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航空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1969年生于中國重慶豐都,1992年畢業(yè)于解放軍測繪學(xué)院大地系。2002年在第20屆全國攝影展上獲得1金、2銀、1優(yōu)秀的殊榮,同年獲得中國攝影“十杰”稱號。迄今為止,已累計使用9種機型,穿越中國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qū),使用120反轉(zhuǎn)片近7000卷,完成航拍作品24000幅,在中國攝影界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西部航拍第一人”。2009年,成為《中國國家地理
被佛光映照的碎層云,如薄紗一樣輕撫多雄拉山形狀多變、移動迅速的碎層云,如輕煙一樣繚繞過海拔高達(dá)4500多米的多雄拉山。攝影師途經(jīng)此地,被這美景吸引,當(dāng)他停下來拍攝時,他所乘坐的直升機正好與太陽、云霧形成一道傾斜的直線,陽光在云霧表面形成衍射和漫反射,佛光因此出現(xiàn),并將直升機的倒影印在了佛光里。碎層云多由消散的層云或霧抬升而成,但會隨著氣溫升高、穩(wěn)定層遭破壞而消散。攝影/田捷硯
除了姜根迪如冰川,唐古拉山脈中諸多的雪山都是長江的“儲水站”,山間延展的一條條冰舌末端,潺潺水流紛紛匯聚,最終匯入長江。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唐古拉山脈都是“長江源”。攝影/田捷硯
哪里是河流的中心線? 河流的長度一般是以河流中心線的長度來度量的,但在實際測量中測繪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是長江源區(qū)的楚瑪爾河,在很長一段流域,這條河的水流就如同藏族姑娘頭上的那一股股發(fā)辮,散布于鮮紅色的河床上。不同季節(jié)中,楚瑪爾河的水量差異巨大,河床中各股河水的大小、流向也都大相徑庭。面對這樣的河段,要確定河流真正的中心線還真不是件容易事。 攝影/田捷硯
布達(dá)拉宮雄居于大地的核心。對于西藏人,它是一個崇高的宗教象征。對其他人,它的象征力量則與形而上的領(lǐng)域有關(guān):崇高、偉大、莊嚴(yán)以及樸素。大地所隱藏著的內(nèi)在語言,被敞開在天空下,它與希臘、埃及和吳哥等地的偉大神殿處于同樣的精神領(lǐng)域。攝影/田捷硯
在藍(lán)天白云的相伴下,青藏鐵路像一條鋼鐵長龍,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在唐古拉山腳下渺無人跡的青藏高原上延伸、延伸。褐紅色的荒漠因為有了這條長龍,頓時有了生氣。不久之后,隆隆而來的列車就將從它上面駛過,青藏高原將迎來怎樣的明天?是繁華還是喧騰?總之,青藏高原的歷史從此不一樣。攝影/田捷硯
青藏鐵路的修筑是克服了高原缺氧、多年凍土和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大難題,可以說是鐵路修筑史上的奇跡。但是如果從旅游的角度看,這條線路就不夠理想。比如瑞士的旅游火車,是車在風(fēng)景中;而青藏鐵路列車常常是繞過風(fēng)景而去。如果完全依賴現(xiàn)有的線路、以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開展觀光旅游,恐怕難以令人滿足。攝影/田捷硯
納木錯——天湖本色 納木錯海拔4716米,面積1920平方公里,被譽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錯就面積而論不及青海湖,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綿延于湖畔的念青唐古拉山脈使之平添了幾分豪氣,彰顯其摩天接云的天湖本色。攝影/田捷硯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精靈 照片中浩瀚縹緲、氣魄如海的湖泊是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國集中了三個之最的湖泊:最大的內(nèi)陸湖、最大的咸水湖、最美麗的湖,是大自然賜與青藏高原的一面巨大寶鏡。在青海湖可以感受到草原和湖泊相互輝映的和諧之美,草原如同巨大的松脂,將青海湖這一自然造就的精靈包裹在懷中。攝影/田捷硯
