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跏思惟坐像
半跏坐是具有特殊宗教含義的坐式,表示思惟。出現(xiàn)在彌勒造像上,代表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思考眾生。七世紀間,日本與朝鮮半島曾制作出許多半跏坐彌勒菩薩像,明顯受到我國影響。左圖為日本京都市廣靈寺供奉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供圖/TPG
彌勒的多張面孔
雷神如何發(fā)聲?
隆隆的雷聲,曾被古人認為是天神在擊鼓。右圖為明萬歷《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中的雷神,周身環(huán)繞著一圈鼓,雷神手執(zhí)三根鼓槌,一旦開打,人間便是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正因如此,古代的許多祈雨儀式中都以鼓作為重要道具。
供圖/緣紫舞提供/fotoe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重裝飾的“金銀平脫琴”
這是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金銀平脫琴。唐代古琴大多比較質(zhì)樸,但這張琴卻是個例外,制作精美華麗,紋飾細膩流暢,是唐代金銀平脫器中的佼佼者。從放大的局部,可見正面項部的錦紋方格,內(nèi)有三人,分別在彈阮、撫琴、飲酒,周有樹竹及飛天,花草、禽鳥、云氣點綴其間,方寸之間,是一個優(yōu)雅脫俗的世界。
供圖/揚眉
琴之道,人之道
編磬聲悠揚
編磬常與編鐘合奏,是先秦時期演奏雅樂時使用的重要樂器。曾侯乙編磬出土時位于中室北壁附近,坐北朝南。磬架由青銅制龍首、鶴身怪獸等構(gòu)成,而磬片多數(shù)已經(jīng)斷裂殘損。經(jīng)復原研究顯示,磬片由大理石或石灰石磨制,分上下兩層懸掛于橫梁上,音色清脆明亮。圖為復原后的曾侯乙編磬。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天人“橋梁”
這是一面唐代的真子飛霜鏡。圖案左側(cè)有一人在專注撫琴。中間荷葉上爬著一只象征長壽的烏龜,右側(cè)樹下有一鳳凰正在伸爪展翅,上方有一輪明月從山中升起,下面一仙鶴展翅高飛。彈琴者位于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中彈奏,體現(xiàn)著琴的自然之道,而溝通天人的琴聲,似乎把自然界最高貴和神秘的生靈都給感動了。
供圖/揚眉
琴之道,人之道
之后禪畫東傳,成為日本繪畫的一大宗派。圖為日本江戶時代,風外慧薰所繪《布袋和尚指月圖》?!爸冈隆敝f,出自禪宗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后世多以指月,警示對文字、名相的執(zhí)著(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彌勒的多張面孔
箏妓娛人
這是五代時期南唐周文矩所繪《合樂圖卷》局部,描繪的是皇室貴族在庭院里欣賞女樂演奏的情景。圖中的箏手,混雜在由琵琶、豎箜篌、笙、橫笛等組成的龐大樂隊中。在古代中國,古箏多用于表演場合,且多為合奏形式,而演奏古箏的人物,也以圖中這樣身份卑微的箏妓為代表。
供圖/周文矩/FOTOE
箏:俗樂總有新聲
龔賢(1618-1689年)
明末清初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作品不拘古法,被后人奉為一代獨創(chuàng)主義大師。
月之語
以琴會友
這是清代葉芳林所繪《九日行庵文宴圖》。在這場雅集中,文人們飲茶、賞畫、彈琴,逍遙自在。在古代文人的雅集中,古琴一般是不可少的,人們以琴彰顯格調(diào),交流心聲,共同品味琴中傳承千年的圣人之道與山水之樂。
供圖/揚眉
琴之道,人之道
法天象地的秦琵琶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西魏壁畫(?攝影/動脈影)中,有持阮飛天的形象,阮、阮咸,也即漢代流行的秦琵琶、秦漢子,據(jù)說這是一種可以縱馬彈奏的樂器,卻在造型規(guī)制上,帶著“四時、五行”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古樂流行
國家體育館內(nèi),正在進行千人古箏齊奏,場面十分壯觀,這是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jié)的一幕。由于樂音動人,常變常新,又易學易彈,古老的箏廣受現(xiàn)代人歡迎,成為最為普及的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之一。
供圖/視覺中國
箏:俗樂總有新聲
樂器中的“力量擔當”
圖為清代堂鼓,以牛皮為鼓面,可用于戲曲伴奏和器樂表演。鼓聲雄渾,是眾多樂器中的力量擔當,故戲曲中項羽、張飛、林沖等武將出場時,常常伴隨鼓聲,以表現(xiàn)角色的氣勢?!扒赝跗脐嚇贰薄笆媛穹钡让枋鰬?zhàn)爭景象的樂曲,也少不了以鼓聲渲染氣氛。
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技法王者
許多人因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而愛上了琵琶。琵琶女輕攏慢捻抹復挑,便能以聲傳情,說盡心中無限事,這是因為琵琶女具有高超的彈奏技藝,也因為琵琶這種樂器,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描繪性,聆聽起來猶如身臨其境,所以琵琶被譽為民樂中表現(xiàn)力最為豐富的樂器。右圖為明代畫家郭詡所繪《琵琶行》圖軸。
供圖/視覺中國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唐風”日本箏
8世紀初,中國唐代流行的十三弦箏傳入日本,逐漸發(fā)展出被稱為日本箏的koto。相比中國箏,日本箏的音色更顯清脆,余音較短。上圖即是穿著和服演奏koto的日本女性(供圖/視覺中國)。
箏:俗樂總有新聲
春秋建鼓
以春秋時期青銅鼓座為基礎復原的建鼓,當時的戰(zhàn)鼓與此很相似。供圖/樊甲山/FOTOE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楚王熊章
位于編鐘下層中間,通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上有銘文31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陽,其永持用享?!奔垂?43年,楚惠王為曾侯乙作宗廟祭器。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陶淵明與“無弦琴”
下圖是明代尤求所繪的陶淵明與其膝上的無弦琴。東晉詩人陶淵明與友朋聚會時,喜歡彈無弦無徽的素琴,這是受到道家“大音希聲”音樂觀念的影響,也就是說,最大最美的聲音,最符合道的聲音,是無聲之音。
供圖/FOTOE
琴之道,人之道
琵琶千年哪些變?
