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中國”?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3年第05期
標簽: 有問有答

圖為最早出現(xiàn)“中國”(紅色部分)二字的何尊
誰是最早的“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963年陜西寶雞縣賈村出土的何尊銘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即國),自之民。”何尊為成王追述武王功業(yè)所制,可見中國一詞最晚于西周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起初,“中國”指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又可指代京師、國都、國中,是“中央之國”之意。如《詩·大雅·民勞》所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從指代周天子的都城擴展到整個王畿地區(qū),又逐步被地處中原地區(qū)的諸侯國效仿,進而演化成為以“中國”指代周和所有諸侯國的集合體。《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中“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中國”,就是對應四夷。到了戰(zhàn)國后期,經(jīng)過不斷的并吞擴展,戰(zhàn)國七雄成為了事實上的“中國”。直至秦并六國,天子直轄之地與此前的疆域結合起來,地域上的“中國”除保留如“京師”、“中原”地區(qū)等觀念外,還隨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不斷變化和擴大。
“明”、“清”自稱中國?
從政治概念的層面來說,歷史上并沒有哪個王朝以“中國”正式命名。不過,明、清在對內(nèi)對外的詔令、敕諭中,常以“中國”自稱。同時期來到中國的西方人,也用“中國”或“中華”或“中華帝國”稱中國,而鮮用“明”或“清”。1689年,大清與俄羅斯締結的《尼布楚條約》,已在滿文中自稱“中國”。至1759年,乾隆帝平定天山南路以后,空前廣袤的疆域都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統(tǒng)治之下。到了晚清,“中國”作為國家的概念已經(jīng)明確,其地域范圍即指大清主權所達到的范圍。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中國”才成為正式簡稱。中國也就此有了明確的地域范圍——根據(j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二十二行省,內(nèi)外蒙古、西藏、青?!奔粗腥A民國的全部領土。
中國還叫什么?
中國之外還有“中國”?
實際上,“中國”并非中國的專利,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曾有視自己為天下之中、四方之極的觀念。清人魏源最早接觸到詳實的世界地理知識,認識到列邦皆有自己的“中國”觀。他在《海國圖志》中寫到:“釋氏皆以印度為中國,他方為邊地。??天主教則以如德亞為中國,而回教以天方國為中國。”不僅如此,古代印度、希臘、羅馬、阿拉伯人著書,也都各以本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的近鄰日本也堅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齋藤謙的《拙堂文話》表述了這種觀念,“我邦神圣繼統(tǒng),別成一天下,其曰‘中國’,謂我邦中土也。近人稍知‘倭奴’、‘大東’之非,改曰‘皇和’。”時至今日,惟獨我國仍然保留著這一美名,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
特約專家
責任編輯 / 楊思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