雅魯藏布江——流經(jīng)城市不受污染的江 這張猶如調(diào)色板一樣的畫面展示的是拉薩人熱愛的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西藏第一大河,發(fā)源于日喀則地區(qū)的仲巴縣杰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jīng)仲巴、薩嘎等縣,之后在曲水境內(nèi)與拉薩河匯合,再向東流去。拉薩河對拉薩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被譽為拉薩市的母親河。拉薩市民十分熱愛這條河,每到周末或節(jié)假日,拉薩人喜歡在拉薩河的沿岸及河谷搭上帳篷,釣魚戲水、沐浴野炊,盡情享受。拉薩河雖然流經(jīng)拉薩,但水質(zhì)尚好,雅魯藏布江也并沒有因拉薩河的注入而遭受污染。游人到達(dá)拉薩,既可以在拉薩河邊感受自然和悠閑之情趣,也可以沿拉薩河而下,去感受雅魯藏布江的雄姿。攝影/田捷硯
瀾滄江——國際大河的上游 這張航拍片為我們呈現(xiàn)的曲折的江流是川藏南北線都會經(jīng)過的重要大河——瀾滄江。在潔白如絮的云層之上俯瞰瀾滄江,其蜿蜒的身姿盡收眼底。昂曲河與扎曲河穿過崇山峻嶺,在藏東的昌都鎮(zhèn)匯合,穿城而過,在鎮(zhèn)南匯聚成瀾滄江,一路逶迤流至西雙版納附近,與南臘河交匯,出國境后瀾滄江被稱為湄公河。湄公河流經(jīng)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全長4900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河。作為國際河流的上游,瀾滄江為行走在川藏線上的游人增添了許多自豪感。攝影/田捷硯
太陽湖——可可西里地區(qū)惟一的淡水湖 畫面中緊緊偎依著連綿雪山的清澈秀美的大湖,是可可西里無人區(qū)深處的太陽湖,她是可可西里地區(qū)惟一的淡水湖。太陽湖的湖岸水草繁茂,是國家一類珍稀動物藏羚羊的產(chǎn)羔地。太陽湖依偎的是布喀達(dá)坂峰(又稱新青峰),其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第一高峰,也是青海和新疆的界山。布喀達(dá)坂峰峰頂終年積雪,發(fā)育有巨大冰帽、冰川。布喀達(dá)坂峰平均雪線高度5550米,共有53條冰川。冰雪融水是太陽湖的主要補給來源。攝影/田捷硯
各拉丹冬雪山——青藏線又一景觀中心 威嚴(yán)肅穆的各拉丹冬雪山集聚了雪峰、冰川和冰塔林之美,是唐古拉山脈的最高峰。追根溯源,各拉丹冬雪山是長江的源頭,其西南側(cè)的姜根迪如冰川被確認(rèn)為沱沱河的最初源流。在青藏線上,無論青藏鐵路還是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脈都是必經(jīng)之地。唐古拉山口的海拔為5231米,雖屬于極高山,但相對高度較低,給人的感覺并不險峻。攝影/田捷硯
南迦巴瓦峰——世界第一大峽谷在它腳下 南迦巴瓦峰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第一名,雖然川藏線并不直接經(jīng)過該山,但在川藏南線的色季拉山上可以眺望其藏在云中、時隱時現(xiàn)的身影。這張照片就是攝影師站在色季拉山上拍攝的。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相對高度可謂巨大,世界第一大峽谷圍繞在它的腳下,形成極大的起伏,相對高差達(dá)6000多米。南迦巴瓦峰的植被垂直自然帶類型豐富,差異明顯,從谷底的熱帶植物、亞熱帶植物、到高海拔的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可謂是植被帶的博物館。南迦巴瓦峰附近還聚集著藏布巴東瀑布群等壯美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這里的人文景觀同樣十分豐富,是門巴族、珞巴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大放異彩。攝影/田捷硯