當四弦曲項和五弦直項的兩種撥彈樂器走入中國后,很快便喧賓奪主,共同得到了“琵琶”的命名權。之后它們相互借鑒、融合,并被不斷改造,從彈奏手法、琴體造型和結(jié)構(gòu)都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使琵琶的演奏技法得到空前發(fā)展。下圖左列的文字列舉了這些變化的幾個方面。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十弦琴
曾侯乙墓出土的素漆十弦琴,以整木雕琢而成,分成音箱和尾板兩個部分。底板可以活動,上有一個小凹槽,里面存放了4枚琴軫。此琴文獻未載,被研究者視為傳統(tǒng)古琴早期的南方形態(tài)。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戰(zhàn)國懸鼓 (據(jù)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復原)
由于建鼓型的戰(zhàn)鼓體型較大,設在狹小的戰(zhàn)車上會妨礙將士動作,因此大約在戰(zhàn)國時期改為懸鼓,省去了笨重的鼓座。
供圖/視覺中國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均鐘定樂律
上圖為曾侯乙墓出土彩漆五弦器,由整木雕成,器型狹長,器身中空為音箱,繪有鳳鳥等紋飾。原張有五弦,出土時弦已腐朽佚失。據(jù)學者考證,該器是古代校對音高的儀器“均鐘”,并非應用于實際演奏的樂器。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地圖展示了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列舉的名茶產(chǎn)區(qū)和上、中等茶葉產(chǎn)地,以及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列舉的陸羽品評的天下二十名泉。從中可以看出,唐代名茶、名泉的分布比較相近,而且大多位于長江流域。這說明,茶與泉的關系十分密切,好茶還需好水烹。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唐琴:最早的傳世古琴
目前傳世古琴最早的為唐琴,右圖四琴即故宮所藏唐琴。唐代古琴樣式已豐富多樣,其主要差別,在琴額、頸部和腰部、尾部的線條造型不同。在底板上還刻有一些精簡優(yōu)雅的文字,稱為“琴銘”。從“大圣遺音”被放大的局部來看,上面遍布小裂紋,叫做“斷紋”。一張琴,隨著歲月的流逝,再加上琴人的彈奏振動,漆面就會出現(xiàn)斷紋。斷紋會給人以古老的歲月感,增加琴的美觀度,而且有斷紋的琴聲音火氣小,通透松沉。
琴之道,人之道
琵琶多姿
在文化激烈交融碰撞的南北朝與隋唐時期,西來樂器琵琶也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琵琶的形象散落在洞窟各個角落,有如百變神女般令人眼花繚亂。共鳴箱有半長梨形,也有半圓梨形的,弦有四根也有五根的,頸部有曲項也有直項的……最獨特的是第220窟內(nèi),一只音箱呈扁梅花狀的花邊阮,一說曲項琵琶,為歷史記載所未見。這可能出于畫師的藝術構(gòu)想,也可能是樂器改革的試驗品。圖為榆林窟第25窟 中唐壁畫曲項琵琶 攝影/動脈影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坐地而彈的伽倻琴
伽倻琴產(chǎn)生于公元6世紀朝鮮半島新羅南方的伽倻國,傳說是由伽倻國國王仿中國箏而制的,現(xiàn)在則是韓國和朝鮮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圖中是身著朝鮮傳統(tǒng)服飾的女子正在彈奏伽倻琴。琴制和古箏類似,不過可以坐在地上彈,而且不用戴指甲演奏。
供圖/視覺中國
箏:俗樂總有新聲
鼓中有天地
圖為貴州鎮(zhèn)寧自治縣“竹王節(jié)”上的苗族銅鼓表演。青銅時代的銅鼓,大多在中心鑄有太陽的形象,周邊有蛙、鳥、云氣、羽人等紋樣,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如今,銅鼓文化在西南苗、壯、瑤、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有遺存。
供圖/視覺中國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篪 橫吹單管樂器,兩端封閉,吹奏孔和指孔不在一個平面上。曾侯乙竹篪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2件竹篪,有一個出音孔、一個吹孔和五個指孔,可演奏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一個變化音。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上池水,半天河
圖為夏季荷葉上的露水(供圖/視覺中國)。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雁柱調(diào)音,義甲撥弦
圖是古箏的“碼子”,它不僅能傳振,而且可以左右移動,從而改變琴弦音高。由于“碼子”形成的拋物線頗似雁形,又稱雁柱,常與離別、相思等情聯(lián)系在一起。古箏用義甲撥弦。
箏:俗樂總有新聲
排簫
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吹奏樂器。曾侯乙墓的2件排簫出土于中室,由苦竹稈制成,全身以黑漆為地,用朱紅色的線條描出陶紋和三角雷紋。尺寸略有差別,均為13根管,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排簫。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山清,則水秀
山泉水,經(jīng)過大山的滋養(yǎng)和砂石的過濾,既潔凈,又富有活性和礦物質(zhì),口感鮮爽。古人認為,山越高大奇秀,泉水的品質(zhì)也更佳。陸羽《茶經(jīng)》將山泉水列為上等的宜茶之水,品質(zhì)比江水、井水都好。
供圖/視覺中國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東周獸面紋青銅鉦(陜西韓城市出土)
建鼓型戰(zhàn)鼓改為懸鼓后,鼓座無存,原本安插在鼓座上的鉦也改為握在手里敲打,鉦柄也隨之從空心變?yōu)閷嵭摹?供圖/視覺中國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建鼓助樂舞
建鼓為以柱貫之,立起來敲擊的鼓。戰(zhàn)國時期銅器紋飾和漢代畫像石中,均有敲擊建鼓的圖像。曾侯乙墓建鼓是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建鼓實物,出土時僅存鼓腔、貫柱和鑄造精美的青銅鼓座。圖為復原后的曾侯乙建鼓,其鼓座為出土的原件。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泉從天落
圖為雨中的南方山村。古代的空氣幾乎沒有污染,因此雨水的水質(zhì)潔凈,在檐下用甕接取,即可烹茶。從天而降的雨水,又有“天泉”之稱,讓茶客產(chǎn)生置身天界的遐思?!都t樓夢》中的妙玉,就曾用“舊年蠲的雨水”招待客人。
