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京隱龍山南朝墓的結構示意圖(繪畫/王雎),后方的墓室里擺放著棺木,棺前擺放著石榻。在“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下,墓室的布置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而根據(jù)“前堂后寢”的建筑格局,棺木所在的墓室對應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寢室,石榻所在位置則是廳堂。由此可見,榻是廳堂里休憩、待客之用的家具。
簡約而不簡單 圖為慕陵的寶頂和方形大月臺。帝陵的寶頂之前,通常有方城明樓、啞巴院等建筑,明樓里還樹立皇帝的廟號碑。慕陵卻將這些建筑統(tǒng)統(tǒng)裁撤,因而顯得極為簡約。不過,這座大月臺卻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磚砌,而是由整塊的青白石料砌筑而成,因此簡潔中又透露出雍容大氣。 攝影/王雎
良渚“手辦” 圖為浙江余杭卞家山遺址出土的各種動物形象,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鷹、象、豬、狐貍、蜥蜴。可見,這些動物在當時較為常見。其中豬是良渚人主要的祭祀犧牲與隨葬品,但上圖中除作為裝飾用的鷹首器蓋外,我們并不清楚其余泥塑究竟為何而制作。 攝影/王雎
其結構如下圖,即將石錛捆綁在木柄端部,與木柄垂直。此外,在斫木時,還可以利用“有段石錛”背面的弧度,在木材表面鑿出曲面,良渚的獨木舟就是這樣制成的(攝影/王雎)。
金面具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攝影/王雎
圖為紅山文化的女神頭像,以黃黏土摻草禾塑成,一雙眼睛卻是用晶瑩碧綠的圓玉片鑲嵌而成,極具神采。攝影/王雎
神的共性 神的威嚴,往往通過強有力的眼神來傳遞。因此,在很多宗教的神像制作過程中,最著重表現(xiàn)的,就是眼睛。史前文明也是如此,圖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神人和神獸的眼睛都“瞪”得又大又圓。攝影/王雎
中原地區(qū)也有崖墓 早在西漢時期,中原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一些規(guī)模很大的崖墓,比如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和上圖的江蘇徐州龜山漢墓等。不過,由于中原地區(qū)的巖石多比較堅硬,比如龜山漢墓就是開鑿在一座石灰?guī)r山體中,因此崖墓很難普及。而四川盆地多為紅砂巖沉積,巖性既不過硬也不過軟,因此崖墓盛行,遍布大半個四川。攝影/王雎
深山里的“隱士” 猴子生活在幽靜的深山里,長得又像人,因而在古代小說、傳奇中,常常被描寫成隱士和修行得道之士,擁有“林泉逸士”“閑云處士”等雅號。猴子也能像人一樣,成為山水畫里的主角,圖為清人《觀虹圖》,兩只猴子正在山里怡然自得地觀賞彩虹,這份自由和閑適令人羨煞。 攝影/王雎
閨中的良伴 千百年來,人類培育出了數(shù)百個品種的狗,除了能狩獵、牧羊、看家、送信、拉雪橇的各種工作犬,還有以“賣萌”為生的寵物犬。圖為清人《抱犬仕女圖》,對于住在深閨的女子來說,溫馴可愛、人畜無害的小狗是一種難得的陪伴,也是快樂的源泉。 攝影/王雎
公主府內(nèi)有寶座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的府邸,分別按照親王府、郡王府的規(guī)制修建,正房皆可稱為“殿”,殿內(nèi)皆可設寶座。上圖為呼和浩特恪靖公主府正殿內(nèi)景,殿上的寶座氣派十足,這在普通高官、富豪家里都是看不到的。左頁圖為公主府內(nèi)的槅扇上隨處可見的書畫裝飾,使地處塞外的公主府充滿了漢文化氛圍。 攝影/王雎
“水陸兩棲”的神仙坐騎 這一只徐州出土漢畫像石上的怪魚,可能是《山海經(jīng)》中的“龍魚”。生為魚形而有四足,水陸兩棲,因而神仙能“乘此以行九野”。攝影/王雎
魚兒引導著亡靈 升入天界 西周墓葬中,常有眾多小玉魚散布在棺槨的四周。其雕刻,簡潔生動,古意盎然;其功能,或象征墓主人的生命不息,或為靈魂騎乘以導魂升天。圖為寶雞青銅博物院展出的西周玉魚,魚兒暢游在“水草”叢中,栩栩如生。 攝影/王雎
圖為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中展示的五代時期吳越國修筑海塘的場景(攝影/王雎),人們將石塊裝在竹編的長籠里,堆成海塘,打上木樁,十分穩(wěn)固。
刻劃符號:漢字起源的一種假說 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自然格外引人矚目。目前,考古人員已在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器、石器、玉器上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個刻劃符號,有的顯然包含了象形色彩,有的看起來和今天的某些漢字、部首幾無二致。本頁圖片列舉了其中的部分符號(攝影/王雎),它們還不能納入文字的范疇,卻為今人研究文字起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