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粉 胭脂淚

胭脂的地盤
今天的腮紅大多涂抹于面頰兩側,但唐時,胭脂的面積一度幾乎占據了大部分臉頰。從圖中的唐代陶仕女彩繪俑,即可看出。大概也唯有如此,淚水才會帶走紅色脂粉吧。攝影/吳西羽
今天的腮紅大多涂抹于面頰兩側,但唐時,胭脂的面積一度幾乎占據了大部分臉頰。從圖中的唐代陶仕女彩繪俑,即可看出。大概也唯有如此,淚水才會帶走紅色脂粉吧。攝影/吳西羽
在昨日的中國,曾經有一種表達愛意的獨特途徑,那就是“寄淚”。傳統(tǒng)生活中,不管愛得多么熱烈,也很難直白地傾吐心思,但是,生命的熱情并不肯就此被徹底壓制,多情男女便調動心思,開辟出種種委婉但動人的幽徑,以傳遞戀情,甚至日常所用的化妝品,也能成為沖破障礙的武器,由特定的化妝方法,而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浪漫。
今天,已經少有人注意,在宋代皇都風月主人編著的小說集《綠窗新話》中收錄的《灼灼染淚寄裴質》,但在唐宋時代,這個故事曾流行一時。其大致情節(jié)為,唐末時,四川成都有位色藝雙全的藝伎灼灼,她能歌善舞,更因美麗名動一時。在一次宴會上,灼灼偶然與御史裴質相遇,彼此一見鐘情,可惜此后便兩地分隔,再無見面的機會。思念讓灼灼“以軟綃多聚紅淚,密寄”與裴質。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