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術評論家蔡若虹曾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小人書好比一艘船,一艘滿載著人間喜怒哀樂的船??巡行在碧波萬頃中,經(jīng)歷過大海長期考驗。是的,這大海就是小人書的讀者,發(fā)行量最高時達到4億冊的小人書,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死”、“罵”、“難”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過它們和許多古老姓氏一樣,大都消失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使用過的姓氏有兩萬多,但今天專家的研究結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經(jīng)或正在變得稀有。稀有姓氏會死嗎?與此同時,在我們身邊,又有一些嶄新的姓氏誕生出來,也相當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是否也會成為當代的新文化?
作者: 黃秀芳
作者: 肖育文
作者: 韓澗明
作者: 李倩
作者: 麥荔紅
作者: 介子平
作者: 王家龍
作者: 唐水
作者: 馬洪路
作者: 張巍
作者: 梅建軍
作者: 夏孜
作者: 余準
作者: 徐林正
作者: 胡忠良
“罵”先生找上編輯部的門,可不是為了尋釁滋事。27日中午,“罵”先生帶上筆記本電腦駕著車老遠急匆匆趕來,是為支持編輯部這期有關稀有姓氏的文章,“罵”先生是位熱心人。
作者: 康晶
圖中這塊“正大光明”匾為清代順治皇帝御筆書寫,表現(xiàn)了其作為封建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一種正統(tǒng)思想,該匾懸掛于北京故宮太和殿中。
從游牧民到農(nóng)民,他們在時光變遷中成為這片紅土地上的主人。
攝影 / 肖育文
宋代李嵩的《花籃圖》,以極其寫實的手法,精心描繪了堆滿花籃的各種花卉,牡丹、茶花、蜀葵、萱草等,不僅形似,而且極富生命力。供圖/故宮博物院
這就是那塊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河姆渡植物紋陶器殘片。在殘存的長方形邊框內(nèi),兩面陰刻有對稱的三葉紋和連珠紋圖案。有研究者認為,這陶塊上的植物就是蘭花,也就是說,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經(jīng)將蘭作為觀賞植物栽培了。供圖/姚小強
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尤愛芙蓉。因此,在中國民間,花蕊夫人被譽為“芙蓉花神”。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閑暇,孟昶便同著花蕊夫人相擁于芙蓉花下,吟詩作賦,卿卿我我。這種悠閑生活,正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的作派。繪圖/朱宏基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敗,被金兵押送燕京,取道梅嶺,文天祥作詩絕食,以梅花的堅貞表達自己以死報國之心。嶺路梅花,給梅關滄桑中帶來一絲柔美,而柔美中卻能聽到鐵骨錚錚。繪圖/卓莎
攝影 / 李石營
《三毛流浪記·萬元身價》
盡管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個春夏秋冬,目睹了磚隙間花草的歲歲榮枯,身上已滿是歲月留下的傷痕,但貢磚上的臨清印記卻并沒有隨之漫滅,仿佛在向人們嗚咽自己曾經(jīng)的輝煌……
圖為古代銅綠山銅礦開采和冶煉盛況。在銅綠山遺址,考古部門清理出西周至西漢延綿千年間的數(shù)百個不同結構的采礦井巷和一批煉銅豎爐。保存完整的木支護和排水設施,其科學性甚至不比現(xiàn)在落后多少,考古人員和礦冶專家對古代能有如此高超的采礦技術都贊嘆不已。繪畫/陳興龍、張昊光
圖為“樣板戲小人書”《龍江頌》封面。遵循“文革”中文藝創(chuàng)作的“三突出”原則,主人公江水英每次出場必被置于畫面的中央,呈仰視角度,且眼神與眉宇間流露出無比的剛毅,表情雕塑般堅定,幾綹飄動的短發(fā),益發(fā)顯出其肩負重擔、風塵仆仆的“戰(zhàn)斗英姿”。
銅綠山遺址密如蛛網(wǎng)、迷宮般神奇的古代礦井,將人們帶回久遠的年代。今日的古銅礦遺址博物館就建在一處春秋時期采礦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上。
