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綠島東北面的樓門嶼為一組典型的海蝕地貌,其中的樓門巖惟妙惟肖,是綠島著名的景點。
從野生到人工栽培,清鮮甘美、香氣濃郁的食用菌香菇已成為一種健康美食。采用古老的原木法栽培香菇,更令香菇質優(yōu)價高。因此盡管遠赴菇山比在大棚里種植香菇生活更為艱辛,但至今在浙江仍有不少菇民以此為生。攝影/郭實
作者: 單之薔
作者: 楊浪濤
作者: 何自立
作者: 唐曉峰 單霽翔
作者: 張志強 陳伯超
作者: 王國慧
作者: 陳伯超
作者: 陳東林
作者: 李雪梅
作者: 李肖
作者: 朱志敏
位于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至今已有141年的歷史。其前身是始建于1865年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到19世紀90年代,它已發(fā)展成為中國乃至東亞技術最先進、設備最齊全的機器工廠,被譽為“中國第一廠”。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曾數易其名,1953年改名為江南造船廠,1996年改制為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攝影/Tony Frank
百年印象攝影畫廊是一個以攝影展覽為主題的展示場所,經營者陳光俊在高大的廠房中又增建了平臺,展廳的面積也因此而增加了許多。
攝影 / 郭實
沈陽冶煉廠三座百米高煙囪的爆破瞬間,強烈的沖擊波把煙囪里殘渣污垢都震出來了,仿佛這三座煙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工作。2004年的這次定向爆破在當時創(chuàng)下我國爆破史上三個之最:煙囪的歷史最久、數量最多和結構最復雜。攝影/田衛(wèi)濤
攝影 / 田衛(wèi)濤
外國攝影師眼中的中國工廠 有人說工業(yè)環(huán)境、工業(yè)建筑有其自身所具備的工業(yè)美。加拿大攝影師Edward Burtynsky眼中的工業(yè)風景卻有另一層含義,當他把鏡頭對準礦山、廠房、煙囪時,他是想隱喻人類生存的矛盾,在人類的欲望下,誕生了無數的工業(yè)輝煌,但這些輝煌都是雙刃劍。圖為Edward眼中上海一工廠的外景,體現出典型的工業(yè)特征,煙囪林立,管道縱橫,近處的樹木和廠房、管道相比顯得那么矮小,用Edward的話來說,是想表達出自然與工業(yè)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攝影/Edward Burtynsky
攀枝花鋼鐵廠是三線建設的產物。與寬廣的武鋼、包鋼廠區(qū)不同的是,攀鋼的廠址頗為局促。按照國際慣例,建設一座年產150萬噸的鋼鐵廠,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這里卻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設計人員大膽提出了臺階式設計方案,通過大規(guī)模爆破,將山坡平整成4個大臺階、23個小臺階的臺階平地,輔以先進的多種運輸方式和相應的工藝流程,濃縮安排下鋼鐵廠的布局,被人們譽為“象牙微雕”式立體大型企業(yè)。
攝影 / 陳家鋼
綠島東面“海參坪”南邊的睡美人巖與哈巴巖相對而臥,酷似一哈巴狗守護在甜睡的美人身邊。巧奪天工的海蝕地貌,實令人驚嘆!
