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疏勒河南岸,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墻高9米,黃土夯筑。過去城南北兩端另筑塞墻,南達陽關,北連長城,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也是通向西域之門戶。
河西走廊漢長城 呈橫“丫”字狀分布在甘肅及其周邊地區(qū)。圖中桔黃色長城線為已全程考察過的疏勒河流域漢長城。它從玉門飲馬農(nóng)場蜿蜒向西,在敦煌玉門關北鹽池灣折向西南,再經(jīng)墩墩灣、馬圈灣、后坑、二十里墩、大破墩達榆樹泉盆地東緣止,全長約400公里。
土坯烽燧位于鹽池灣堿灘邊緣,以土坯、蘆葦壘砌,土坯中攙有碎蘆葦草以增加坯的強度。
紅柳長城與玉門關 紅柳長城位于安西西部戈壁上。鑒于戈壁沙漠上沒有土石、磚瓦,2000多年前的工匠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大漠特有的蘆葦或紅柳條連同礫石層層鋪壓而筑造長城,它們至今仍十分堅固。
1號夯筑烽燧俗稱灣窯墩,位于灣窯盆地南端一高約8米的風蝕臺地上,為西部第一烽燧,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烽燧高9米,東壁距地表約5米處平行伸出2根長約1.5米的木棒,是當時攀登烽燧的云梯。由于烽燧周圍地勢低洼,10公里外即可望到。周圍約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均為堿湖灘,春季潮水上升,地表成為沼澤,步履艱難。烽燧東壁基礎已坍塌,整個烽燧岌岌可危。這是1979年甘肅省考古工作人員騎駱駝調(diào)查之情景。
20號烽燧和“積薪” 20號烽燧俗稱后坑墩,東距小方盤城(玉門關)12公里。由于建在高大戈壁梁上,視野遼闊。烽燧周圍現(xiàn)存“積薪”12堆,其中8堆保存完好,是西部烽燧保存“積薪”最多、最完整的一處。積薪呈圓形,用蘆葦扎成后堆積而成,遠處望去,頗為壯觀。
大方盤城即33號河倉城,位于玉門關(小方盤城)東11公里處疏勒河南岸風蝕臺地上,北距疏勒河約800米。在漢至魏晉時,它是西部長城線上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當時四周烽燧林立,戒備森嚴。絲綢之路故道由城南側(cè)穿過,路基清晰,如今仍可行車。
32號烽燧位于大方盤城南200米處,屬大方盤范圍內(nèi)的防御體系,非長城線上的建筑。其結構較獨特,以一層蘆葦一層砂礫層疊筑成,現(xiàn)殘存10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