攝影 / 郝勤建
明定陵開放以來,游人如織,但很少人注意地宮入口處的金剛墻。金剛墻是古代陵寢地宮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對堅固性要求極高。如圖所示,定陵這面高8.8米、厚1.6米的金剛墻,除了墻基的石條,全部用臨清磚砌成,磚上面銘刻有“壽工”字樣,是臨清專為建造定陵而燒制的。
(18)那人站住了,高舉手榴彈的手慢慢放下來,她把頭上的鋼盔摘下隨手一扔,“丹楓!”李紅剛驚呆了。
圖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內(nèi)展示的古代礦井復原場景。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反映古代礦冶科技史的專門性博物館。它位于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境內(nèi),于1984年12月建成開放。近年來因地面塌陷和錯位而暫時關閉。
圖為上世紀80年代初的孩子們留連在小人書攤的情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們的興趣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天壤之別。小人書也由此走向沒落。
圖為如今的銅綠山礦區(qū)開采作業(yè)面。以銅綠山為圓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已查明銅的保有儲量為400多萬噸。古代采礦遺存就在這樣的開采情況下屢屢被發(fā)現(xiàn)。3000多年前,先人們就在這里大興冶煉,為人類告別石器時代鍛造著新的利器,也在人類不斷超越自身的精神中鑄造一種堅硬的品質。供圖/周百靈
從明朝嘉靖年間佇立于北京天壇回音壁北面至今,這些從大運河上“漂”來的臨清貢磚已歷經(jīng)了近500年的滄桑,歲月荏苒,它們依舊嚴絲合縫、堅固如昔。攝影/耿藝
攝影 / 耿藝
圖為孔雀石,孔雀石的生成主要是巖石中的銅礦物氧化產(chǎn)生銅綠,把整塊巖石染成了綠色,于是孔雀石的顏色就成了目力找礦的依據(jù)。
已制作好只等入窯的磚坯,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空場上晾曬。碼放磚坯也并不是那么簡單,很講究手法和技巧——在小心翼翼地打掉模具的橫框之后,磚坯還很潮濕柔軟,需要熟練的工人輕輕地掄起它們慢慢地平放在地上,晾曬一會兒后還要給磚坯翻個兒,使其如圖中這樣立起來,能均勻地晾曬到各個立面。攝影/袁陶光
攝影 / 袁陶光
圖為上世紀50年代三民圖書公司出版的連環(huán)畫《紅樓夢》中《史湘云》單冊里的插圖,繪畫者是劉旦宅。
圖為早已被廢棄的臨清河隈張莊古窯址,昔年紅紅火火的忙碌場景,已經(jīng)被一片安靜茂盛的玉米地所取代。
圖是同為解放前上海灘“四大名旦”的趙宏本與錢笑呆合作的經(jīng)典作品《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人物造型吸收了舞臺表演藝術中的生末凈旦扮相、唱念做打動作,不過因連環(huán)畫不受時空限制,因此作品表現(xiàn)比舞臺表演更為夸張。
圖為臨清貢磚燒制技藝傳承人景永祥在自家磚窯里,他隨手敲擊兩塊剛燒好的磚,傾聽是否有代表合格的鏗鏘之聲。這個新建的磚窯,仍舊延續(xù)著臨清磚古老的技藝和傳說。攝影/高紅日
攝影 / 高紅日
60冊版《捉放曹》
莘縣馬陵之戰(zhàn)遺址旁的金堤上,是孩童們玩耍的好場所。金堤下面,即是金堤河——歷史上的黃河故道,這里發(fā)生過多次著名大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這里曾丘陵縱橫,但黃河泥沙逐漸淤平了它們,因此已難以找尋到當年伏兵的溝壑了。
攝影 / 余準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馬陵村,修建有一座氣派的馬陵之戰(zhàn)紀念館,館內(nèi)陳設了一尊孫臏塑像,其他多是歷史資料之類。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北與山東臨沂相接,南抵江蘇宿遷,長亙數(shù)百里,北高南低,狀如奔馬,據(jù)傳是馬陵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攝影/柴西文
攝影 / 柴西文
在逃離魏國之前,孫臏一直處在深深的苦痛和復仇的欲望中,但超乎常人的意志使其免于崩潰,并且按部就班地實行著自己的計劃?!稏|周列國志》以小說筆法詳細描繪了孫臏佯瘋脫禍的情景。繪畫/陸興龍、張昊光