攝影 / 許釗滂
車師王族墓地 姑師(后改為車師)是最早出現在我國史書中的西域古國之一,其活動中心在吐魯番盆地。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交河故城北的一塊臺地上發(fā)現了車師王族墓地。墓堆上覆蓋著卵石的墓葬群面積近2平方公里,以兩座車師大墓為中心約有上百座古墓。有的墓堆下壘有木坯矮墻。圍墻外環(huán)繞著十多座附葬墓,并有序排列著十多個殉馬或殉駝坑。墓中隨葬器豐富,有金器、陶器、毛麻織品、皮革制品等,當系車師王族墓葬,也有人稱為車師王陵。
動物學家蘇建平(左)在對勒斜武擔湖邊死去的野牦牛進行組織采樣。攝影/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愛在魯爾”音樂派對在魯爾蓋爾森基興市的工廠里舉行,“高科技電子舞曲”的“粉絲”們正在縱情狂歡?!案呖萍茧娮游枨崩秒娔X合成器合成,有著特殊音效,聽起來具重復性,較強硬,較機械化,所以某些人稱之為“工業(yè)噪音”,但也不乏追捧的發(fā)燒友,“愛在魯爾”音樂派對從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攝影/Thomas Frey/c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建立之初,中國的機器制造工業(yè)幾乎為零,故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集艦船、槍炮、彈藥、水雷等制造于一身,形成了大生產、細分工、產品多樣的現代化機器生產的特點。至1871年,局區(qū)南濱黃浦江,東、西、北三面建有高墻。圖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東大門。
菇鄉(xiāng)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自古有木偶戲、二都戲等民間文藝,尤其二都戲是菇民們長期走南闖北,吸收他鄉(xiāng)文化自成一體的戲曲,現已基本失傳。農歷六、七月間,是龍、慶、景三地菇鄉(xiāng)的廟會期,活躍在菇鄉(xiāng)的龍泉振華劇團往往走村串寨地演出,為菇民們帶來歡樂。
攝影 / 朱志敏
今日的鐵西區(qū),很多廠房已經被改造成工人宿舍或者商品房了。攝影/潘松剛
攝影 / 潘松剛
紀錄當代中國工業(yè)文明 中國加入WTO后,世界制造產業(yè)正向中國轉移。中國現代加工制造業(yè)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yè),成千上萬的打工者以其汗水和勤勞,成為支撐當代中國“世界大工廠”的骨架鋼梁。此圖是2005年4月攝于福建漳州燦坤工業(yè)園的一個小家電成品組裝車間,廠房長483米,寬65米,高約10米,2003年建成。車間有70多條生產流水線,每一條生產線有20余個工位。工廠實行兩班倒工作制,白班、夜班各有近2000名工人。工廠生產的煎烤器、電熨斗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壺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產品95%外銷歐美、東南亞、日本等世界100余國和地區(qū),是中國最大的小家電生產制造基地。雖然這個現在依舊繁忙的加工車間距演變成工業(yè)遺產還有相當的時間,但它有可能會成為中國未來工業(yè)遺產的候選對象;即使在今天,它同樣給我們以震撼。在幾年或幾十年后,它將是當代“中國制造”的一個重要原始紀錄。攝影/Edward Burtynsky
在三線建設時期,許多廠礦單位都是一個封閉的社會,廠房、辦公樓、宿舍樓、食堂、校舍、醫(yī)院等一應俱全。圖為四川洛帶512廠宿舍。
面積只有16平方公里的綠島,宛如太平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蔚藍清澈的海水,五彩繽紛的珊瑚,奇巖林立的海岸景觀,使綠島成為臺灣著名的海上樂園。圖為綠島全景。
