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秘方
從野牛洞穴開始的絢麗之旅
文章出自:博物 2004年第03期 作者:
曉青
標簽:
博物廣知 文化文明 巖壁畫
法國西南部蒙蒂納克附近的4位當地少年郊游時,無意中發(fā)現了被一棵連根拔起的大樹半掩著的洞穴,這個洞穴的通道把幾個探尋秘密的孩子帶到了附近一個不足一平方米的洞口,好奇爬進去的他們竟意外揭開了在黑暗中沉寂了1萬3千多年的史前杰作:在法國的拉斯科巖洞的洞頂和墻壁上布滿了大大小小造型粗獷、色彩鮮艷的野牛和其他動物形象的繪畫,它們被證實為舊石器時代的痕跡!
如今,拉斯科的野牛壁畫作為人類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的繪畫作品出現在許多美術書籍的第一頁,那極深的紅、凝重的棕、躍動的黃不禁讓現代人嘆服于遠古人類的色彩感。在它以萬為計時單位的長長里程中,早已與巖石融為一體的顏料正是古人取自大自然數十億年選擇的結晶,也許當時是一塊微微泛著熒光的石頭,也許是一株不被注意的花草,它們魔術般地變出絢麗的色彩,牢牢凝固數千年,讓時間停留在落筆的一瞬,留給后人滿眼的斑斕。
正是如此,在化學工藝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當越來越多的顏色在精密計算中完美顯現,各種油彩、新顏色或是“古代秘方”都可以從牙膏管中方便擠出的時候,還是有那么多著名的畫家、藝術工作者使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表達著自己對天然顏料的執(zhí)著熱愛,這激發(fā)了我對顏料故事本身的好奇,帶著溯源的想法,我走進了中央美院專門研究材料技法的胡偉工作室,體驗貫穿人類文明的色彩視覺之旅。
畫家與石頭
在工作室中,最搶眼的就是占了兩面墻壁的高高書架,一面擺滿了胡教授和他的學生從全國各地“搜”來的大大小小的石頭,另一面整齊地放置著一排排裝著五顏六色顏料的玻璃瓶。胡老師和他的學生都對天然礦物顏料情有獨衷。
“真正的礦物制成的顏色中含有細微顆粒,它帶來的質感是染色顏料無法取代的。” 胡老師說。
責任編輯 /
李洋 張迪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