅拉多州的弗德臺地等國家公園和新墨西哥州的船艦巖的紅層地貌中就有許多壯麗的砂巖墻狀山,這些墻狀山大多高達數百米,綿延近千米。
責任編輯 / 線朝華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