西漢時期西域形勢示意圖 車師人所居的吐魯番盆地,北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的匈奴,東面是漢中央政府派出的戊己校尉,西南面是處于西域腹地的城郭諸國,其離合向背能直接威脅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地位。中央政權要想實現對西域的全面經營,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zhàn)略,也必須首先解決車師國問題。
為了這次考察,雜志社派出了強大的陣容:執(zhí)行主編單之薔(右六),編輯部主任楊浪濤(左四),俱樂部主任張書清;另外科考隊還有幾位專家隨行,包括中科院地理所的地貌學專家李炳元(左一)、中科院寒旱所的冰川學專家焦克勤(左五)和中科院西高所的動物學專家蘇建平(右二)。攝影/張書清
攝影 / 張書清
1948年,位于魯爾區(qū)埃森市的克虜伯鋼鐵企業(yè)廠房內景,這是一個機車維修車間。二戰(zhàn)期間,克虜伯鋼鐵帝國直接或間接雇用的人員達20萬,為德國軍隊制造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執(zhí)掌克虜伯帝國大權的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扮演著第三帝國軍械師的角色。1967年,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攝影/Bettmann/c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翻譯館1868年奏請創(chuàng)辦,翌年正式成立,歷經45年之久。翻譯館不僅造就了徐壽、華蘅芳、徐建寅(下圖中自右至左)等中國近代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專家,而且為傳播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立下汗馬功勞。翻譯館舊址現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yī)院門診部,原建筑結構仍保持完好。
當年工廠工人每天上午10點到10點15分之間進行的廣播操,在鍛煉身體和培養(yǎng)集體意識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創(chuàng)造了某種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
鳳陽山是浙江第一高山。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潮濕。群巒疊嶂,峰嶺逶迤,森林茂密,素有浙江林海之稱。自古以來,這里盛產靈芝、厚樸、筍干、茶葉,也成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fā)源地。于是鳳陽山麓也成為菇民主要的生活地區(qū)。
這是20世紀50年代鐵西工業(yè)區(qū)的場景。沈陽冶煉廠的兩座巨型煙囪異軍突起,相形之下,別的煙囪仿佛是從“小人國”里走出來的。70年代末,巨型煙囪的“三弟”誕生。“三兄弟”分別高120米、122米和102米,自此,它們不但成為沈陽重工業(yè)的象征,還是沈陽的地標,直到2004年被爆破拆除。沈陽冶煉廠一度是沈陽市最嚴重的空氣污染源,大煙囪更是沈陽人心中的“罪魁禍首”,也難怪他們對大煙囪又愛又恨。我們想討論的是冶煉廠破產后,大煙囪不再冒黑煙了,對它命運的抉擇是否經過了有效的論證?是否更多地聽從了房地產開發(fā)商的意見?近景的廠房屬于沈陽重型機器廠,保留至今。