云夢山為太行山余脈,站在山上可以遠眺太行山。這座海拔不過500多米的山,因鬼谷子而知名,也是豫北一個著名景點。
新疆高昌古國遺址的景教寺院壁畫中,有景教會紀念“棕櫚枝主日”的情景(上圖)。這個節(jié)日先在5世紀時傳自東部地區(qū)的教會,8、9世紀之交才被西部的羅馬教會所采用。下圖為這一遺址出土的帶有十字架紋飾的景教石刻。攝影/張永兵
攝影 / 張永兵
景教成為蒙古貴族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這對中世紀的教會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然而,蒙古人的實力令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始料未及:整個歐洲差點陷落在被教會稱為“上帝之鞭”的成吉思汗和他率領的蒙古鐵騎的手中。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于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于世。洛陽牡丹,因眾多文人的捧場,也因當年的朝廷和現(xiàn)在的政府的支持,越發(fā)開得燦爛。每年四月,洛陽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數(shù)十萬株牡丹相繼綻放,蔚為壯觀。攝影/聶鳴
攝影 / 聶鳴
◎◎◎上圖是一套名為“櫻桃嬉春”的法藍瓷,擺放在北京最繁華的經(jīng)濟中心區(qū)。同樣是仿古,“櫻桃嬉春”與左頁的“國色天香粉彩瓶”明顯不同。左頁這件粉彩瓶由景德鎮(zhèn)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創(chuàng)作,雖然精美但顯得十分傳統(tǒng)而拘謹;而上圖從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之櫻桃圖》中找到靈感而誕生的法藍瓷,卻在造型和表現(xiàn)方式上均加入了創(chuàng)新元素,使整套瓷器充滿了現(xiàn)代生活的情趣。攝影/盈盈
攝影 / 盈盈
中國蘭花,不論是何品種,最初均來源于山野,只不過后來經(jīng)人們栽培馴化后品種更多。下圖是生長在云南省德欽縣西當河邊的野生蘭花,它們隱遁于林壑幽深的山谷,默默開放,以清雅的香氣吸引著愛蘭人追尋的目光。它們是“花中君子”,也是“空谷佳人”。供圖/楊興斌
在今天的成都,雖然已沒有了當年芙蓉花開遍錦官城的景象,但在一些地方我們?nèi)钥梢砸姷杰饺鼗ǖ挠白?,人們在芙蓉樹下繼續(xù)他們悠閑安逸、普通平實的生活。而蓉城的稱謂,則使芙蓉成為了成都這座城市永遠的靈魂。攝影/余茂智
攝影 / 余茂智
這是唐代著名畫家周創(chuàng)作的《簪花仕女圖》(局部)。春夏之交的季節(jié),貴族婦女身著輕紗,服飾豪華,在幽靜的庭院中,過著嫻雅舒適的生活。這幅作品之命名,得于美女頭上一朵碩大盛艷的牡丹。嬌嬈旖旎的花瓣,有著花冠的氣派,卻不失嫵媚,承戴著唐人的別情厚愛。
馬先生正將他各種證件上不同的“罵”姓指給編輯細看,此中可有門道啊。
攝影 / 余榮培
這是懸掛于頤和園內(nèi)由慈禧太后書寫的 “鳳策揚輝” 匾,匾中間的圖章就是典型的“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這是一幅唐卡作品《釋迦牟尼出胎步步蓮花圖》。據(jù)說釋迦牟尼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即從塵世到凈界。佛教中的極樂世界,消除了苦難,那里生長著美麗純潔的蓮花,它是能夠解除人間疾苦的圣潔之花。攝影/聶鳴
長沙岳麓書院是中國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歷史已逾千年。歷代曾有多位帝王為其賜匾。圖為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湖南巡撫蔣溥為岳麓書院請匾的奏折。乾隆帝于次年為其賜御書“道南正脈”。
像臉譜這樣的元素越來越多地被用于各種文化宣傳活動中。攝影/楊毅
攝影 / 楊毅
寒冷冬日里,杭州西湖邊瑞雪飄飄,一樹樹紅梅凌霜傲雪怒放,冷艷奪目,分外妖嬈。靜默與孤寒中,當萬物都死寂般地沉睡著,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時,只有梅花那一片如火焰般溫暖的紅色,一團團,一簇簇,為蕭索的冬天增添了一片生機。攝影/曾令洪
攝影 / 曾令洪