供圖/視覺中國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文武雙全之“彈”
琵琶之名,起于“批”和“把”兩種演奏手法,似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它后世發(fā)展的道路。如今的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僅基本的演奏指法就有幾十種。傳統(tǒng)琵琶曲有文武曲之分,演奏武曲時氣勢雄偉,演奏文曲時則沉靜細膩,這都由不同手法演繹得來。上面的示意圖以文中兩首琵琶曲為例,來看琵琶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圖為日本箏(koto)的義甲(供圖/QUANJING),中國箏的義甲呈橢圓形,有尖頂,多用玳?;蛩芰现瞥?,佩戴于四指上,后者則呈長方形,多用樹脂制成,僅佩戴三指。攝影/侯雨杉
箏:俗樂總有新聲
鼓聲可通天
雄健的鼓聲,被認為有驅(qū)妖鎮(zhèn)邪、溝通天人的作用,因此常常被用于宗教儀式。圖為西藏三江地區(qū)佛教僧人,用曲柄鼓槌敲擊法鼓,作為誦經(jīng)的伴奏;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銅鐘證禮樂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fā)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的編鐘和其他音樂文物,印證了先秦時代的禮樂文化。編鐘采用多種工藝鑄造、裝飾,鐘上銘文則系統(tǒng)記載了當時的音樂理論。圖為組成曾侯乙編鐘的四種不同類型的鐘,分別是無枚甬鐘、短枚甬鐘、長枚甬鐘和鈕鐘。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一縷山泉,千年茶客
從唐宋的點茶法到明清的撮泡法,從末茶到散茶,茶的口味、茶具的審美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古往今來的茶客對宜茶之水的追求。水,因其至清、至靜、至簡而得長久,上善若水,亦是茶中之道。
繪畫/花花醬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21弦現(xiàn)代箏
圖中的古箏身長163厘米,有弦21根,弦絲懸于木板音箱之上,由排排箏柱架起。前端微隆似山,余尾綿長如河。這樣的21弦古箏,正是今日最流行的樣式。箏首箏尾之處,還有精描細刻的裝飾花紋,讓箏體顯得愈發(fā)華麗可觀。
攝影/侯雨杉
圖為明代《金石昆蟲草木狀》中的“井華水”(供圖/FOTOE)。井水是泉中之下品,明代屠隆說:“井水,脈暗而性滯,味咸而色濁,有妨茗氣。”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看,井水在地層中溶解了較多礦物質(zhì),含鹽量較大,而且活性不佳,容易發(fā)生污染。不過,若水井遠離城市、汲用頻繁,也有可能水質(zhì)上佳,元代洪希文有詩句曰:“莆中苦茶出土產(chǎn),鄉(xiāng)味自汲井水煎?!?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變得更“性靈”
琵琶這種樂器,歷經(jīng)千年演化,度過了中西交融的劇變期,逐漸成為一件典型的中國樂器,音域變得更寬,技巧變得更多,下一步還能怎么變?琵琶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開拓出了紛繁的演奏流派,大致可分南北兩支:北派運用義甲,擅長金戈鐵馬的演奏,南多不用,風格變化多端。流派的發(fā)展,為琵琶注入了更多的個性與靈氣。右圖江南園林里的現(xiàn)代琵琶就透出一種南方流派的溫婉氣質(zhì)。
供圖/臨溪攝影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羅漢的雅事
圖為南宋《五百羅漢圖》局部,描繪了修為高深的羅漢在山間舉行茶事的情景。圖左上方的一名侍者正在用竹筒汲山泉水,圖下方的兩人在碾茶、生火。正應了蘇軾的詩句:活水還需活火烹。為了嘗一口鮮爽的泉水,羅漢們將茶事的場所直接搬到了山里,而這種雅事在文人中更是蔚然成風。在古代的山水畫中,常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鶴骨為笛
與較為常見的猛禽骨笛不同,賈湖骨笛的骨頭來自丹頂鶴的尺骨,正如右圖所描繪的,將尺骨鋸掉兩端的骨關節(jié),而后在骨身上開鑿五至八個不等的孔眼,即為賈湖骨笛(繪畫/Debby)。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從上圖中放大的一架17世紀日本箏(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局部可看出,日本箏只有13弦,依舊保留著唐箏的遺韻。
圖描繪的是古人收取秋露水的情景(供圖/FOTOE)。《本草綱目》認為,黎明破曉前的秋露水能“愈百病,止消渴”,柏葉上的露水能明目,百花上的露水能美容潤膚?!侗静菥V目》中還有“上池水,半天河”的說法,天河,指來自天上之水;上池水,亦指未沾及地面的水,即如草木上的露水。古人認為,這種水承于空中,水質(zhì)潔凈,除了有治病的奇效外,也十分宜茶。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圖為現(xiàn)代薩滿宗教儀式(供圖/視覺中國),這一古老宗教曾經(jīng)占據(jù)新石器時代先民的宗教生活。薩滿是巫師的意思。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未聞其聲,先見其美
圖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明代木質(zhì)琵琶,這把琵琶的背影,令人十分驚艷。它的背板由110多片龜甲形象牙雕飾拼接而成,每個小片中都雕刻著花鳥、人物等傳統(tǒng)圖案,骨雕琴頸的圖案則為淺刻,顯出層次感。木質(zhì)蝴蝶形狀的琴頭同樣精巧別致,充滿吉祥寓意。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鷹骨笛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現(xiàn)代
供圖/視覺中國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圖中用于示意的秦琵琶,為日本正倉院藏螺鈿紫檀阮咸復制品(供圖/QUANJING)。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井水不宜茶
上圖為四川龍華古鎮(zhèn)龍泉井(供圖/QUANJING)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產(chǎn)翁”習俗,直到近代還存在于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中。這是清代《黔省諸苗全圖》中男人在家坐月子的畫面。丈夫抱著乳兒坐于屋內(nèi),而剛剛產(chǎn)子的妻子,卻要外出耕作,并措食以供丈夫食用,以至于“日無暇刻”。
