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盜活動的第三次高潮以東南沿海海島為舞臺
“在暗藍色的海上,海水在歡樂地潑濺……這全是我們的帝國,我們的旗幟就是王笏,誰碰到都得服從……”;“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前者浪漫奔放,是英國人拜倫《海盜的生涯》中的詩句,他沒有當過一天海盜;后者憤世嫉俗,是清嘉慶年間郭婆帶的船頭聯(lián),他是一名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一度駐扎在中國南海北部灣的潿洲島。

清朝中期是中國海盜活躍的最后一次高峰,廣東有鄭一嫂、張保仔為首的海盜聯(lián)盟,福建有蔡牽及其妻子蔡牽媽率領的海盜集團。圖為一幅清代畫作,描繪的是清軍圍剿紅旗幫的萬山群島之戰(zhàn)。從背景中可見,清軍艦隊遙遙包圍了海盜船隊,主要武器是長刀、弓箭和火槍,同時放火燒船,此戰(zhàn)清軍生擒海盜200余人。
萬山群島,西方人眼中的“拉德龍斯島(賊之島)”
1805年6月,廣東七大海盜頭子立下合約,成立海盜聯(lián)盟,以各幫旗色劃分,郭婆帶作為黑旗幫頭目,簽下了自己文雅的本名郭學憲。海盜頭子們的本名并不粗俗,如這個聯(lián)盟的大頭領——紅旗幫主鄭一叫鄭文顯,藍旗幫主烏石二叫麥有金。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