因為孔子的身影,悠遠的古琴曲《猗蘭操》在燦若星河的蘭花文藝作品中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廣為人知。古琴曲《猗蘭操》,對于以道德文章澤被后世的孔子來說,只是一個憤懣的呼喊;對于在指尖流淌回環(huán)的琴聲來說,只是“高山流水”以外的畫卷之一;對于蘭花,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這是蘭文化史上第一個名動天下的篇章。繪圖/朱宏基
這是莫高窟第156窟中的一幅繪于晚唐的壁畫——宋國河內(nèi)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局部)。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圖為《地球的紅飄帶》中年輕毛澤東的造型,與“三突出”形成明顯對比的是,繪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這部作品,人物形象已不再模式化,而是極具個性。
圖為解放前上海的舊連環(huán)畫作者正在工作的場景。那時候,一本連環(huán)畫通常是由繪人物、繪背景、繕文三者合作而成,以繪人者為主角。在繪人物的作者中,趙宏本、沈曼云、錢笑呆、陳光鎰號稱當時連環(huán)畫界的“四大名旦”。供圖/汪觀清
48冊版《白馬坡》:被美化的曹操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位置圖
這是畫家水天宏根據(jù)明代馮夢龍原著《醒世恒言》中的一篇改編成的小人書《浪子回頭》中的兩幅節(jié)選畫面。該部小人書以一個敗家子回頭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中國人輕財重義的美德,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各種世態(tài),為20世紀早期小人書中的佳作。
河南省新鄭市近年建成的“中華姓氏墻”上鐫刻著中華民族3000個姓氏,有許多稀有姓氏被收入其中。圖為工作人員正向參觀者講解:稀有姓氏人口如今占到全國總人口的8.3%。攝影/劉劍鋒
攝影 / 劉劍鋒
雖然基督教流行中國的傳說已久,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左碑)是關于中國古代基督教的最早和最確切的記錄。這塊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文不到2000字,用非常典雅的中國文字介紹了基督教的一些最基本觀念,并記載了阿羅本來到長安受到隆重接待的歷史。
攝影 / 陳旭
中國畫鬼的傳統(tǒng)可謂源遠流長,自漢朝以來鬼的形象就從未離開過中國畫家的筆端。因此作為繪畫作品來說,《鬼趣圖》并沒有開創(chuàng)描繪鬼怪的先河。但與之前多以鐘馗為主題的鬼畫相比,羅聘塑造的鬼另辟蹊徑,有獨特的構圖和立意。如右邊的兩幅畫,局部之一雖然篇幅不大,且沒有背景,單從構圖上卻讓人感到十分空曠和壓抑;局部之二畫面中大鬼的身后有一個點頭哈腰的小鬼,寓意是諷刺小鬼的奴顏婢膝。
攝影 / 鮑麟
北京的報國寺是小人書收藏者“淘寶”的好地方,中央電視臺的“名嘴”崔永元也經(jīng)常光顧這里。2009年9月,在北京朝陽高碑店,崔永元的私人收藏博物館“連環(huán)畫傳奇館”開張。該館為公益性質,不收門票。攝影/米湯
攝影 / 米湯
左邊的3張演示圖是臨清貢磚的制作過程。圖1是磚坯制作,用4塊木板圍成長方形模具,工人準確地將熟泥摔進去,擠壓填滿4個角后將多余部分刮平即可。圖2是老師傅在指導工人燒窯,僅用鼻子老師傅就能判斷燒窯的程度,等燒到煙聞著“噴噴香”,就能進入圖3示意的工序:洇窯,通過在窯頂放水,滲透進窯內(nèi)的水會還原燒好的紅色磚塊,要經(jīng)過至少6天6夜,磚才變成我們常見的青色。
圖4為古代選礦工具船形木斗。古代礦工在井下利用船形木斗進行重力選礦,以測定銅礦石的品位,決定下一步的采掘方向。今天的“淘金斗”就是沿襲這種工具而來,使用方法和原理完全相同。圖1、2、3均為出土的采掘工具。
圖為銅草花?!吧缴鲜㈤_銅草花,底下銅礦叫呱呱”,銅綠山礦區(qū)遍布這種叫做銅草花的植物。凡是銅含量比較高的巖石上就肯定有銅草花,于是銅草花成了銅礦的“指示標”。
攝影 / 孫靜文
耶穌誕生在伯利恒之時,一顆耀眼的星恒久閃亮,它指引來自東方的“博士”找到了耶穌,因此,這顆伯利恒之星又稱耶穌之星,后來演化為圣誕樹上的星。