供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古代的非?!澳贪帧?/h2>
白雪覆梅更添香
圖為明代《金石昆蟲草木狀》中的“臘雪”圖(供圖/FOTOE),雪水的水質(zhì)最輕,畫中人正在收集臘月之雪,貯藏在陶甕里,可用于烹茶。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反彈酷玩
歷史上的琵琶彈奏出現(xiàn)過橫抱、豎抱和斜抱等各種姿勢,但敦煌壁畫中給出的“反彈”姿勢更搶眼。反彈琵琶實際上是“載樂載舞”的一種形式,把高超的彈奏技藝和絕妙的舞蹈本領融為一體,甚至成為了大唐樂舞文化的最美符號。圖為莫高窟第112窟中唐壁畫反彈琵琶
供圖/FOTOE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对娊?jīng)·衛(wèi)風·芄蘭》
芄蘭
“簫”們是怎樣吹響的
有一種“年簫月笛”的說法,意指簫的吹奏很難,而尺八更有“搖頭三年”之說。圖中對比了尺八、南簫和洞簫的區(qū)別,尺八簫是一個向外的斜向切口,而南簫的斜口則是向內(nèi)的,洞簫的吹口利用了竹節(jié)結(jié)構(gòu),呈半封閉狀,開口為U字形,更利于送氣。從圖中吹法示意圖中可見,只要掌握“嗚”和“呼”兩個字的讀法,就能輕松吹響一支簫了。
簫笛縱橫之間
水,不止是H2O
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水者,茶之體?!彼肿?,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gòu)成,無色無形無味,遍布地表。但茶客為了尋一杯心儀的好水,可以翻山越嶺,踏破鐵鞋。因為在茶客的杯里,水有溫度,有性情,蘊含了人間至味。人體的含水量約是七成——喝什么樣的水,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供圖/視覺中國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骨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距今7200-6200年
攝影/拿破破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圖為明代《金石昆蟲草木狀》中的“石床”(供圖/FOTOE),即鐘乳滴下后凝積成的石筍。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巫術儀式中的笛
骨笛既非純粹的娛樂樂器,也非一般人可以持有。出土了賈湖骨笛的墓葬中,另外一件器物尤其突出,以龜甲和石子制成的搖響器(供圖/聶鳴/FOTOE)。這些器物仿佛能復原一個場景:巫術儀式中,先民圍繞篝火,奏樂起舞,搖響龜甲,巫師吹起骨笛,試圖以音樂溝通神靈。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撥”若風雨
圖中這尊唐代彩繪陶樂女俑,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樂俑懷中橫抱的琵琶已經(jīng)殘缺,但其右手以“撥子”彈奏琵琶的姿態(tài),被生動形象地保存了下來。唐代演奏琵琶一般不直接用手指觸弦,而是使用一種長柄扇面的工具,這就是撥子。使用撥子彈奏出的聲音剛勁有力,被形容為“撥若風雨”,但與手指彈奏相比,則少了幾分靈性。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植物小百科
蘿藦 夾竹桃科 蘿藦屬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
形態(tài)特征
蘿藦,長達8米,具乳汁。莖圓柱狀,表面淡綠,幼時密被短柔毛,老時被毛漸脫落。葉膜質(zhì),卵狀心形,葉面綠色,葉背粉綠色,兩面無毛。
別名
芄蘭、奶漿藤、雀瓢、老鴰瓢、婆婆針線包等。
花期果期
花期7-8月,果期9-12月。
生長習性
產(chǎn)于我國南北多省及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生長于林邊荒地、山腳、河邊、路旁灌木叢中,莖皮可造人造棉。
芄蘭
法器和武器
尺八在日本流傳期間,曾主要作為日本名寺普化寺虛無僧的法器。這些頭戴“天蓋”帽的奇裝僧人,經(jīng)??诖党甙怂奶幓?。同時,他們又禁止民間吹奏“尺八”。后來,日本浪人不受約束,還以“尺八”包上鐵頭作為武器,尺八也得以就此流傳開來。
供圖/視覺中國
簫笛縱橫之間
這是一場唐代宮廷小型燕樂的復原表演,其中能看到許多早已失傳的唐代樂器的身影,修長的十三弦箏,美麗的曲項琵琶,音色多姿的五弦琵琶,清脆的方響,古樸的橫笛……在畫面中無聲地彈奏著千年前的古調(diào)。唐代禮樂復原組,通過傳世古譜進行復原,讓唐代燕樂的風貌重新回歸。
攝影/王凱
骨哨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
距今8000-7000年
供圖/楊興斌/FOTOE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二胡各部位有什么講究?
從奚琴、胡琴到二胡,千百年來,這種拉弦樂器的形制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諸多衍變。圖中這件19世紀的二胡,琴桿上不見固定琴弦的千斤,但基本形制已與現(xiàn)代二胡無異。因制作材料和各部件比例尺寸不同,現(xiàn)代二胡有不少“同族兄弟”,諸如京胡、高胡、板胡、墜胡,等等。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二胡 化胡而入俗
簫管排排列
史籍記載,早在虞舜時代就出現(xiàn)過一種“箾韶”樂舞,使用“簫”來演奏。這個簫指的不是如今的單管簫,而是歷史悠久的排簫,吹奏時模仿風的聲音,非常肅穆。上圖為甘肅榆林窟第25窟中唐壁畫里的排簫,它由多管簫按次序編排而成,每管一音,無側(cè)孔,音色典雅,充滿古韻(攝影/動脈影)。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長葛骨哨
河南長葛縣裴李崗文化遺址
距今8700-6800年
供圖/楊興斌/FOTOE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不鼓自鳴
莫高窟第321窟開鑿于初唐,北壁繪有一鋪《阿彌陀經(jīng)變》。畫面上部以深藍色背景象征凈土天際,其中化佛、飛天與樓閣之間,繪有各種樂器,器身系有飄帶,飄帶迎風飄逸,以表現(xiàn)樂器飛翔天際,不鼓自鳴的動態(tài),這類圖像我們稱之為“天樂”,其形態(tài)即“不鼓自鳴”。
天樂,是佛教中的“天界”之樂,在敦煌壁畫中極具特點。依佛教文獻,最初的天樂由天龍八部以及天女演奏。后來,為宣揚佛法的神通,天樂開始演變出所謂自翔于天、自發(fā)妙音的神話。
關于“天樂”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在諸多佛教經(jīng)典中均有描述,如《佛說觀無量壽經(jīng)》:樓閣千萬,百寶合成。于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上圖中的壁畫即可見,天樂并無演奏主體存在,僅以單純樂器形式繪于經(jīng)變畫或窟頂四披,佛經(jīng)中描述天樂,一般以“樓閣兩邊”或“懸處虛空”作為其所在位置,在佛教語境中被呈現(xiàn)出妙音天降的效果。
