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舊如新”到“整舊如故”
標簽: 寺廟 陵墓 古城 遺址 意大利 日本 埃及 文化地理 觀點地理
1990年我第一次參觀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有人告訴我,對這個古跡是經常維修的,但都是“整舊如舊”。當時覺得很新鮮,因為我們國內一向喜歡“整舊如新”,每次整修后都會強調“煥然一新”,而且的確看得出來。但在東大寺我卻完全看不出這種修復的痕跡,是否完全符合唐式建筑我無法判斷,至少可以肯定,最近的“修復”絕對沒有改變原貌。
1998年我去意大利的龐貝城遺址參觀,就看了一個在中國沒有見到過的現(xiàn)象:已經修復或正在修復的一些建筑物遺存上,用于加固或支撐的新材料的外表和顏色與原物都有明顯的區(qū)別,而且“修復”只限于最低限度。例如一幢房子,如果只剩下一堵墻和幾根柱子,“修復”時就只保證這堵墻和柱子不會再倒塌或破壞,絕不會利用這些材料再建這幢房子。這里與東大寺不同的是,已經修復部分的原貌是誰都看得一清二楚的,哪些是后來加上去的,也絕不會混同于原物。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