從羅聘畫中離奇的筆觸來看,很難想象他在花鳥畫上的細膩。比如羅聘畫梅的成就十分突出,自成羅家梅派,所畫的梅花濃淡交映、生拙蒼渾。不過,羅聘從花鳥轉而畫鬼,與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在清中后期的文化高壓下,不僅催生了《鬼趣圖》,還誕生了一大批志怪文學作品。仔細欣賞上面的兩幅作品,就像在閱讀與羅聘同時期的《聊齋志異》一般,畫面欲說還休,故事意味深長。
圖為1959年版的連環(huán)畫《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于1956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長篇小說。小說一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根據(jù)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同時也搬上京劇舞臺,其中“智取威虎山”這段唱詞,很多人都會唱。
圖為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律殘片。唐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封建法典。
“儀制令”是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古代交通法規(guī),刻有“儀制令”的交通石碑在我國多個地方都有發(fā)現(xiàn),如右圖這塊石碑即位于陜西漢中靈崖寺,刻鑿于宋代。攝影/材子
攝影 / 材子
(6)運動開始,她是最早的一批“造反派”。
◎◎◎臨清貢磚上的銘文,類似其身份證明,帶有豐富的信息,由此可追查到貢磚的生產(chǎn)時間、地點、負責人,甚至是直接制作這塊磚的匠人。如圖1銘文為:嘉靖八年窯戶孫倫造,匠人王信;圖2為:大工,嘉靖九年窯戶盧欽兗州府造;圖3為:嘉靖八年分督造,窯戶楊杲。底圖貢磚銘文為:嘉靖九年臨清廠精造,窯戶孫倫。有的貢磚還會署上用途分類,如“大工”磚為修建皇城專用,“內(nèi)工”磚是后宮和故宮皇家御花園專用,“壽工”磚則是修建帝皇陵寢專用。 攝影/耿藝
上圖為遼寧省昌圖縣靠河村的姓人。村里只有這二十來位姓老人,年輕人都外出工作或去外地打工了。這個難認的姓不知會不會被求方便的年輕人改換掉,不過村子里的孩子還是會認真地寫下自己的姓(下圖)。
與其說鬼谷子是一個歷史人物,不如說他是一個傳說人物——雖然“鬼谷子”之名見于史冊,但并沒有任何證據(jù)能夠證明其真實性。關于他的故事大多出于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上圖為云夢山的鬼谷子像。下圖為元雜劇《龐涓夜走馬陵道》中描繪的正在走下云夢山的孫臏,他并不知道,魏國與齊國的命運轉折,就在這一刻悄悄開始。
《新約·馬太福音》記載了東方博士帶著禮物來膜拜剛出生的耶穌和圣母瑪利亞的場景。這幅繪于15世紀末的意大利蛋彩畫重現(xiàn)了這個場面,然而三博士之一手中的青花瓷器,則明顯是中國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發(fā)展頂峰之際沿絲綢之路西傳的印記。
這頁兩幅畫上似乎籠罩著一層煙霧,讓人覺察出一絲幽冷。這種暈染效果得益于羅聘運用的濕紙法,即在事先準備好的濕紙上作畫。濕紙作畫不同于在普通紙上動筆,需要一定的技巧,落筆太重或者太輕都會造成線條模糊或不連貫,并且運筆速度要快,否則無法勾勒出細致的線條。
王家龍是名滿“連壇”的小人書收藏家。在他的家中,十幾個大書柜環(huán)壁而立,從門廳、客廳一直排到陽臺,淡淡書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里面清一色全是小人書,它們在柜中整齊有序地排列著,簡直像大閱兵的隊列。
稀有姓氏分布圖
羅聘完成《鬼趣圖》后直到他去世的幾十年里,這組作品幾乎從未離開過他的身邊,他讓許多朋友在畫上題跋,《鬼趣圖》也因此名聲大振。如左圖這幅,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題詩曰:“風雷破膽夜三更,逐隊游魂避雨聲。冷面無光相上下,頑云有路不分明。一棺縱厭黃泉詩,群丑終難白日爭。安得神龍齊攫食,免教昏暮太橫行?!?/p>
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順應佛教盛行而產(chǎn)生的一種器型,它的造型與裝飾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圖為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北朝青瓷仰覆蓮花尊,器身遍雕多層蓮花瓣。由此可見,蓮花崇拜在南北朝時期已貫穿人們的審美生活。供圖/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為《雞毛信》第一、二版本對比。《雞毛信》是劉繼卣解放后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連環(huán)畫作品,第一版中主人公海娃禿頭、駝背的形象,沒有了讀者與小英雄的距離感,讓當年的讀者倍感親切。