另外,天樂可以包括各種樂器,即經(jīng)文所謂的“無量樂器”,而事實也是如此,唐代莫高窟出現(xiàn)在天樂中的樂器基本涵蓋文獻中記載的唐代各類樂器。關于天樂的演奏,一般認為是“不鼓自鳴”或“不奏擊而常鳴”,但通過文獻發(fā)現(xiàn)天樂應該存在演奏主體,只是這種演奏主體并非現(xiàn)實世界的人或佛教中的形象,而是“風”,如“清風鼓此樂器”“微風吹動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風吹萬道聲嘹亮”,風能夠使樂器產(chǎn)生各種妙音且樂器可以獨懸空中,這是佛教用于表現(xiàn)其佛法廣大以及渲染凈土世界美好的手段。
對于天樂在佛教中的作用,佛經(jīng)這樣描述:“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可見使天樂產(chǎn)生各種聲音,不是其最終目的,從根本上講,是要通過不鼓而自鳴的聲音,來產(chǎn)生皈依佛教的效果。通過對天樂圖像的審視,我們發(fā)現(xiàn),天樂將佛教賦予的特征,淋漓盡致地呈示在莫高窟壁畫中,并且與壁畫所表達的凈土思想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
敦煌壁畫里的樂隊
雅樂里的遺存
排簫從宋代以后便在民間絕跡,幾乎只存在于宮廷雅樂中。上圖為清代存世的雙翼鳳簫,通髹以朱,繪云龍,中以金書各管律名。這十六單管相聯(lián)組成鳳翼,堪稱最名副其實的“鳳簫”。
攝影/朱浩
簫笛縱橫之間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骨笛
內(nèi)蒙古赤峰市征集,新石器時代
供圖/楊興斌/FOTOE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左右對應成規(guī)模
敦煌莫高窟南區(qū)南段第二層的第220窟,建造于唐貞觀十六年(642年)??邇?nèi)北壁上,通壁繪有一鋪《藥師經(jīng)變》,其中有大型菩薩樂舞的場景,向我們展示了敦煌樂舞世界中,不同樂器組合演奏的“樂隊”形式。在北涼至西魏時期,敦煌樂隊排列初現(xiàn)端倪,最初以獨立演奏的形式出現(xiàn),即樂伎中間繪以舞伎,后又出現(xiàn)樂伎連續(xù)線性排列的形式。北周到隋代,“成雙”“對稱”結(jié)構(gòu)顯現(xiàn)出來,即樂隊往往成雙對稱排列,并分為相互對應的兩部分。到唐代以后,樂隊、樂伎的數(shù)量增多,排列形式也更加豐富。在第220窟壁畫上的菩薩伎樂樂隊中,可見這種形式變化,即菩薩樂伎分左、右兩部分,左側(cè)樂伎15身,右側(cè)樂伎13身,分坐于主尊身前舞伎兩側(cè)的方毯上,呈現(xiàn)出左右對應,樂器紛繁多樣的面貌。
敦煌壁畫里的樂隊
吹二胡的女人
拍攝于1959年10月,一名女演員將傳統(tǒng)弦樂器二胡改成了管樂器,在臺上“吹二胡”,慶祝新中國誕生十周年。
供圖/視覺中國
二胡 化胡而入俗
蘇丹的“燈塔”
圖中左側(cè)的建筑被稱為“minzah”,即“燈塔”。它并不高大,簡約的外觀甚至有點像四面圍墻的亭子,但這其實是蘇丹的居所。由12世紀阿爾穆瓦希德王朝第一任蘇丹阿卜杜勒·穆明所建,由16世紀薩阿德王朝擴建,幾百年來,蘇丹及其家人偶爾會來此居住?!盁羲鼻胺降娜斯ずL約200米,寬約150米,湖面下設有復雜的地下暗渠系統(tǒng),從馬拉喀什30公里外的北非最高山脈——阿特拉斯山引來泉水,灌溉四周的棕櫚樹、橄欖樹和果樹。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刻花鷹骨笛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20世紀下半葉
供圖/楊興斌/FOTOE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獨弦人不識
繪于榆林窟第15窟前室頂部的唐代壁畫中。這件樂器由飛天樂伎手持演奏,它有著鳳首造型的琴頭,琴頸修長呈弧形,與共鳴箱一體成型,共鳴箱外形似琵琶但略小。奇特的是,此樂器僅有一根琴弦,張于琴頭和共鳴箱之間。此樂器外形近似緬甸彎琴,但由于其琴弦僅有一根,造型獨特,且音樂史未見與之對應的實物或記載,因而學術界對該樂器至今未形成共識,通常被視為敦煌壁畫中的特異型樂器,可稱“鳳首彎琴”。
敦煌壁畫里的樂隊
彌勒大佛之路
為了迎合佛經(jīng)中彌勒降世的“大佛姿態(tài)”,在彌勒信仰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條奇妙的“彌勒大佛之路”。下圖所示,僅為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彌勒大佛。
參考文獻:(日)宮治昭《涅 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
彌勒的多張面孔
中國的小提琴
記載先秦諸子音樂理論的著述《禮記·樂記》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币魳肥切木w的寫照,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載體。作為中國“弦樂之王”,二胡音色細膩、近似人聲,極擅傳情,被西方人稱為是“中國的小提琴”。
供圖/視覺中國
二胡 化胡而入俗
誤入天方夜譚
庫圖比亞清真寺宣禮塔下,有摩洛哥最大的傳統(tǒng)市場——馬拉喀什的賈馬夫納廣場。它建造于12世紀,曾經(jīng)是公開處決叛逆者的場所,現(xiàn)如今時移世易,一到午后,這里便會成為雜耍藝人、音樂家、舞蛇人、占星師、說書者的自由舞臺,仿佛回到了《天方夜譚》里聲色歡愉的中世紀城鎮(zhèn)。到了晚上,賈馬夫納廣場又變成露天餐廳,食客熙來攘往,共享不眠之夜。2003年10月,賈馬夫納廣場的游藝活動被評定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chǎn)”。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三江依舊佛顏改
樂山大佛,正式名稱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開鑿于唐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90年。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匯處,背倚巍巍凌云山,面朝浩浩三江水。
因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大佛飽受侵蝕,風化、滲水等問題嚴重。歷史上也曾有過多次維修,而每次維修,都造成大佛外貌上的變化。時過境遷,轉(zhuǎn)眼千年,如今的大佛早已回不到最初的模樣。
供圖/視覺中國
彌勒的多張面孔
只是“悲樂之王”?
經(jīng)過近代音樂教育家劉天華改革后的二胡,已經(jīng)從伴奏樂器升級為獨奏樂器,但許多人對它依然有不少誤解,比如以為二胡只能用來演繹悲傷的情緒。它近似人聲的細膩音色,的確常常被用來模擬哭腔,但就像圖中旅日二胡演奏家陳敏所表現(xiàn)的那樣,活潑、明快、清新甚至喜慶的旋律,也是二胡曲目的常見橋段,演奏者既可怡然自得,亦可與他人共享歡暢。
