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漢陽造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2年第01期

圖中這支漢陽造,是湖北槍炮廠1938年5月生產的。隨著日軍逼近武漢外圍的馬當防線,1938年6月28日,湖北槍炮廠開始向西大搬遷,遷至重慶后,兵工署就把湖北槍炮廠的槍廠劃給21廠(原金陵兵工廠),“漢陽造”遂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圖中這支漢陽造,正是槍廠工人冒著日軍炮火,在遷廠前夕所制造,可以說是末代“漢陽造”。它見證了中國軍民浴血抗敵的英勇。與最初的漢陽造相比,晚期漢陽造外形上已有幾處變化,它吸收了毛瑟槍的優(yōu)點,比如說直立標尺改成弧形標尺。更難得的是,圖中這支漢陽造上的零件全部對號,品相非常好。
從步槍發(fā)展史上來看,漢陽造屬于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彈倉式步槍。彈倉式步槍在清末被稱為“連發(fā)快槍”,因為它無需從槍外部一發(fā)一發(fā)地裝彈,而是依靠槍內的小倉庫——彈倉存貯彈藥,用手扳動槍栓即可重新上膛給彈,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fā)步槍(毛瑟1871式屬于此列)快。使用時,射手先拔槍栓向上轉動90度,然后向后拉槍栓,把前一發(fā)子彈的彈殼退出,再往槍膛里裝一發(fā)子彈,接著往前推槍栓,槍栓帶動槍機在向前運動中把子彈推入槍膛,再向下轉動槍栓90度,完成閉鎖。熟練的射手一分鐘可以打20發(fā)彈。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