這是我們根據(jù)1973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唐代卷宗——《勘問康失芬行車傷人事案卷》中的描述,用繪畫的方式將當時的場景展現(xiàn)了出來。在狹窄的道路上,牛車快速行駛,不能控制,軋傷了的兩名兒童。繪畫/于繼東
攝影 / 于繼東
在創(chuàng)作大型的連環(huán)畫時,一般而言,都會有細致的分工,一些畫家會專門被安排為人物設計造型。而這些畫家都是屬于造型能力特別強的,在繪制故事之前,由這些畫家為所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定型。圖為民國時期連環(huán)畫大師嚴紹唐繪制的《黑摩勒》連環(huán)畫手稿的人物畫譜。供圖/沈雪生
“”字對于很多人相當陌生,所以不加注意就可能會寫錯,比如剛先生的女兒鶴影雖獲得了全國英語比賽的大獎,得到的證書卻成了“巖鶴影”;字電腦打不出來,自己學校頒發(fā)的證書也被打成“亞鶴影”。比獲獎證書更關鍵的是身份證,可是看圖中幾位姓人的身份證,真可謂五花八門——是為小姓人的煩惱。
馬陵山中,一條有溪水流淌的峽谷被命名為“龐涓谷”,意指此地為龐涓中伏之地。常年在此守候游客的孫傳璞老人說,以前谷中發(fā)現(xiàn)過箭頭。歷史傳說中龐涓中箭的情節(jié)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元雜劇中亦詳細描寫了這一場景(下圖)。
攻占耶路撒冷,是7次十字軍東征中唯一一次可稱 “輝煌”的勝利,19世紀法國畫家希尼奧爾的《耶路撒冷淪陷》重現(xiàn)了這個場景。然而,這些宗教戰(zhàn)爭中的騎士所進行的瘋狂掠奪和殺戮,遭到了阿拉伯地區(qū)伊斯蘭教徒“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反擊,“圣戰(zhàn)”逐漸走向失敗。此時,東方存在一個強大的基督教王國的傳說流傳,或許可以治療心理恐懼、提升士氣。
骷髏作為繪畫題材很早,考古已發(fā)現(xiàn)有繪于南北朝時期的骷髏形象。雖然清朝的人體解剖學并不成熟,但從畫面上看,羅聘對于人體骨骼的描繪是十分準確的。有意思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周春芽為四川賑災義拍而繪制的一幅名作和這幅畫頗為相似,他將眾多骷髏置于怒放的桃花樹下,寓意生與死??雌饋恚儆嗄昵傲_聘早已想到了這點,并用畫筆將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王家龍收藏的小人書中,《白毛女》和《鐵道游擊隊》給他最深刻的印象,無論何時何地,提到小人書,立刻浮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這兩套書。而成長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人,當聽到小人書這三個字的時候,他們的記憶卻往往是《鐵臂阿童木》或者《霍元甲》。小人書伴隨人們的成長,又在每個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200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開發(fā)中心監(jiān)制的“中國姓氏金條”亮相北京。圖中可見工作人員特意將最為常見的大姓張、王、趙等姓氏金條展示出來——大姓的待遇就是好。
唐代來華的景教傳教士,因為與皇帝和皇室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被允許在石刻上運用龍的造型?!按笄鼐敖塘餍兄袊钡谋^上便出現(xiàn)了“二龍戲珠”造型。攝影/張彥
攝影 / 張彥
高昌城坐落在吐魯番東南40公里的火焰山腳下。公元640年,唐朝統(tǒng)一高昌,這里成為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和重要門戶。今天,游客進入已是殘墻斷塬的故城,不能在里面隨便亂走,只能使用驢車作為代步工具。而驢車正是唐朝時期西域一帶盛行的交通工具。攝影/汪順陵
攝影 / 汪順陵