攝影 / 趙大鵬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yè)的搖籃——沈陽重型機器廠 圖為沈陽重型機器廠內鑄造大型鑄鋼件的生產現場。在這里,工人要完成三道工序:鑄造砂型,澆鑄鋼水,清砂。廠房頂懸掛著天車,墻壁布滿各種管道:壓縮空氣管道、蒸汽管道、煤氣管道等等;地面的大坑是用來鑄造砂型的。圖中右下角是鑄鋼件的毛坯。這是廠房里相對空閑的時刻,工人們正在清理生產現場。此圖攝于2005年。攝影/Edward Burtynsky
在三線建設已成為歷史的今天,有的企業(yè)搬遷后成為“棄城”,而更多的企業(yè)通過改制、轉型、重組、合并而重獲新生。1966年,中央選定在涪陵白濤鎮(zhèn)的大山里建設816核工廠。1984年,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民經濟戰(zhàn)略調整的需要,816工廠原職工隊伍軍轉民,改建為化肥廠。1993年更名為重慶建峰化工總廠。攝影/周肅川
攝影 / 周肅川
處于潮間帶的朝日溫泉,是世界上僅有的三處海底低溫泉之一,為碳酸氫鹽泉,含有多種稀有礦物質,設有露天浴池和泳池。攝影許釗滂
匈奴圍攻交河城想象圖 漢王朝聯合西域諸國夾擊匈奴的策略使得車師從歷史的幕后走到了前臺。漢昭帝時,匈奴復占車師,并留下四千騎兵屯田。對以高機動騎射為軍事手段的匈奴來講,在大敵當前時,動用這么多騎士去改行種地,也說明了吐魯番盆地豐富的農業(yè)資源對一個純游牧民族是何等的重要。漢宣帝地節(jié)二年(前68年),漢將鄭吉率兵攻占交河城,并于次年率兵屯田于此。之后匈奴不斷遣騎兵攻襲,漢軍也陸續(xù)增援。反復爭戰(zhàn)多次,結果是漢盡遷車師人于渠犁,匈奴僅僅占有了一座空城。繪圖/譚俊江
阿爾金自然保護區(qū)大河沿附近的冰河河面寬達2公里,由于不熟悉河道的狀況,科考隊的一臺裝備車陷進河中,我們用了一個小時,才把車拖出來。經過這次遇險,大家總結出了過冰河的經驗:一旦上了冰面就要膽大心細,快速通過,千萬不要猶豫。攝影/楊浪濤
攝影 / 楊浪濤
1955年的魯爾,煙囪“賣力”地噴著黑煙,這一如今被人厭惡的景象,當年是魯爾工業(yè)在二戰(zhàn)后復蘇的標志。德國也是從“先污染,后治理”這樣的路走過來的,但它并沒有因此視所有工廠煙囪為洪水猛獸,拆之而后快。攝影/Bettmann/c
飛機庫系1930年為制造“逸仙號”、“平海號”等大型軍艦的艦載水上飛機而修建。其占地面積1082.65平方米,建筑面積1632.27平方米,為混合結構。后飛機制造業(yè)務轉移到福建,此處成為一般廠房,現為公司機動部車間。
798工廠的廠房是上個世紀50年代由原東德的建筑師設計的。圖為當年廠房修建時,工人們在廠房拱頂上鋪設鋼筋。
每年農歷九月份菇民們便收拾好行李,穿著傳統(tǒng)的草鞋打上綁腿,如“候鳥”般結伴同行,離別家人奔向遙遠的菇寮。早年,除了在浙江本地,菇民的行跡還遍及大半個中國,北到陜南,南至云貴。而今,隨著大棚生產的普及,用傳統(tǒng)原木栽培香菇的產地也在漸漸縮小,龍慶景三地的菇民也就大多在福建、江西、安徽一帶活動了。秋去春歸,但是從勘察地形到采摘,香菇的生長時間短則一年,長則三年,因此這一去,也就不知何時是歸期了。
下午,陽光透過窗戶射入沈陽有色金屬鑄造廠鑄銅車間,熔化爐正在傾倒熔化了的銅水。身上“爬”著像蟒蛇一樣的電線的熔化爐還屬于小巧玲瓏形的,真想知道,大的會有多大呢?
三線地區(qū)主要建設示意圖
綠島監(jiān)獄設有綠洲山莊、進德山莊和自強山莊,目前綠洲山莊已廢棄,其他兩個山莊仍關押著不同性質的犯人。攝影/南輝
攝影 / 南輝
交河故城俯瞰 《漢書·西域傳》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自漢車師前國建立至5世紀中葉車師滅國的五百多年,車師前國始終以交河城為都城。交河故城孤立于交河環(huán)繞的島狀臺地上,高出地面30多米,居高控險,易守難攻,其布局和構筑方式均突出軍事防御的功能。當年匈奴與漢的爭相屯田均在故城兩側的河谷中進行。在受到攻擊時,屯田的人便以這個島狀臺地為屏障來退敵。攝影/李翔
攝影 / 李翔