在金沙江第一彎,得榮的山峰像小島一樣嵌入云南境內(nèi); 金沙江水則如碧綠的絲帶般,圍繞得榮完美的錐形山體轉(zhuǎn)了一個Ω形的大彎。攝影/田捷硯
金沙江干熱河谷如此詮釋“干熱”:山體上植被稀少,呈現(xiàn)黃褐色,侵蝕強烈, 時有轟然作響的滑坡、塌方、泥石流發(fā)生;整個河谷炎熱干旱,降雨量極少。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已矗立了1200年的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 的一尊石刻彌勒佛。(攝影/田捷硯)
雅礱江上游石渠段的航拍圖。攝影/田捷硯
金沙江大峽谷 從四川白玉的葉巴灘峽谷開始,直到云南的虎跳峽,長江的上游金沙江一直多有峽谷。其中,從四川得榮境內(nèi)到云南德欽奔子欄鎮(zhèn)約100公里的地段,年降雨量約200-300毫米,跟西北干旱地區(qū)相仿,是長江流域中最為干旱的地區(qū),號稱“西南干旱中心”。因此,這里的金沙江峽谷,呈現(xiàn)出典型的干熱河谷景象,江邊的陡坡像被烈火燒灼過一般荒蕪、干燥。有趣的是,在這個干旱中心外圍卻都是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以上的濕潤地區(qū)。圖為“金沙江第一彎”。在這里,金沙江是圍繞得榮縣的日錐峰轉(zhuǎn)了個“ ”形的大彎,但觀賞此景的最佳看臺卻在云南德欽的奔子欄。攝影/田捷硯
這是田捷硯在波密航拍的照片,照片上有山、有水、有冰川、有森林,田捷硯說,這種景象只在波密和察隅才會有。波密境內(nèi)山和冰川都很多,為了拍攝方便,他們的飛機一直都在山谷里飛。這樣很容易迷失方向,因為如果鉆錯一個溝就可能越走越遠(yuǎn),所以,一到這里,領(lǐng)航員都非常緊張。雖然危險,可田捷硯也飽覽了旁人難得一見的景致:一路青山綠水,冰川融水形成的眾多小湖泊,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蒼翠的山巒之間??墒羌幢闶褂脧V角鏡,如果飛機在山谷的中間飛,他還是拍不到湖泊,他要求飛行員靠右側(cè)飛,這樣就把這里的地形地貌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可是,你相信嗎?這位以航拍為主的攝影師,竟然患有恐高癥。平時在陸地上,他甚至都不敢站在三層樓上向下望,但是在飛機上打開艙門拍照,他卻一點恐懼心都沒有了。他自己也無法解釋具體原因,最后他把這歸結(jié)為意志的作用。他說,如果說攝影師是用情感來按動快門的,他則是用他所有的一切,甚至生命來從事航拍事業(yè)。
今年的8月20日,攝影師田捷硯終于等來了多雄拉山口云開霧散的日子,他的目標(biāo)是南迦巴瓦——去年我們雜志評選的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實際上,從1998年航拍南迦巴瓦開始,他一直盡量在不同的時間段、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來全方位地表現(xiàn)它。直升機9點準(zhǔn)時起飛,沿著雅魯藏布江飛越南迦巴瓦,最后到達(dá)墨脫。這條航線非常神奇,10分鐘內(nèi)從海拔5000余米下降到海拔500余米,可以拍到春夏秋冬的景色變換;這條航線也非常艱險,曾經(jīng)有2架直升機在此折翼。每次他航拍南迦巴瓦,都帶有一種對戰(zhàn)友無比的懷念與崇敬之情。這張照片是他在老虎嘴上空遠(yuǎn)眺南迦巴瓦時拍攝的。它看似平常,其實拍攝過程異常艱難。最大的問題是相機,他帶的相機受不了從極寒到酷暑的溫差變化,8臺相機和鏡頭全部結(jié)霧出水。另外,青藏高原的寒流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此交匯,出現(xiàn)強烈的擾動,使飛機經(jīng)常處于猛烈的顛簸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想象拍攝到這張完美表現(xiàn)南迦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