由于宗教主張被教會宣布為“異端”,聶斯托利被革職流放,他的追隨者向東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等地傳教,從而有了后來進入中國的景教。圖為聶斯托利像。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基藏庫里,收藏了很多民國時期的小人書,這些小人書題材非常豐富,從都市生活到武俠傳奇,應有盡有。一些絕版的小人書都能在這里見到。攝影/余榮培
這是一件收藏于北京大學博物館的唐代趕牛車陶俑。牛車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到唐代勢頭仍然不減。當此之時,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黎民百姓,牛車均成為最普遍利用的陸路交通運輸工具。攝影/聶鳴
這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周成王封贏姓孟增于皋狼(今山西離石西北),其后人便以狼為姓。春秋時晉國名將狼(shěn),因作戰(zhàn)勇猛而獲“戰(zhàn)神”之譽。今天河南息縣、廣西扶綏等地有此姓人分布。
這塊景教瓷碑的十字架上方左右各有一行古敘利亞文,下方左右各有四行回鶻體蒙文,從其瓷質分析為內(nèi)蒙古赤峰市缸瓦窯燒制,反映了景教在蒙古草原的傳播和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嶺南美術出版社蓋起了一棟新的辦公大樓,耗資500多萬元。而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500多萬幾乎完全出自一套小人書的市場利潤——這就是1983版6冊一套的《霍元甲》。
唐代是我國交通立法十分發(fā)達的時期。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即由著名政治家馬周制定了行人“入由左,出由右”的規(guī)定,即進城門必須靠左邊行走,出城門則必須靠右行走。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們見到最早的交通規(guī)則。這項“來左去右”的制度首先是在首都長安施行的。至于該項制度是否在全國推行,還有待于進一步證明。繪畫/于繼東
據(jù)19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1934年出版的《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記載,漢時有大臣名狗未央,此為狗姓之始。據(jù)1987年出版的《中國姓氏大全》記載,今天中國大陸仍有此姓人。
作為古代中國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在元代被稱為“刺桐”。由于元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各種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和印度教等各派僧侶和教士云集此地,其中基督教既有聶斯托利派(景教),也有元代來華的天主教方濟各會士的蹤跡,而泉州發(fā)現(xiàn)的景教石刻數(shù)量是全國最多的,這些石刻都帶有十字架,被歐洲學者稱為“刺桐十字架”。攝影/蔣長云
攝影 / 蔣長云
圖為北京地壇書市上的小人書銷售點,孩子的身影在其中頗為稀罕。對他們來說,小人書是黑白的,沒顏色,不好看;故事不好玩,沒意思。他們更喜歡的是那些制作精美的漫畫書。攝影/米湯
明洪武二年(1369),有罵姓兄弟二人由山東即墨罵家遷至直隸棗強(今河北棗強縣),后轉至武定府(今山東惠民縣)罵家村定居。這是罵姓至今能夠尋到的最早的歷史。后罵姓人丁衰落,遂改姓“”以求人丁興旺?!犊滴踝值洹分小啊弊滞R,乃罵字的通假字。另有罵姓是清雍正年間馬姓人被皇帝賜姓“罵”。山東惠民縣有姓人聚居的家村。今遼寧沈陽仍有罵姓人。
◎◎◎四臂等長的正方形十字架,被稱為“希臘式”十字架,多用于東部教會;橫臂較短而豎臂上短下長者則是多用于西部教會的“拉丁式”十字架。由于聶斯托利派一直向東部拓展活動,因此泉州的“刺桐十字架”都為“希臘式”。攝影/蔣長云
大運河出土的唐船 這是1999年在安徽淮北柳孜運河考古中發(fā)掘的唐代沉船,是隋唐大運河考古的首次發(fā)現(xiàn),為研究唐代交通航運史增添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下圖為唐代沉船的復原線描圖。繪圖/龔昌奇
攝影 / 龔昌奇
天皇封弟媧于女水之陽(今河南息縣西),后為天子,稱女皇,后人以“女”為姓。春秋時有晉大夫女叔齊。福建泰寧還有此姓人。