這間工廠在1992年關閉,5年之后,園藝展在工廠遺址上舉行。柔美的花草和堅硬的鋼鐵在強烈的對比中尋求著和諧的相處之道,讓人不得不感嘆:世界上再難相容的事物,也能找到共存共榮的方式。 攝影/Manfred Vollmer/c
今天,這些具有包豪斯建筑風格的廠房在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后,猶如飽經滄桑的老者一樣也需要“修飾整飭”一下了。圖為原706廠的廠房外觀。
浙江龍慶景三地菇民出外種菇線路示意圖
沈陽重型機器廠的煉鋼車間,在煙霧和光線的籠罩下是否特別能體現“工業(yè)美”呢?參觀過現場的人說自己有一種像要被吞噬掉的渺小感。和翻騰的大海,巍峨的高山一樣,重工業(yè)也有攝人的氣勢。
水城鋼鐵廠是三線建設時期國家為改善我國鋼鐵工業(yè)布局而興建的。1966年,鄧小平、余秋里視察西南三線建設時指出:西南缺鐵,三線無鐵是軟三線,要加速西南的鋼鐵工業(yè)建設,把西南建成硬三線。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fā)展,水城鋼鐵廠目前已成為以鋼鐵為主,集礦業(yè)、煤化工、機械加工等多種產業(yè)為一體的國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yè)。攝影/李貴云
攝影 / 李貴云
綠島也是一處愛好潛水和浮潛活動者的天堂,這里海水清澈,各類魚和珊瑚資源豐富,可欣賞到多資多彩的海底世界。
車師王族墓出土的金器 交河城西、城北的車師墓地出土的金器數量多,造型豐富,成為判定墓的屬性的重要依據。項飾直徑14厘米,寬1.9到4.1厘米,重77.7克,由四條管狀金疊壓成半圓狀,上下兩側各示兩組虎噬動物圖案,做工精美,具有西亞藝術風格。
Zollverein煤礦的廠房被設計師改頭換面,搖身變做最時尚的“紅點設計博物館”,高曠的內庭空間,配上簡潔的室內設計,后現代主義美感出來了吧!“紅點設計大獎”自1954年舉辦以來,每年由專業(yè)評審團審議并頒發(fā)設計大獎,可謂是全球競爭最激烈、涵蓋面最廣、最權威的設計大獎之一。
圖中的磚木結構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曾作為試航時的指揮通訊樓,40年代末曾作為國民黨海軍司令部。它占地面積871.27平方米,建筑面積2032.59平方米,現為公司造船事業(yè)部機裝車間辦公樓。
怪獸啄虎紋金牌飾高5.75厘米,寬8.4厘米,中5.5克,系錘牒而成,呈半浮雕狀,怪獸的兇狠與虎的頹喪形成鮮明對比。
金鹿和金駱駝造型生動寫實。鹿是整個北方騎馬民族狩獵的對象,也是工藝品的重要題材。交河墓地出土的金鹿和金駱駝的形象與鄰近的哈密地區(qū)及內蒙古鄂爾多斯青銅動物雕像的風格非常近似,是游牧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佐證。
如果說20世紀20年代是江南造船廠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那么第二次輝煌則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它創(chuàng)建了我國許多個“第一”,其中之一是1961年成功地制造了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它是鍛造萬噸巨輪發(fā)動機主軸、大型發(fā)電機轉子軸、大型軋鋼機架、炮管及導彈殼等不可缺少的設備,為我國的鍛造事業(yè)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起到重要作用。
站在高處俯視大山子藝術區(qū),一片包豪斯式廠房的屋頂清晰可見。周圍林立的煙囪和高大的工業(yè)動力設備,與北京城區(qū)的其他景觀迥然不同。原本是郊區(qū)的718聯合廠,現在已處在城市的范圍之中。
原木香菇的栽培有幾個過程,先要尋找適宜的樹木,然后砍倒木材做檣。