二胡 化胡而入俗
橫豎有別
圖為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33窟中的“婆羅門奏樂圖(局部)”,描繪佛涅槃后,受到奏樂供養(yǎng)的場景。樂人身著“天竺”服飾,其演奏的樂器中,包括一支橫吹的“橫笛”和一支豎吹的“篳篥”(bì lì)。橫笛從伊朗經(jīng)印度傳入中國,此前中國并不流行將笛橫吹。篳篥雖為豎吹樂器,但實際起源于西域龜茲地區(qū),管內(nèi)有簧。漢至唐初,豎吹之長笛一直在中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攝影/動脈影
交腳倚坐像
北涼、北魏時期的彌勒造像,多為交腳與半跏像。其中交腳坐姿,源自犍陀羅,可能與游牧民的王者形象有關。交腳坐傳入中國后,成為彌勒的特有坐式,通常配合說法印,代表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為天人說法。左圖為敦煌石窟第275窟的交腳彌勒。
供圖/視覺中國
彌勒的多張面孔
鄉(xiāng)土中國的娛音
二胡是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民間傳統(tǒng)樂器,這大概與其前身——胡琴在明清兩代長期為戲曲伴奏的歷史不無關聯(lián)。直到今天,大江南北,市井鄉(xiāng)間,三五戲迷聚于一處,往往少不了以二胡伴奏助興。圖中這位民間演奏者,一邊拉響二胡,一邊縱情高唱,他飽滿的情緒,不僅感染了身后的孩子,也吸引了鏡頭外的我們。
供圖/視覺中國
二胡 化胡而入俗
圖為迄今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的骨排簫(供圖/視覺中國)。
簫笛縱橫之間
900年前的城門
圖中這座有著繁密雕花的建筑,為馬拉喀什19座城門中的阿格諾門,建造于12世紀阿爾穆瓦希德王朝時期,是通往皇家宮殿的入口。馬拉喀什在阿拉伯語中意為“紅色的”,因城墻皆以赭紅色巖石砌就故名。在阿格諾門的兩側(cè),至今仍可見舊城斑駁而蒼老的紅色石墻。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竹吟天籟
這支刻著“絲竹缺韻”字樣的竹笛,顯得格外素雅而有禪味。簫笛等中國吹管樂器多用竹制,颶風可以吹斷大樹,卻吹不折一根細竹,竹子不僅堅韌,還具有中空的管狀結(jié)構(gòu),是自然饋贈的,能發(fā)出天籟之音的樂器良材。
供圖/視覺中國
簫笛縱橫之間
散發(fā)香味的制高點
圖中至高點的所在地——庫圖比亞清真寺,是12世紀晚期阿爾穆瓦希德王朝蘇丹雅庫布·曼蘇爾為紀念擊敗西班牙人而建,其宣禮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個宣禮塔中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石制塔身剖面呈方形,高60多米,分上下五層,每層朝四面開設窗洞,塔身以壁畫、浮雕、馬賽克做裝飾,塔頂有三個大小金球,代表天界、地界和精神世界。據(jù)說建塔時在泥漿中加入了海量的名貴香料,使其散發(fā)出馥郁的芳香,故有“香塔”之稱。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布袋僧入禪畫
禪畫是中國畫獨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通常筆法簡約、意境耐人尋味。唐代禪僧以禪入畫,禪宗繪畫應運而生。宋代,禪畫進入高峰期。在人物題材的禪畫中,布袋和尚作為彌勒的化身,時常出現(xiàn)。圖為南宋梁楷所繪《布袋和尚圖》(供圖/梁楷/FOTOE)。
彌勒的多張面孔
祖?zhèn)鞯亩扑?圖拍攝于濟南雙忠祠街上的百年老店“杜記制琴鋪”。制琴師杜長江的爺爺當年就以制作胡琴為生,到了杜長江和弟弟杜文源這一輩,又繼承了家傳手藝。他制作的二胡遠近聞名,銷往全國各地。圖為制作琴皮和琴筒(下圖)的場景,琴皮一般使用蟒皮制作,為的是發(fā)音渾厚圓潤,共鳴較好,性能穩(wěn)定。
二胡 化胡而入俗
何處不聞笛
山村、杏花、旅人、竹笛,共同構(gòu)成一幅和諧的圖畫。笛子的意向感,以及它所具的感染力,可以超越各種樂器,古代文人留下了海量的笛詩,可作見證。無論是邊塞豪情、離愁別緒,或者隱逸理想,都可以透過笛音,抒發(fā)胸臆(供圖/QUANJING)。
簫笛縱橫之間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善跏趺坐像
隋唐時的彌勒形象,多呈現(xiàn)雙腿下垂的倚坐姿態(tài),施無畏印或雙手撫膝。展現(xiàn)的是彌勒下生成佛度眾的形象。北魏以后,彌勒大佛全部為倚坐式坐姿出現(xiàn),反映出南北朝之后,彌勒下生信仰的盛行。右圖為唐代漢白玉彌勒佛坐像。
供圖/視覺中國
彌勒的多張面孔
漢代笛子這樣吹
這位樂人手執(zhí)長笛、雙目微閉,正在抿口送氣,臉上的笑意似乎是為笛聲所陶醉。這是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東漢陶吹笛俑,其所執(zhí)長笛的吹口和長度,都與東漢《長笛賦》中描述一致。它雖然名為“笛”,其實卻是當今“簫”的前身。
供圖/FOTOE
簫笛縱橫之間
地理位置
位于摩洛哥西南部阿特拉斯山腳下,分阿拉伯人聚居的舊城和現(xiàn)代化新城。與卡薩布蘭卡、日內(nèi)瓦、倫敦、馬德里、巴黎等城市通車通航。屬半干旱氣候,冬季溫暖潮濕,夏季炎熱干燥。
世界遺產(chǎn)地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中世紀的回音
王旦
字/子明
籍貫/大名莘縣(今山東莘縣)
生卒年/957年~ 1017年
謚號/文正
皇家的賄賂
圖為裝飾金龍的笛子,一音三韻,音色動人(攝影/劉曉輝)。
簫笛縱橫之間
以及內(nèi)蒙古赤峰博物館館藏的遼墓壁畫(攝影/劉朔/FOTOE),畫面上可看到契丹人手執(zhí)長柄骨朵的情景。
與花無關,卻叫“骨朵”
圖為先秦時擊鼓樂舞的圖案,繪制在曾侯乙墓西室出土的彩漆木雕鴛鴦形盒腹部,反映了當時樂舞演出的情景。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上圖分別為首都博物館“大遼五京”展上的水晶骨朵(攝影/安洋)
與花無關,卻叫“骨朵”
臥鹿為鼓座
鹿是常見的古代紋飾,被賦予美好寓意,既是愛情的象征,又與“祿”諧音,代表榮華富貴。曾侯乙墓東室中出土了一只彩漆臥鹿,由整塊木料雕琢而成,全身髹黑漆,點綴水滴狀圓點,頭上插有真鹿角。臥鹿后背有一個插口,根據(jù)另一件外形相似的文物推斷,最初可能用來插小木鼓。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布袋和尚像
中國人熟悉的布袋和尚,是高僧形象的彌勒:他光頭,身負布袋。以“未來佛”身份,供奉于寺廟天王殿正中。近世,又常在他身邊塑造若干胖小孩,有“送子彌勒”之稱。圖為明代三彩彌勒菩薩坐像。
攝影/動脈影
了解一攢笙
笙的外形酷似一只鳳凰的側(cè)影,高低參差的笙管如同鳳翼,笙斗仿佛鳳身,笙嘴又如鳳頸、鳳頭。笙所吹出的聲音據(jù)說也是鳳鳴之聲。所以笙又被稱為鳳笙,是古代鳳文化的最好代表。
笙 有什么了不起?
