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柏林美術館,上面斑斑黑點,都是二戰(zhàn)時期留下的彈痕。(劉小島 攝)
遼代石雕 石景山區(qū)靈光寺內(nèi)殘存的遼代招仙塔基壇上,雕有這樣形象威猛的圖案。
羅漢像 刻于云居寺石幢上。
云居寺北塔 遼代建筑,高30米,密檐覆缽式。
古井 水源是寺廟選址的關鍵。此井設在房山云居寺石經(jīng)山藏經(jīng)洞前的,遼代曾在這里雕鑿了1萬塊佛經(jīng)。
古香道 位于門頭溝區(qū)。金城山幽深峽谷中的這條古香道是通往白瀑寺的,上面印載首數(shù)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信徒的足跡。
遼槐 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戒臺寺內(nèi)。1069年寺廟重建時,高僧法均將這棵樹種在寺廟山門外,同時還建造了大理石戒臺,該寺由此成為遼代北京僧徒受戒的中心。
本文作者阿南史代(右)和劉小島(左)在石景山區(qū)皇姑寺附近被一棵遼代古樹護佑著。
花塔 又名“鎮(zhèn)崗塔”,位于豐臺區(qū),金代修建。八角形,13層,高18米。7排壁龕中雕刻的小佛像,有的已面目全非了。
遼代石佛 在深山幽谷中,寺院常常建在山洞里。這是刻于房山區(qū)云水洞入口處的遼代石佛。
燃燈塔 位于通洲區(qū),是典型的遼金時代的塔式,先后于清朝和20世紀80年代修繕過。這是一座有高浮雕的密檐塔,矗立在大運河西畔。該塔還起著路標和燈塔的作用,為來自南方的運送大米的貨船引航。
鞭塔 位于房山區(qū)靈鷲禪寺內(nèi)中軸北端,建于遼代,為七層六角形密檐磚塔。
白瀑寺位于門頭溝區(qū)。據(jù)圓正法師塔的碑銘記載,俗姓為曹的花嚴派法師遼代創(chuàng)建了這座寺院后,于1134年圓寂。1146年(金代)寺僧為其建塔。塔為六角形,高10米。
遼代菩薩像 在天寧寺白云塔的外側有很多高浮雕式樣的佛像,此為其中的菩薩像。這些雕刻精美的佛像在明、清朝被修復過。
棲隱寺殘跡 位于門頭溝區(qū)。仰山棲隱寺院起源于遼,現(xiàn)高大的石墻依然環(huán)繞在舊寺院的廟址周圍。這里還曾是“金代八院”之一的靈水院。兩塊倒落的石碑向后訴說著寺院的歷史。
天寧寺白云塔位于宣武區(qū)建于1083年(遼代)。八角形,密檐,13層,高57.8米。上層壁龕中雕刻著佛像,頂部有蓮花圖案。中心部分的佛像以高浮雕方式雕塑。
遼代佛龕 房山區(qū)云居寺大理石經(jīng)幢的中部鑿有佛龕,龕中雕刻著佛像,旁邊是兩名弟子。
姐妹松 位于海淀區(qū)金山寺金代寺廟“金水園”旁,由金朝皇帝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