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趣圖》:在人與鬼之間徘徊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09年第11期 作者: 李倩
標簽: 讀畫筆記
1912年夏初,氣溫宜人,萬物一派欣欣向榮,正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一個微風習習的傍晚,魯迅照例到琉璃廠“淘寶”,正逛著,猛然看見了文明書局出版的《鬼趣圖》。說起這《鬼趣圖》,可是大有來頭,不少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過它,而且都不約而同地形容《鬼趣圖》陰氣森森、怪誕恐怖,更有人將它與唐代畫圣吳道子所作的《地獄變相圖》相提并論。清代文人袁枚對其大加贊賞,在畫上題跋:“見君畫鬼圖,方知鬼如許。得此趣者誰?其惟吾與汝?!毕氲竭@些,魯迅忍不住拿起這本《鬼趣圖》 畫冊翻看起來,從頭看到尾,卻又不免生出一些失望——這大名鼎鼎的鬼畫中,哪里有一分鬼影?只不過是一些“怪人”而已,有些畫得奇瘦,有些畫得矮胖,說是鬼,怎么看都像人!是什么造成了清人和魯迅的看法如此迥然?身負盛名的《鬼趣圖》果然毫無“鬼”氣嗎?為什么歷來的名流大家卻還紛紛對其贊不絕口呢?
《鬼趣圖》并無明確紀年,在諸多題跋中,最早的是清人沈大成所題,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只能由此推斷其創(chuàng)作年代應該不晚于1766年。雖然年代仍是個謎,但其創(chuàng)作者卻是確鑿無疑的,他就是被清朝人稱作“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的畫家羅聘。羅聘(1733-1799),字夫,號兩峰、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師蓮居士等,是“揚州八怪”中年齡最小的畫家。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