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遺產到人類共同的財富
標簽: 考古地理
隨著第24屆世界遺產會議在澳大利亞的凱恩斯閉幕,截止到2000年11月30日,中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遺產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已增加到27個。其中,文化遺產18處,自然遺產3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5處,文化景觀1處。從遺產數(shù)量上看,中國僅少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位居第四。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時間較晚,是在其發(fā)布13年后的1985年,而在1986年就提出了遺產地申請。1987年,泰山、長城、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無可爭議地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此后,陸續(xù)有遺產項目積極申報。近年來,世界遺產更是成為公眾共同關注的熱點。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相當豐富。我們可以歷數(shù)出近百項具備世界遺產價值的地點,這些地點如果都能夠完好的保護,對于充實全人類的文化與自然寶庫將會有突出的貢獻。1999年擬訂的《中國自然遺產行動計劃》明確了中國自然遺產的基礎:“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歷史悠久,而且,中華民族又是一個崇尚自然、熱愛山水的民族。因此,中國保存了具有突出典型性的地質地貌形態(tài)、多樣生態(tài)環(huán)境類型、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瑰麗的自然景觀,以及重要的瀕危物種棲息地。這些符合自然遺產標準的地區(qū)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義?!笔聦嵣希酥?,青藏高原、桂林漓江、大熊貓保護地等也一直是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地區(qū)。這說明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的資源潛力相當大,為后續(xù)的申報工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責任編輯 / 陳丹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