“死”姓是由北魏時期少數(shù)民族的四字復姓發(fā)展而來。據(jù)1987年出版的《中國姓氏大全》記載,今天中國大陸仍有此姓人。
在北京報國寺小人書交易市場里,中老年人似乎找回了昔日的感覺。如今還買小人書的多是三四十歲的人,他們熱衷“小人書”是因為這是他們童年里最難忘的東西??吹剿麄兘蚪蛴形兜胤喼@些新印的老版小人書,誰能說清楚此時此刻,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打開了怎樣的一扇門呢?攝影/米湯
圖為一幅清人徐揚所繪的巨作《盛世滋生圖》(局部)。在畫面中,南來北往的各類船只近百艘,河面上篙動櫓搖,帆檣滿河。雖然舟船往來如梭,但河面秩序卻井然,還可偶見官吏對貨船進行查檢。水上通行與陸路不同,船只在水上相遇,回避的空間狹小,若不單獨制定交通規(guī)則,很容易出現(xiàn)船只碰撞的現(xiàn)象。為此,早在唐律中就專門制定了諸如“上避下”(上水船避下水船)的一系列水上通行規(guī)則,而這樣的規(guī)則延續(xù)到清代,自然使這時的水路商埠受益不少。供圖/遼寧省博物館
據(jù)19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姓氏考略》載,唐時宰相竇懷貞與太平公主謀逆,敗后投水自殺,公主后將遺腹子改姓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毒。美國亞洲學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68年發(fā)行的《臺灣人口姓氏分布》載,臺灣省南投、臺南、臺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人。江蘇武進也仍有此姓人。
這是一個適宜于修道的僻靜之地,北京房山區(qū)的十字寺,原本是遼代佛寺,到了元代則成為景教十字寺?,F(xiàn)在,它的整體建筑已不復存在,但地貌仍保持原來的樣子。寺中這塊“敕賜十字寺碑”上,也出現(xiàn)龍和十字架的紋飾,體現(xiàn)了基督教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攝影/王凱
攝影 / 王凱
一本小人書,幾個孩子搶著看——小人書曾構建了上個世紀好幾代人的精神家園。一本本長方形的小畫冊,為人們的童年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樂趣,也讓大家學到很多知識,很多人讀書都是從讀小人書開始的。你呢?攝影/胡武功
攝影 / 胡武功
《漢書·烏桓傳》載,漢靈帝時,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東胡的一支烏桓有首領名“難樓”。此為史料中“難”姓人的實證。今天有研究人員在河南發(fā)現(xiàn)難姓村落。但難姓人的分布極可能僅此村落了。
夏禹后裔“有男氏”之后,以“男”為姓。唐武則天時定州(今河北定州)將領名男在貴。此人被記錄在宋代《古今姓氏書辯證》上。今天山西平陸、四川成都、湖北武漢、河南潢川還有男姓人。
伏羲氏是中華姓氏文化的始祖。2008年3月9日,公祭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炎黃子孫”匯聚于此祭拜祖先。圖中可見人們尋根的熱情。攝影/王頌
攝影 / 王頌
蓮花雖生于污泥中,綻開于水面卻一塵不染,自然清新,所以古往今來,多以此喻人之品質高潔。攝影/Herbert Kehrer
圖為年輕人扮成動漫中的形象走在節(jié)日的游行隊伍中。
開窯取磚時,窯場所有人心里都會充盈著豐收的喜悅。圖中可以看出,窯內(nèi)磚塊的碼放錯落有致、極其講究。行話說,“三分燒、七分碼”,只有該稀疏的稀疏,該密集的密集,擺成合理的樣式,碼至適合的高度,才能使每一塊磚受熱均勻,達到理想的硬度。如果碼放得不好,即使燒窯師傅技術再高也燒不出好磚,有時甚至一窯磚都可能被廢掉。
電影劇照
小人書
被整容的新版《三國演義》
繪畫技術精湛的老版《三國演義》
《王先生·家產(chǎn)糾紛》
攝影/代澤均
攝影 / 代澤均
漫畫家張樂平的連環(huán)漫畫《三毛》系列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宜。作品采取國畫加鐵線雙鉤的素描法畫就,且布局黑白相間、疏密適當。三毛頭上三根頭發(fā)的特征性細節(jié)描寫,更是其神來之筆。
圖為年輕人扮演網(wǎng)絡游戲中的人物造型。深受日韓動漫影響的年輕人對這種形象很是熱衷,它夸張、怪誕的表現(xiàn)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