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天下黃河富寧夏”。在黃河的滋養(yǎng)哺育下,在歷代寧夏人開渠引水的不懈努力下,地處西北半干旱地帶的寧夏卻成為我國著名的糧食產區(qū)。在永寧到銀川段的黃河兩岸,遍布著良田,黃色的油葵花田、深綠的玉米田、淺綠的麥田交織在一起,就像為大地披上了一條錦繡地毯。攝影/張春榮


寧夏灌區(qū)是我國特大型古老灌區(qū)之一。在無壩引水時代,唐徠渠是寧夏灌區(qū)最大的一條渠道。它開鑿于漢,復浚于唐,對西夏的農業(yè)生產曾發(fā)揮過巨大作用,后歷經(jīng)元、明、清數(shù)次整修疏浚,到雍正時期共灌溉原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田地345780畝。
唐徠渠自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下引水,通過長達16里的引水,引黃河水入渠,渠口寬20丈,可引黃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當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閘以及一座正閘,正閘梭墩尾上還刻畫分數(shù),標測水位,兼察淤澄。引水是將卵石裝入筐內在水中堆積而成,中間填充柴草加固。閘門則是通過在石閘墩間“插杠子”的方式來調節(jié)過水量,需水量大時,向水中多插入幾根木杠子以阻擋過水,需水量小時,則把木杠子排列的稀疏一些?!安甯茏印笔莻€技術活,需要技巧熟練的老河工才能完成,否則很容易連人帶杠子被卷入湍急的水流之中。
曾經(jīng)的唐徠渠無壩引水工程,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后,古老的無壩引水退出歷史舞臺,昔日勝景不復得見(上圖 攝影/徐勝凱)。我們咨詢了寧夏水利部門的專家,輾轉找到1936年的唐徠渠渠首平面圖,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復原,以期能為讀者初步展現(xiàn)一下唐徠渠昔日的風采。
唐徠渠自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下引水,通過長達16里的引水,引黃河水入渠,渠口寬20丈,可引黃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當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閘以及一座正閘,正閘梭墩尾上還刻畫分數(shù),標測水位,兼察淤澄。引水是將卵石裝入筐內在水中堆積而成,中間填充柴草加固。閘門則是通過在石閘墩間“插杠子”的方式來調節(jié)過水量,需水量大時,向水中多插入幾根木杠子以阻擋過水,需水量小時,則把木杠子排列的稀疏一些?!安甯茏印笔莻€技術活,需要技巧熟練的老河工才能完成,否則很容易連人帶杠子被卷入湍急的水流之中。
曾經(jīng)的唐徠渠無壩引水工程,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后,古老的無壩引水退出歷史舞臺,昔日勝景不復得見(上圖 攝影/徐勝凱)。我們咨詢了寧夏水利部門的專家,輾轉找到1936年的唐徠渠渠首平面圖,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復原,以期能為讀者初步展現(xiàn)一下唐徠渠昔日的風采。
從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奔騰而來的黃河,過寧夏境內的黑山峽不遠,河面突然開闊起來,恣意流淌的河水穿越沙坡頭向東,然后縱貫了整個寧夏平原。

水車是使用在黃河沿岸的古老提灌工具,在往昔的歲月里,它也曾是寧夏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銀川和中衛(wèi)的黃河兩岸多有它們的身影?,F(xiàn)在水車已不再使用,只是作為富有紀念意義的代表物依舊矗立在黃河岸邊。攝影/王正明

流淌在寧夏境內的這不足400公里的黃河河段,幾乎被視為寧夏的生存基礎?!皬膩頉]有見過這樣的地方,它的東部是毛烏素沙地,西部是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賀蘭山西北還有烏蘭布和沙漠,但這塊人工綠洲卻很富庶。為什么?這就是黃河帶來的?!睂幭拇髮W教授陳育寧對我說。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