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絲路咽喉敦煌馬圈灣烽燧中出土的漢代文物,牌一上字為“薪干(竿)幡各一”,各類物品皆為傳遞烽火軍情所需物品,牌二上字為“玉門千秋隧(燧)”,此燧位于玉門關(guān)一帶。攝影/張慶民
張仙射狗 在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中,張仙是兒童的保護(hù)神、祈子之神,“張仙射狗”則是年畫中常見的題材,描繪張仙引弓射向云中奔跑的天狗。相傳天狗會鉆入家家戶戶的煙囪,吃小孩或傳染天花,儼然成了為禍人間的惡狗。 攝影/張慶民
黃河最后一次大改道改變運河格局 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侵占大清河河道,在山東北部經(jīng)聊城、濱州、東營入海。這次改道,不只改變了黃、淮、運交匯的格局,也使得山東北部運河淤塞斷流,運河漕運從此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圖為黃河下游最窄河段,聊城東阿的艾山卡口。 攝影/張慶民
圖為《驢背吟詩圖》(局部),清楚地帶有“寫”的筆法,筆墨提煉到無可再減,卻能傳神(攝影/張慶民)。
齊州九點煙 鵲華本名山 《鵲華秋色圖》中描繪的鵲山和華不注山,都是山東濟(jì)南郊外的名山。鵲山傳說為扁鵲煉丹之所(攝影/張慶民),華不注山則因山勢如一枝花莖立于水面而得名(下圖,攝影/徐舟)。清代人總結(jié)濟(jì)南的九座名山為“齊煙九點”,其中即有鵲、華二山。趙孟頫畫中的山形姿態(tài),與現(xiàn)實中非常類似,展現(xiàn)出精湛的畫技。
圖為山東省滕州市漢畫像石館藏的水榭垂釣圖(攝影/張慶民)。人們走樓梯登上水榭,在平臺上垂釣魚鱉。一根立柱將水榭高高托起,龐大的水榭,整體造型凌空欲飛,富于動感。
圖為山東無影山漢墓出土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其中一俑身穿多繞曲裾(攝影/張慶民)。這種層層纏繞的曲裾,在戰(zhàn)國楚墓中已現(xiàn)端倪,到了西漢時期,更發(fā)展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款式。
圖是第一次考古發(fā)掘開始時,全體工作人員的合影,其中有許多以4角錢薪水招來的“民工”,卻也個個熱情高漲(攝影/張慶民)。
老鼠嫁女送晦氣 強娶唐僧悖倫理 《西游記》中,老鼠精把唐僧誆入無底洞,就為了和他“正大光明”地成親。左頁圖為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藏的《無底洞老鼠嫁女》年畫,表現(xiàn)了這段“香艷”的故事?!袄鲜蠹夼币话阍谡麻g進(jìn)行,寓意“辭舊迎新,祛災(zāi)納吉”。盡管鼠婚沒有什么好結(jié)果,但是老鼠精的故事充滿了風(fēng)流的味道,被大眾所喜愛。 攝影/張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