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埃洛拉石窟群中的第16窟印度教凱拉薩神廟。開鑿于8—9世紀,是祀奉印度教大神濕婆的神廟,由一整塊巨巖雕成,氣勢恢宏,令人震撼(攝影/汪永平)。
印度佛教石窟大致可分為早期的小乘時期與晚期的大乘時期,一個重要的區(qū)分標志就是佛像的出現(xiàn)。早期佛塔為素塔,裝飾較少,也沒有佛像。后期則“像塔一體”,佛塔的主體覆缽上加鑿一佛龕,龕中置佛像,佛塔變得更為高大。佛像的出現(xiàn)為佛教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圖為巴賈(Bhaja)石窟群的窣堵波(佛塔)群。巴賈石窟群是早期印度石窟的代表,開建于公元前2世紀左右,由29個石窟組成,其中第12窟規(guī)模最大,在其左下方的山崖上有塔群,塔身簡素,應是早期的佛塔形式(攝影/汪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