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wǎng)在冰下過了4個冰眼以后,水的阻力明顯增大,必須依靠馬匹才能拖動漁網(wǎng)。隨著網(wǎng)住的魚的增多,馬匹也不斷增加,最后基本上都是使用4匹馬。
看著這些跳躍的大魚,漁民們心里美滋滋的??催@個用木桿戳住一條大魚的漁民,笑得多愜意。
這個年輕的漁民正在拉剛放入冰窟窿的漁網(wǎng),為的是讓漁網(wǎng)能夠鋪開。 右:再多再大的魚,進了這個葫蘆樣的巨大漁網(wǎng),也無法脫身。
出網(wǎng)是冬捕過程中最令人興奮的時候,漁民們不再分工,全都聚集在一起,齊心合力拖出漁網(wǎng)。
這幾位漁民正在“垛網(wǎng)”,就是在網(wǎng)住的魚越來越多的時候,將網(wǎng)逐步縮小,讓魚集中在一起,便于最后收網(wǎng)。這幾位漁民跟他們身后的漁民一樣,都站在高處操縱魚網(wǎng)。
這是一個大豐收的場景:冰封的湖面上,魚販子們懷著興奮的心情,站在漁民中間,等待著車上裝滿大魚。這樣新鮮的野生大魚會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遠處,其他冬捕小組也都滿網(wǎng)而歸,享受著同樣的喜悅。這樣的場面每年冬天都會在查干湖上演。
查干湖的漁民分工很細,魚把頭選好入網(wǎng)口的位置后,專門負責镩冰的漁民就該上陣了。镩冰的工具重達20多公斤,能熟練地揮舞這樣重的工具,需要的是力氣和技巧。右圖中面對鏡頭的就是“打镩手”,跟他搭檔的伙伴正在用“冰蹦子”將碎冰掏出來。左下圖是“打镩手”在打磨“镩頭”,左圖是掏冰的工具“冰蹦子”。
這條魚真大,連這個漁民都愛不釋手了。查干湖的漁民在捕魚時很注重放生小魚,所以每年漁民們都能捕到這樣大的魚。在普遍竭澤而漁的今天,這真是一個難得的好習慣。
展現(xiàn)的是下網(wǎng)的最初步驟。圖中拿著木桿的漁民是“走勾的”,這根木桿長達12米,上面連接著漁網(wǎng)前面的一個個“總綱”。跟他搭檔、牽著繩子的是“扭矛的”,負責將這些漁網(wǎng)的“總綱”在冰下牽引到一個個冰眼。他們的工作十分重要,不僅要把網(wǎng)打開,逐步撒到冰下,還要掌握下網(wǎng)的方向和網(wǎng)的平衡。
查干湖的魚非人工養(yǎng)殖,魚除了吃水中的微生物,還吃被風吹到湖中的水草籽。保留這種古法喂養(yǎng)、捕撈的方式,在今天尤為難得??梢哉f,查干湖冬捕,體現(xiàn)了查干湖漁民對天、地、湖、魚的敬重。
疣鼻天鵝畢竟也是一種鳥,飛翔才是它們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在10月底的烏梁素海上,它們已經(jīng)開始南飛前的編隊練習。這些美麗的生靈,明年還會回來嗎?攝影/邊緣
4月中旬,疣鼻天鵝的窩里大都有幾枚蛋了。它們的蛋在鳥類里算得上是大個頭。小生命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都在蛋殼里。孵化這些蛋需要極大的耐心:在30多天里,母鵝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覓食、休息時間。母愛,的確是需要一些犧牲精神的。攝影/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