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歷史·格物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9年第02期

國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之一
馬球唐代貴族的驚險游戲
郊外山谷中,五位勇士策馬飛馳。他們頭戴幞頭、足蹬黑靴,身穿各色窄袖袍,左手握韁,右手持杖,或反手擊球,或回身看球,或驅(qū)馬揚鞭向前搶球,氣氛熱烈。五人身后是一組騎馬駐足的列隊,似正圍觀球場形勢。遠處崇山峻嶺之間,還有兩位騎手正奔向球場,前者已入山谷,只露上身和半個馬身,后者著淡綠色袍,紅色翻領,身下的棗紅馬四蹄騰空。這是1971年在陜西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墓道西側發(fā)現(xiàn)的一組唐代壁畫。李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詩人王勃曾經(jīng)做過他的侍讀。
圖中之球為馬球,也叫波羅球,其英文Polo據(jù)說源于藏語pulu(“球”)的音譯,在唐代多稱“打球”或“擊鞠”。一般認為它源于波斯,經(jīng)中亞傳至中國。球、杖、馬是馬球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球體大小如拳,多用輕而有韌性的皮料制成,有的也用木料,表面彩繪花紋;球杖是木制的,杖頭形如初月,有點類似今天曲棍球的球杖。射門準確度與球杖息息相關,為此,唐朝時還出現(xiàn)了以精制球杖為生的匠人;馬是這一運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比賽開始前,人們會為馬做好充分的保護措施,正如這幅壁畫上所描繪的那樣,為防止馬在高速奔跑時尾部纏繞,會將馬尾打結編擰。馬的小腿上纏著繃帶護腿,以防被擊中關節(jié)。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