鐵西區(qū)典型的工廠貨場,一排排的吊車軌道在雪后初霽的日子里肅立著。旁邊的鐵路又是屬于哪家工廠的呢?在鐵西區(qū),每個大廠都有自己的鐵路。這些鐵路像是刻在“工業(yè)巨人”鐵西身上的印記。
成昆鐵路是作為國家總體戰(zhàn)略工程之一而誕生的,它的建成徹底改變了解放前西南幾乎沒有像樣鐵路的歷史。三線中的成昆鐵路和攀鋼建設項目至少推動了西南地區(qū)2000萬人進入近現代化和城鎮(zhèn)化,使中國的鐵路工程技術進步了半個世紀。圖為橫跨金沙江的成昆鐵路大橋,主跨192米,是當時全國鐵路上跨度最大的鋼梁橋。攝影/王渝明
攝影 / 王渝明
洋海墓地的主人是姑師人的一支。他們是吐魯番地區(qū)最早的原住民,過著半定居的畜牧生活。巫師頭戴一圈用貝殼裝飾的彩色毛絳帶,脖戴由瑪瑙、綠松石等串起的項鏈,身穿毛織衣褲,足穿皮靴,手持能表明其身份和地位的帶柄銅斧和纏繞銅片的木棍。巫師身上引人注目的海貝等各種裝飾,有的是從印度和西亞遠道而來,顯示了3000年前的吐魯番盆地并不閉塞。
綠島景點分布圖
1965年的魯爾,這些磚房是典型的工人宿舍,背景是鼓風爐。那時的魯爾是德國的重工業(yè)中心。今天,這些房屋也成為魯爾工業(yè)遺產的一部分,恐怕這是當年的小朋友所預料不到的吧,他們見證著魯爾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攝影/Hub/dpa/c
姑師巫師及其復原像 洋海墓地的主人是姑師人的一支。他們是吐魯番地區(qū)最早的原住民,過著半定居的畜牧生活。巫師頭戴一圈用貝殼裝飾的彩色毛絳帶,脖戴由瑪瑙、綠松石等串起的項鏈,身穿毛織衣褲,足穿皮靴,手持能表明其身份和地位的帶柄銅斧和纏繞銅片的木棍。巫師身上引人注目的海貝等各種裝飾,有的是從印度和西亞遠道而來,顯示了3000年前的吐魯番盆地并不閉塞。
2004年,電影《功夫》新聞發(fā)布會選擇在“時態(tài)空間”舉行,具有后現代主義味道的周星馳的作品與798的氛圍倒是非常相配。
在檣上砍出花來,再用剩余的枝葉遮蔽菇檣,以達到遮陽保溫保濕的條件,所謂“遮衣”。遮衣三年的“檣”(如今植入菌種的話只需一年)開始出菇,被稱為“頭旺”,菇民可通過觀察初次出菇的狀況來判斷菇場未來幾年的生產。
曾經是鐵西區(qū)的“血管”,縱橫于鐵西區(qū),如今這些管道大多數已經被拆掉,當做廢鋼材煉鐵。沈陽建筑大學的陳伯超教授認為巨型管道最有工業(yè)味道,可以選擇部分有價值的保留下來,用不著匆匆忙忙割斷過去的“血脈”。
原重慶市國營雙溪機械廠(代號147廠)是兵器工業(yè)三線建設內遷廠,1965年建成投產。工廠建于峽谷溪溝處。為了方便物資、產品的運輸,工廠專門修建了鐵軌,工人進廠上班也利用軌道車。1987年國家機械部確定將147廠等5個合并入107廠,后于1997年整體搬遷到重慶市巴南區(qū)魚洞107基地。攝影/鄒毅
攝影 / 鄒毅
洋海墓地遺珍 箜篌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一、二號臺地共出土3件,其中一號臺地一座墓葬出土的箜篌較為完整,由音箱、頸、弦桿和弦組成。原有五根弦,出土時僅存一根。音箱平面呈橢圓形,由一整塊胡楊木挖刻成,外蒙一層羊羔皮,上有5個弦鈕。這種樂器從史前到歷史時期,在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qū)極為流行。
綠島位于赤道暖流(黑潮)北上的必經之地,水溫常年在20℃以上。海洋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有“海中熱帶雨林”之稱的綠島珊瑚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多姿多彩的珊瑚魚類和五顏六色的無脊椎動物組成生動美麗的海底景觀。攝影/郭道仁
攝影 / 郭道仁
在魯爾,廢棄的廠房不但變成了畫廊、辦公室,還可以成為游泳池。我們憧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現在來想象一下,面對工業(yè)化的符號——管道、傳送帶、冷卻塔暢游時,我們又會是怎樣一番心情?