以怪為食
怪物難纏,卻也有除怪的克星。在《山海經(jīng)》中有一個域民國,其國人常常以箭射“蜮”怪當做食物。上圖為清刻本《山海經(jīng)繪圖廣注》中的射域圖,其所射之怪像狐,歷史中“含沙射影”的蜮,還曾經(jīng)被想象成龜鱉、黃蛇、飛蟬、三腳蟾等版本。
鬼蜮的伎倆
藏傳彌勒:強巴佛
彌勒在藏傳佛教地區(qū)稱“強巴佛”。其主要標志是水瓶和佛塔。水瓶是彌勒婆羅門身份的象征。佛塔則代表解脫和歸宿,通常出現(xiàn)在彌勒的寶冠或發(fā)髻上,也有出現(xiàn)在手持蓮花上的情況。左頁圖為16世紀鎏金銅彌勒菩薩坐像(攝影/柳葉氘)?!稄浝諘娪洝肥且徊糠鸾涛膶W譯典,講述彌勒的生平事跡。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戲劇文學作品。小圖為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殘頁(供圖/孔蘭平/FOTOE)。
彌勒的多張面孔
來自水中的危險
傳說中有種長相怪異的甲蟲,專門躲在河岸湖濱,瞄準路人的影子噴出毒沙,被射中的人就會生瘡發(fā)病,行路客都懼怕它,可對這種暗箭傷人的方式,又防不勝防,就此留下了“含沙射影”的成語。在今人看來,這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但卻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繪畫/彭斯
鬼蜮的伎倆
圖為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的伎樂圖(局部,攝影/朱子浩),畫中出現(xiàn)的樂器有大鼓、腰鼓、笛簫等。鼓為群音之首,且類型繁多,從兩幅畫面中可以看出,鼓都處于樂隊中的主導的地位。
圖是一位琴人攜琴于青山之中(供圖/行者先生)。在山水之中彈琴,感受天人合一之道,是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
琴之道,人之道
四川地區(qū)早期佛教造像不斷被出土發(fā)現(xiàn),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搖錢樹佛像。圖為綿陽博物館藏東漢搖錢樹局部。據(jù)學者研究,綿陽搖錢樹造像部分已受印度犍陀羅造像的影響,表明佛教造像由印度傳入四川及長江流域。
供圖/視覺中國
聲音
群音之首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唐代壁畫中的伎樂圖(局部,攝影/張志剛),居中的鼓手演奏的是羯鼓,其右手邊和右后方還有兩人演奏毛員鼓。
紫檀拼貼仿“百衲”
除了面、底各為一塊整板外,還有一類琴,由許多條小木條膠合而成,稱為“百衲琴”,據(jù)考由唐人李勉創(chuàng)制,是為琴中的異制?!鞍亳摹背鲎苑鸺业摹鞍亳囊隆?,以各色碎布補綴而成。圖為明琴“峨眉松”,看似百衲琴,但實際上是將名貴的紫檀木片加工成形后,以包鑲之法拼貼于桐木琴胚之上,是一張仿百衲琴。
琴之道,人之道
圖為蘆山峁遺址航拍圖,可見多座大型建筑臺基。供圖/視覺中國
聲音
一種七收
彌勒下生故事發(fā)生在人間,后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將其描繪為理想國的模樣。彌勒經(jīng)變,則以圖畫形式,向世人具體展示了其中的種種美好。上圖為榆林窟第25窟北壁的彌勒經(jīng)變之“一種七收”,寫實的農(nóng)耕場面,詮釋了經(jīng)文中“用功甚少,所獲甚多”。
攝影/孫志軍
彌勒的多張面孔
圖為黑龍江佳木斯跳神的薩滿,一邊擊鼓一邊起舞。鼓既能送薩滿飛升于天,又能召回薩滿的神魂。
供圖/視覺中國
鼓:落入凡間的雷聲
圖是南宋《商山四皓圖》局部,描繪了秦末四位高士避亂隱居商山的故事。其中一位老者彈琴,另兩位專注傾聽。古琴是士人退隱山林時的良伴,而對知音彈琴,更是文人的一種理想。
攝影/朱子浩
迎彌勒
北京雍和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皇家寺院。清乾隆初年始,每年都要舉辦大愿祈禱法會,如今已經(jīng)成為北京城春節(jié)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大愿祈禱法會,又稱善愿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的重要節(jié)慶,其中有一項彌勒繞寺儀式。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一,由眾僧抬著彌勒菩薩像,環(huán)繞寺周巡行。意為接“未來佛”彌勒,到人間清邪除祟,使人間的每個角落都平安、潔凈。
供圖/視覺中國
彌勒的多張面孔
史前的鼓什么樣?
下圖為山西陶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鼓,距今四千多年,可能用于歌舞、祭祀。以陶土為腔,頂端蒙動物皮革,敲擊鼓面,鼓腔內(nèi)便產(chǎn)生共鳴,鼓聲更加雄壯悠長。攝影/安洋
圖為一支完整的賈湖骨笛(現(xiàn)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攝影/動脈影)
賈湖骨笛 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二胡的前世今生
研究表明,二胡可能吸收了本土樂器軋箏和胡人樂器奚琴的特征。上圖即是上世紀50年代為武安平調(diào)伴奏的軋箏,流行于河北、豫北及晉東南等地。
二胡 化胡而入俗
而以“奚琴”為名的樂器也至今仍在,比如圖中這件朝鮮族民間樂器,據(jù)說北京影戲和陜西同州梆子也使用奚琴伴奏。
攝影/劉曉輝
二胡 化胡而入俗
文人之琴,儒道互補
圖是宋代仲尼式古琴“萬壑松”。仲尼式是所有琴里最簡潔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xiàn)儒家的中庸風格。
琴之道,人之道
落霞與蕉葉
這兩類琴式,都是模擬自然事物,頗具文人的浪漫情懷。落霞式,即琴的兩側(cè)呈對稱的波浪曲線形,從細微的波浪曲線處理中,流現(xiàn)出晚霞沉落的豐富變幻之態(tài)。而蕉葉式身似芭蕉,琴首似蕉葉的葉柄向下彎曲,兩側(cè)似蕉葉的葉緣,向下略微翹曲,琴底則仿若蕉葉之莖。圖為明 落 霞式 “月明滄?!鼻?/p>
琴之道,人之道
這是明代宮中舊藏浙派徐門所傳古琴曲《秋鴻》圖譜冊,圖與譜的內(nèi)容、意境相關,是目前僅存的與圖畫結(jié)合的琴譜。
琴之道,人之道
唐人之箏
這是今人復原的唐人彈箏情景。根據(jù)史料復原的唐箏只有13弦,與今人常見的21弦不同,所以箏身也不如21弦箏寬。另外,箏頭箏尾的造型看起來較為方正,與今日常見的S型箏尾也不同。
攝影/王凱
斫琴有道
