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這位頭戴插著飛鳥羽毛的竹藤帽,身穿黑白條紋粗布上裝,斜跨一把佩刀的漢子,則是珞巴族的索朗益西(攝影/徐嵐)。他家離知能村并不遠(yuǎn),位于色曲河谷中的斗玉村中。
西巴霞曲干流及大小支流所形成的河谷,為藏族和珞巴族提供了世代繁衍之地。圖拍攝于知能村,這是一個位于西巴霞曲干流南岸陡峭山體上的村莊。站在村中的小廣場上,只見云霧飄浮在峽谷上空,峽谷底部的219國道和西巴霞曲已經(jīng)細(xì)若游絲,對岸大山仿佛觸手可及,廣場前的長椅上坐著幾位悠閑的藏族婦女(攝影/徐嵐)。
219國道全程的最高點,就坐落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河谷旁 塔日山埡口:海拔5500米 康馬縣東部,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群山夾峙下,隱藏著一片開闊的谷地——涅如藏布河谷,金黃的油菜花夾雜著碧綠的青稞田,這幅田園牧歌式的景象讓人難以想象此處海拔高達(dá)4500米左右。涅如藏布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的一個冰川湖,是年楚河的上游,可見,以“糧倉”聞名的后藏文明之河年楚河的上游河谷中,同樣蘊藏了一個小型的“糧倉”。攝影/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