江南制造總局1867年開挖的第一個船塢為木樁土塢,后經過多次改建、擴建。1905年4月,造船業(yè)務正式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名為“江南船塢”。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塢劃歸海軍部直接管轄,更名為“江南造船所”,并開啟了江南造船廠隨后25年的黃金歲月。1920年,江南造船所為美國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運輸艦“官府”號下水,打破了“中國不能造大船”的說法。圖為1924年的二號船塢現景。
木骨泥塑人像 系根據死者生前的容貌,用膠泥在短木頭上塑成,面長21厘米,面寬17厘米。其嘴和雙眼緊閉,上鼻梁與額頭齊平。其相貌具有蒙古人種特征的相對扁平的臉,但卻長著歐洲人的高鼻子,是典型的混血人種。頭像距今有2500年的歷史。
木桶 洋海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木制品,其中以帶淺浮雕的木桶最具代表性。浮雕的內容為奔跑的野山羊、準備捕食的狼和現在已經絕跡的新疆虎等。
陶器及其紋飾 洋海墓地出土的大量陶器反映其制陶業(yè)比較發(fā)達。陶器上的幾何圖案質樸而獨特,其中倒三角紋是吐魯番盆地青銅時代到初鐵器時代古代先民獨具特色的紋飾。
有時生長滯緩的菌絲、菇檣通過用木棒的拍打,可以催促菇菌生長,所謂“驚蕈”。
麗日藍天下的沈陽市第一糧庫,糧食囤子和糧罐的身后是沈陽熱電廠的煙囪,這樣的景色在工業(yè)味道濃厚的鐵西區(qū)是不多見的,有點點休閑,有點點懶散,似乎能聞到陽光下谷子的味道。
1966年10月,由于對戰(zhàn)爭爆發(fā)的估計越來越嚴重,三線建設選址方針由“靠山、分散、隱蔽”改為“靠山、分散、進洞”。重慶萬盛平山機械廠原代號是257廠,是設在山洞中的工廠。圖為工廠的洞外廠房。攝影/鄒毅
交河故城殘跡 兩千年前,交河城中駐守著車師前國的統(tǒng)治者、軍隊和平民。交河城作為車師前國的都城屢歷烽煙。之后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均曾控制過該地區(qū)。發(fā)生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的一場交河爭奪戰(zhàn)最為慘烈,歷時數年,并最終導致車師在公元450年滅國。因唐代在此進行過大規(guī)模修建,車師人的遺跡已被覆蓋。攝影/李學亮
攝影 / 李學亮
Duisburg-Nord生態(tài)公園內,英國燈光設計師Jonathan Park為廢棄的鋼鐵生產設備設計了一組照明系統(tǒng),夜色中的機器在光怪陸離的燈光下像一頭巨獸,有一種超現實的科幻美。供圖/Joe Hajdu
圖為二號船塢。
高大的廠房可塑性極強,適于舉辦各種大型活動。今年“雷鋒紀念日”的主題是“化高尚為時尚”,于是就有了這場中外志愿者在當今北京時尚地標——798舉行的活動。
當年的車間工人正在機床邊工作。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他們的生產工具在幾十年后會變成藝術展示空間的布景。
最后采回的香菇還要通過烘選才能上市交易。
鐵西區(qū)勞動公園里新建的勞模墻。“勞模精神”不會過時,今天的沈陽仍需要這種精神作為振翅高飛的“非物質”動力。攝影/田衛(wèi)濤
圖為工廠在洞中修建的軌道。“八五”計劃調整三線企業(yè)規(guī)劃時,該廠也獲準遷并到107廠。攝影/鄒毅
聳立于機場北面的綠島燈塔是島上的最高建筑,不僅是綠島的標志,還是一處吸引人的景觀。
工業(yè)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優(yōu)秀范例,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的杰作——建成于1992年的墨爾本中心。這個大型中心建在一個舊工廠原址上,但是古老的廠房沒有因此拆毀,而是被保留下來。這個高聳的圓錐形玻璃頂不但很好地保護了紅磚煙囪,還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煙囪建于1889年,高50米。玻璃頂有20層樓高,重490噸,由924塊窗格玻璃組成。攝影/Paul A.Souders/c
2000年,江南造船(集團)公司與求新造船廠資產重組。求新造船廠原為建于1902年的中法求新機器輪船制造廠。從黃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南浦大橋往下望,靜臥在黃浦江邊的江南造船廠仍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不過根據上海世博會的總體規(guī)劃,2010年這里將成為上海世博會的主會場之一,歷經140余年風雨的江南造船廠將告別黃浦江畔,整體搬遷至長江口的“長興島”。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現正規(guī)劃在那里建設一個到2015年造船能力達到800萬噸的大型造船基地。屆時,上海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攝影/Edwaad Burtynsky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yǎng)保建食品?!侗静菥V目》認為香菇“性平、味甘、無毒”;《日用本草》認為香菇“益氣、不饑、治風破血”,因此香菇向為健康美食。不過,香菇的栽培法不同,品質也有區(qū)別。用在木屑菌絲體里用人工合成培養(yǎng)基培植的袋料栽培法,生產周期短,產量高,可以進大田、大棚大量生產,但品質自然也稍遜一籌。