這是宋人臨摹的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局部,所繪人物有的在挖刨琴板,有的在制作部件,有的在造作琴弦等??梢娢簳x時期琴的制作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規(guī)范。琴面與琴底兩板清楚分明,這也說明當時琴的構(gòu)造,已是由挖薄中空的兩塊長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
琴之道,人之道
瑟
曾侯乙墓共出土12件瑟,7件位于中室,5件位于東室,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的瑟。以整塊梓木雕琢而成,全身繪有紋飾,內(nèi)部為中空的共鳴箱。瑟的尾部有4個凸起的“柱子”,是用來系弦的枘,這件瑟的音域可跨3個八度。
公元前五世紀的宮廷雅樂團
乳泉最宜茶
圖為重慶水洪洞中鐘乳石上的水滴(供圖/SOPHOTO),古人稱為“乳泉”,乳泉富含礦物質(zhì),清潔甘美,陸羽在《茶經(jīng)》中評價說,山中之水,以乳泉為最佳。在后世的文獻中,乳泉常常作為清洌佳泉水的代稱。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圖為落在梅花上的雪(供圖/SOPHOTO),經(jīng)過梅花的熏染,更添一股幽香,《紅樓夢》中的妙玉曾用珍藏的“梅花上的雪水”招待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
宜茶之水清靈寒澈是真香
與南簫和洞簫相比,尺八的穩(wěn)定性較低,所以最難吹響,必須如同下圖中那樣,調(diào)整好送氣角度,以最放松的姿態(tài),才能吹出純凈不帶雜音的天籟之聲。
供圖/行者先生
簫笛縱橫之間
芙蓉蟹
芙蓉蟹是粵菜里的名菜,以蟹粉為主料,蛋清為輔料,佐以高湯、米醋一齊炒熟,蓬松的一大盤,鮮香撲面。蟹肉白皙,狀如芙蓉,帶著濃郁的蟹味,將蟹粉的鮮美全部發(fā)揮了出來。
剝出蟹中鮮
釀蟹斗
粉從蟹中來,還回蟹中去。以螃蟹殼為容器,釀入新鮮蟹粉和豬肉混合成餡料,上面以一層打發(fā)的蛋清糊封口,經(jīng)過調(diào)味蒸制后,再在上面擺放一朵白蘿卜雕刻的菊花,用濃雞湯煨過,來比擬蟹黃。這樣擺上盤,宛如螃蟹剛剛揭開蓋子一樣。十分過癮。
剝出蟹中鮮
靖江湯包
江蘇靖江特色傳統(tǒng)名點靖江湯包,以皮薄如紙,外形飽滿著稱。碩大的包子所包的餡料,又是寶貴的蟹黃和新鮮的蟹肉,佐以原味雞湯,已十分誘人。而它的吃法也奇,需要“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喝湯”,這樣的蟹粉小吃,被贊為一絕。
剝出蟹中鮮
傳統(tǒng)取蟹黃與拆蟹粉
螃蟹好吃,但食蟹卻不方便。過去講究的人家,都是命人將蟹中的蟹黃、蟹膏和蟹肉拆取下來,再做成各種蟹粉美味來吃。梭子蟹與大閘蟹的拆法基本相同,要先將蟹捆綁或翻轉(zhuǎn)后蒸熟,再揭蓋挖黃和剔取蟹肉,蟹腿、蟹鉗中的肉則用簽子剜出,這樣得到的就是全蟹粉了。與想象不太一樣的是,傳統(tǒng)上拆蟹粉,只用簡單的工具(勺與簽子),即可高效完成。
剝出蟹中鮮
稀有的“嵇琴”
繪于榆林窟第10窟窟頂西披下沿,由飛天樂伎手持。在這幅西夏時期壁畫中,有件樂器琴頭卷曲,呈“?”形,無琴軸,琴身呈上下寬、中間窄的流線型,琴筒正下方有琴身延長出的突起。從圖像呈現(xiàn),尤其是樂伎的手持方式看來,這是一件拉弦樂器,具體應為至晚在唐代開始流傳的“奚琴”,宋、西夏時被稱為“嵇琴”。壁畫中的樂器繪制得十分完整和精美,是敦煌壁畫中極為難得的一幅嵇琴圖像。
敦煌壁畫里的樂隊
相無定相:彌勒造像的演變
彌勒造像,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而后隨彌勒信仰傳入中國。以下幾圖將著重介紹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彌勒形象。為更好的展示其演變過程,也將印度犍陀羅彌勒造像一并介紹。
圖為犍陀羅彌勒菩薩像
日本學者宮治昭將犍陀羅彌勒菩薩形象歸結(jié)為四方面特征:發(fā)型為束發(fā)式或圓髻式;左手持瓶;部分有右手掌心向內(nèi)印相;部分呈現(xiàn)青年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水瓶是犍陀羅彌勒菩薩的標志性特征之一。它象征著彌勒出生婆羅門。也有學者提出,所持非水瓶,而是香油壺。因水瓶造型與希臘的香油壺造型相近,加上彌勒菩薩具有彌賽亞性格(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受膏者”。圖為2-3世紀犍陀羅石雕彌勒菩薩。
攝影/動脈影
彌勒的多張面孔
兩千年前的戰(zhàn)鼓
圖為陜西咸陽地區(qū)的秦漢戰(zhàn)鼓表演,樂手的裝束、旗幟上的小篆“秦”字、鼓身的黑色,無不展示出濃烈的秦代風采。秦漢戰(zhàn)鼓,據(jù)說始由秦始皇的掌旗官傳到民間,至今兩千多年。從樂手們昂揚的狀態(tài),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威武的秦軍氣場。
攝影/張綺云
圖為這只琵琶的背板,滿布盛開的螺鈿寶相花,花心鑲嵌著琥珀和玳瑁,光彩奪目。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唐阮之美
秦琵琶將名字轉(zhuǎn)讓給胡琵琶后,作為樂器仍一直發(fā)展,即阮。在日本正倉院就有一把美麗的唐阮傳世。上圖為正倉院所藏螺鈿紫檀阮咸的背板,通體嵌以螺鈿、玳瑁、琥珀等飾物,圖案是一對口銜瓔珞的鸚鵡,正圍繞傘蓋飛翔,并散發(fā)著寶石般的光澤。
供圖/揚眉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正倉院還有一些唐代樂器的真身,這些樂器的彈撥面上往往點綴以典雅的木畫,如今也成為唐代繪畫的寶貴遺存,圖即為其中的兩幅。圖為楓蘇芳染螺鈿琵琶 《騎象奏樂圖》
供圖/揚眉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一把極為珍貴的五弦琵琶。它是由唐朝宮廷送給日本圣武天皇的唐代藝術精品,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最早五弦琵琶傳世杰作。這只琵琶表里滿面皆由螺鈿裝飾,面板上有一位騎駱駝胡人,手中也在彈著琵琶。真是一把美輪美奐的絕色樂器。圖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千回百轉(zhuǎn)中國路
圖中的局部放大圖可見,其弦孔有13個,應為13弦箏。
供圖/江西省博物館
箏:俗樂總有新聲
古箏“鼻祖”
圖是出土于江西省貴溪縣春秋仙水巖崖墓群中的古箏,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箏實物。兩端各有弦孔,長箱形的箏箱造型已與后世古箏接近。
箏:俗樂總有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