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真人高清实拍女处被破的视频

重訪安岳石刻 從隋唐到南宋 一曲600年的石窟之歌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3年第07期 作者: 蕭易 

標簽: 考古地理   基礎地理   

2009年11月,本刊首次刊登《尋訪安岳石刻》一文。目前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境內46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石窟分布,造像數目超過5萬尊,堪稱中國宋代石窟的代表作。近年來,佛耳巖、庵堂寺、石鑼溝等石窟點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新增的石窟點證明了早在隋末唐初時,這塊土地上就已有佛教造像。
年代:北宋
地點:四川省安岳縣茗山寺
攝影師拍攝的是茗山寺的毗盧遮那佛,這尊佛高達6.4米。扶著梯子的人是文管員曾祥余,他和老伴守護茗山寺的國寶文物近20年。

初夏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永清鎮(zhèn)店子村,空氣中已有幾分燥熱,當夕陽掠過玉米林的稈頭與紫殼林的枝頭時,村里人才扛著鋤頭下地勞作。有的人家早早吃了晚飯,拿著蒲扇走到馬路上納涼。81歲的文管員楊思瑞也起身出門,走到村口一個叫佛耳巖的地方,靠著巖壁有一排屋子,打開屋子的木門,陽光如水銀般溜進去,屋內崖壁上的佛、菩薩、力士頓時活靈活現(xiàn)起來。

店子村距離安岳縣城約15公里,村口長14.5米、寬9.3米的巖壁上,開鑿著56個龕窟。與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報道過的茗山寺、華嚴洞恢弘的佛、菩薩造像不同,佛耳巖的造像可謂小得可憐,龕窟高度大多不超過1米,小的僅有30厘米,平常也難得有游客前來。但在安岳石窟史上,佛耳巖卻被頻頻提起——它將安岳石窟的歷史提前到了隋末唐初。

責任編輯 / 康靜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