晉林機械廠是一家軍工企業(yè),三線建設時期從山西太原搬遷至重慶市萬盛區(qū)叢林鎮(zhèn)??状宓纳钌街校@是原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制造廠選定的范圍。當年造飛機的山洞被晉林機械廠改為生產大炮的車間。2003年,晉林機械廠整體搬遷到了四川彭州市,大量的廠房和家屬樓被遺留在原地。攝影/鄒毅
在墨爾本中心,舊廠房被完整無損地置于購物中心的中庭之內,保留下來的小煙囪在圖片里清晰可見,廠房里還開起了商店。游人至此,可以不認同這種建筑設計理念,但很難不被這里現代商業(yè)與傳統(tǒng)工業(yè)之間強烈的對比所震撼。攝影/陳伯超
攝影 / 陳伯超
這是一個頗具原生態(tài)的車間,成了今年大山子藝術節(jié)“北京兵臨城下”的展覽場地?!氨本┍R城下”是一個三年規(guī)劃(2006-2008),今年的展覽名為“china/拆那”,展示空間和展覽本身,同樣讓人回味。
用原木培植,是在天然的樹木上砍出花來,然后依靠天然香菇擔孢子傳播接種,生長周期長,但是肉厚鮮美。圖為用傳統(tǒng)方法栽培的香菇,三年大旺時香菇長勢喜人。
依托成昆鐵路,中國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在70年代中期建立起來。它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的幽深峽谷中,氣候條件好,能見度高,是衛(wèi)星升空的最佳“起點站”。2004年10月19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業(yè)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wèi)星——“風云”二號C星,在此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攝影/孫自發(fā)
攝影 / 孫自發(fā)
由于這里過去是軍工廠,對工人的要求是根紅苗正,進廠時甚至還要“查三代”呢。圖為當年的工人在澆鑄模具。
1969年10月,根據“備戰(zhàn)、備荒”和三線建設的需要,陜甘寧地區(qū)成為石油重點勘探區(qū)。1970年開展陜甘寧石油勘探會戰(zhàn)。1975年,長慶油田進入開發(fā)建設階段,到1978年年產原油能力達到122萬噸。2004年9月,塔里木氣田和陜北長慶氣田兩大氣源成功對接,標志著西氣東輸工程輸氣運行實現全線貫通。圖為西氣東輸陜北段長慶氣田第一凈化廠。攝影/陳烽富
攝影 / 陳烽富
北京東京藝術工程正在舉辦動漫展,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的眼球,不知道他們在觀看造型各異的展品的同時,有沒有留意過舊廠房的布局。一個成功的展覽,“看什么”和“怎么看”同樣重要,展覽場地就屬于“怎么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進入冬季就是香菇收獲與交易的季節(jié),來自各地的香菇收購商都將自己從各鄉(xiāng)各村收來的香菇集中到龍泉香菇市場,使這里成為香菇集散地。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年出口香菇3萬噸,占全球出口市場的95%,而其中龍泉所在的麗水地區(qū)約有1.55萬噸,其中四分之一銷往日本、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qū)。
美國人羅伯特的現代書店藝術書屋誕生在老工廠的回民食堂中。與高大寬敞的德式廠房建筑相比,這里更具有中式建筑的風格。由于書店位于藝術區(qū)東門到798核心展區(qū)的必經之地,所以一般人都不會忽視它的存在。羅伯特是最早入駐798廠的外國人,外國人對798的關注,便與羅伯特和他的書店及網站有密切關系。
在煙囪沉默的注視下,“蜘蛛人”正在安裝戶外廣告牌。如今,時尚活動一個接一個在798舉行,說明工廠的“工業(yè)美”正日漸被人們欣賞和接納。798為我們如何挖掘工業(yè)遺產的新價值,最終實現對工業(yè)遺產的“活”保護,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咖啡總是與現代、時尚和休閑聯系在一起,而設在798廠的咖啡廳,卻多了不少工業(yè)和歷史的符號。機器、管道、閥門、語錄,那些老工廠里特有的元素都被刻意保留了下來,變成咖啡廳中的時髦裝飾。